常鹤鸣:无论是参研佛道者,还是普遍的修行人,都知晓《坛经》、《金刚经》等最为流行的佛教经典,尤其是修禅的朋友,这两部经是必读之作,有甚者尚需背诵。今日请来几位历史上颇为盛名的高僧大德,就二经真义做个沙龙,以解众人之困惑。
1、《坛经》的来龙去脉
慧能:《坛经》是我的弟子们对我生平及禅学思想精髓的记录文,也许是我的观点与原始佛学思想上有明显的碰撞导致立意更能被学佛人士接受,故而大受后人追捧。
法海:我师父的一言一行都值得我辈学习。只可惜我天资愚钝,只能做个不折不扣的记录员,整部《坛经》都是我做的记录。
神会:虽然是法海做的记录,而师父的禅学理论是我做的推广,师父往生后我做了很多推行师父教义的工作,还集结一些佛教人士做了几场大型辩论比赛,大行宣传师父的精论,神秀的渐悟派始终没能胜过我慧能师父的顿悟派。
2、《坛经》的深邃
常鹤鸣:《坛经》教义之深邃,我是非常有感触的。从二十年前第一次读此经,差不多读了百遍,也研究了一段时间,总是有个心结一直打不开,还望众高僧大德为小可指点迷津。
慧能: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小常,请打开你的心结。
常鹤鸣:当时五祖将衣钵传与六祖时,为何不光明正大的传,还要半夜三经偷偷摸摸地传?既已传之,为何五祖还要亲自护送您徒步200余里,这老爷子不累吗?
慧能:衣钵好比玉玺,人人争夺之物,必须善加看管。传法必传有缘人,而缘该着在夜里,在秘处,便当下传法,一切天意。五祖很清楚神秀一党对其衣钵虎视眈眈,为能顺利传法只得暗处行事了,毕竟自古传法,气如悬丝。其亲自送我至九江驿,实为在渡我,且看这三个字:九江驿,九乃圆满之数,江乃渡至彼岸之意,驿乃更迭相传,所以一切都是玄机,只待般若之智者识。
3、偈语的修行妙镜
常鹤鸣:我对慧能祖师的那首千年名偈十分感兴趣。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法海:其实是两首偈,只不过后来为了传播方遍就合并成为一首了。
这两首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
神秀:我的偈语也不差啊,为何师父将衣钵传给了慧能?再重温一下我的偈子吧: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试,莫使有尘埃。
弘忍:其实两个人的偈都已达至修行妙镜,但神秀起点落在有上,适合普通修行人修行;而慧能起点就很高,一下子进入无的境地,适合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修真人修行。
4、运水搬柴,无非妙道
永嘉玄觉:二人之境界都已证得解脱妙法,一个讲实有,一个讲空无。世间之人无论是俗是雅,是智是愚,都有浪漫主义情结,都欣赏理解不了的虚无境界,如同每个人心中都有个如来。
常鹤鸣:玄觉大师所述不错,现今之人尤其是后生晚辈特别沉迷于网络游戏,纵横驰骋于虚似的世界,无需苦修,无需忍辱,只需布施(花费)一些钱就可以当武林霸主,可以收徒,可以被万人敬仰。相当于短时间内达至当年释迦牟尼佛祖六年雪山修行最后禅定于菩提树下悟道一样。所以,空一点、虚一点就是现今大多数人的所追求的,因为走捷径毕竟会快速达致彼岸。因此音乐之神黄家驹根据当世之情状才写出了那首经典的《无尽空虚》。
赵州从稔:运水搬柴,无非妙道。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成佛成道的法门,二者无所谓哪一门高哪一门低,只是针对资质不同者而取用的不同善巧方便罢了。
常鹤鸣:虽然法门不分高低,但慧能、神秀二位的个人修行境界是存在高低的,慧能大字不识一个,仅听旁人念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便能大彻大悟,实乃多世佛缘、根底深厚,在接受弘忍的衣钵时仅仅用了后半夜闻听五祖传了一遍《金刚经》便能了悟摩诃般若波罗蜜,实乃当世活佛、慧妙通达。
法海:像师父这样的高人,历史上找不出几位,我们都知道佛经几乎都是释迦摩尼佛祖口述并让阿难如是我闻记录下的,后人最多是对经文的解释或做功行上的阐述而称作论,可是我师父的禅宗教义居然被冠以《坛经》,这是何等荣耀!想必慧能师父如同西方的耶稣代上帝行使神权一样,也是佛祖的化身来到世间传法的吧。
常鹤鸣:一切因缘都是必然,该有的人、事、物,在适当的机缘下,一定会现身的。从达摩东渡传法,至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以至于六祖慧能,一花五叶,都是机缘说法,再到后来的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宗,全国开遍了禅花,说明禅宗才是适合于中国人修行的快乐法门。
青原行思:禅宗的禅,繁体字是有两个口字的,但是慢慢将口字去掉换为两个点,就是让我们不要轻意张嘴,而应该默默地修行,因为这两个点就是阴阳的阴,就是默默地,静静地意思。
5、禅宗为何不立文字?
常鹤鸣:我还想请问诸位大德,为何禅宗提出不立文字,可是我看到了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禅宗著作,难道自己打脸不成?
石头希迁:我来说两句。禅宗所讲之不立文字,不是不写文字、不用文字,该写得写,该记录得记录,重要的内容不记下来后人怎会知晓,禅宗之法脉怎会顺利延续?这个立字,是执着的意思,不立文字,即不要执着于文字。
虚云法师:不执着于文字,但也不离文字。在《金刚经》里,语言文字被比作船,我们要想渡过生死苦海,就必须借助交通工具,也就是一条船,这条船实际上就是用语言文字编织成的经教言论,在我们尚没有到达彼岸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地保护和利用这条船,等到了彼岸后,我们再扔掉它。
宣化上人:大家应该听说过“敲门砖”这个词吧。我们应该学会善用文字,文字也好语言也罢,是我们进入佛法大海的方便利器,古人把文字比作敲门的瓦片,我们要进入大雅之堂,可是门是关着的,我们怎样才能让门里面的人知道呢?捡起一片瓦片敲一敲不就行啦,门被打开后,瓦片自然就可以扔掉了,在门没有打开之前是不能扔的,还要用它来继续敲。
6、运水搬柴,无非妙道
常鹤鸣:《坛经》里面有句话:“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是。”又说《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行心谄曲,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著,名一行三昧。”这里的一行三昧是什么意思?直心是什么心?
慧能:修行并不是每天于专门的时间打坐、参禅、拜佛、诵经,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行住坐卧都可以,哪怕是在上厕所,是在谈恋爱,是在给领导做报告时,没有任何的限制,千万不要以为洗着澡就对佛不敬就不敢做功课,众生皆是佛,你自性中本有一个佛,何必执著于敬与不敬。
我是非常反对打坐的,你静止在那里与石头木瓦一般,何谈佛性!所谓的修行,就要动起来,一举一动皆是禅。只要每时每刻念念相续不忘般若,随时告诉自己“吾本是佛”,时时不忘外境的虚幻不真,这样坚持并坚定下去就可以得定,并且开悟。
常鹤鸣:看来人与石头、瓦片存在根本的区别。有情众生会感到世间之苦,无情众生何来感触?当然众生皆是佛,自然不包括石头瓦片之类。
慧能:没错!今生得一人身已属难得,能闻听佛法更是难得,能知道禅宗妙义甚是难得,如此难得,我们为何要荒废此生呢?赶快修行,人人皆能成佛!
7、何为“一行三昧”
常鹤鸣:感谢我自性中的佛性!
慧能:我接着回答你的问题。所谓“三昧”,又译作三摩地或三摩提,是一种佛家的修行方法,意思是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境平和。一行三昧就是在任何时间地点,无论行住坐卧都修行直心。所谓直心,就是真心,就是明心见性。与直心相对相反的就是曲心,也就是被迷惑的心,一行三昧就是要消灭曲心,回归清静无染的本心。
常鹤鸣:难怪在六祖后的很多禅宗大德都认为生活和修道是一体不二的,禅宗并不提倡放弃世俗事务、专门为修行而修行的行为。那看来修行的出家人也不用在脑顶上点戒疤了。
宣化上人:本来就没有烫戒疤的说法,只不过误用多年,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对相对常态的事情,人们的思想也就被和谐了。实际上烫戒疤是从元世祖开始的,是元代统治者一项种族歧视的政策,只有汉人的和尚要烫戒疤,就像古时候犯人要在脸上刺字一样,但西藏的喇嘛就逃过了此劫。
8、《坛经》上讲的《无相颂》
常鹤鸣:那《坛经》上讲的《无相颂》是怎么一回事?
慧能:《无相颂》也叫《灭罪颂》,是我在说完佛法后开示的灭罪真言,它的主旨是告诉人们,如果只修福不修道,就无法得到永久的福报。如果一心修道(类似修功德),不但可以得到永久的福报,而且可以从此跳出六道轮回,脱离一切烦恼。
常鹤鸣:世间人只知道一味求福报,不修真正的佛法,认为现实中的福气才是最终的真理。用金钱去供养佛门弟子确实可以得到很多福报,但是心中的欲望并不能因此而得到消除。用增加福报的方法来消除罪恶,实乃开门揖盗、缘木求鱼,是一条行不通的路。
若想消除我们罪恶的因缘,需要在内心里实行真正的忏悔,远离一切邪恶,积德行善,端正行为。但最终还是要归到我们的心上,要修心,不要迷恋外界任何迷惑,要对一切欲念有所住,尽可能消除我们心中的贪婪、邪欲、嗔恨、嫉妒、愚痴、轻慢,这样才能福道兼修,跳出三界,脱离六道苦海,同时得到无限的福报。
慧能:《金刚经》上说:真正的布施是“不住色布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之所以把这个颂叫做“无相颂”,是因为我要让大家知道无相布施的道理,如果认为布施是用钱财、花果物品布施,这就是著相的布施。而无相布施则是心中没有布施的这个我,没有所施舍的人,没有布施的财物,一切没有,当然更不要有求得回报的念头,全都要放下,这种布施得到的才是大功德。
同时,如果布施时是为了求得彩标中奖,求得考上清华北大、哈佛麻省,求得多子多孙、富贵满堂,或是为了求得不下地狱,求得不得癌症,求得不进监狱,这叫有相布施,而有相布施其实是跟佛做交易,这种带有狭隘自私自利性质的有相布施的功德是极其有限的。无相布施的功德是无限的。
9、平常心即是道
马祖道一:平常心即是道。慧能师父的顿悟虽然适合于悟性高的人修行,但任何人只要当下放下了,佛性便会显现。放不下的人,虽有佛性,但是被贪婪、虚伪、金钱、狡诈、欲望、嗔恨、两舌等毒素包裹着,佛性也就成了魔性。
常鹤鸣:所以争什么,气什么,恨什么,痴什么,恋什么,要什么,统统放下。放下了,就找到道的门径了,佛性的光明自然显现。当找回了我们本有的佛性,一切将不再是困难,不再是束缚,不再是恐惧,不再是愤怒,不再是惆怅,每天都是光明的,都是开心的,都是幸福的,都是满足的,都是大无畏的。
僧璨: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二见不住,慎勿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一空两同,齐含万像。不见精粗,宁有偏党。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执之失度,必入邪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沉昏不好。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趣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着。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如一。一如体玄,兀尔忘缘。万法齐观,复归自然。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两既不成,一何所有。究竟穷极,不存轨则。契心平等,所作俱息。狐疑尽净,正信调直。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忘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21130117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