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物混成(短句)

有物混成,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出处

《有物混成》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章在前,第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解读

道广大无边且周流不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即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

“有物混成”四个字真是精彩,“混成”代表浑然一体,还没有区分;因为区分之后,才能成为被认识的对象。譬如,远远地看不知道是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旦区分成桌子、椅子,才能够被认识。“先天地生”是指在天地以前就存在,说明没有东

西比它更早。“有物混成”一语,可以参考《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意即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无”存在,尚未出现“有”,也尚未出现“名”,这就是“一”的由来,混同为一而尚未具体成形。庄子的这几句话把老子的“有物混成”讲得很清楚。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意即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

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状;无声是针对人的耳朵来说,无形是针对人的眼睛来说,亦即“道”无声无形,不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经验到的世界都在变化之中,而“道”永远没有任何改变。不仅“独立而不改”,还必须“周行而不殆”;如果只是“独立不改”,那不是僵化了吗?“周行”是说周流循环运行,它的循环运行,就好像四季春夏秋冬重复循环一样,“道”循环运行而不止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两句话是重点。如此一来,则“可以为天下母”,而第一章谈过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就在这里。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即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

为什么要说“强为之名曰大”?因为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大到最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于是就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到最远的地方去,远到最后不能消失不见,必须返回本源,这叫做循环、周行。老子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三个词来描写。

人具有与道相契的可能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意即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

“道”是无穷大的,天、地、人都是从“道”而来的。从“道”而来,到天、地、人,人和前三者不一样,居然也成为其中一大。“我们”构成一个特别的存在领域,叫做“人”。

“域中有四大”,在此“域”不是指宇宙,宇宙是指空间和时间;但“道”并非时空所能局限,所以此句并非是指宇宙里面有四个最大的东西,而是指“道”。“域”勉强译为“存在界”,以与“虚无”区别,表示老子反对虚无主义。何以成为“四大”?由上文的“大”经过“逝、远、反”三个步骤,可以得知这是由“道”而展现的四大领域:“道”、天、地、人。事实上只有“道”是唯一的大,“人居其一”是为了提醒人,不可因为生命短暂、脆弱而失去信心,而应该由“人、地、天”一步步提升,达成与“道”冥合的至高境界。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对人的肯定由此可见,他认为人非常重要。人可以堕落到深渊,也可以提升到领悟“道”的程度,所以人的“大”具有可变性、可能性。问题在于“大”要如何展现,还需要好好努力。老子提出要修德——保存本性,但是有几个人可以保存本性而达到这个目的呢?并不是说这一生完全不动,就保存了人的生命特色,而是要让本性与禀赋不断地展现出来。一个人说话、行动、思考,以及自由选择的能力都是禀赋。往上走,就是回“道”;往下走,就是离“道”愈来愈远。

回归本然,就是与道同行

“人法地”,意即人所取法的是地。人活在地上,地上生长五谷蔬菜、水果等物产,人所取法的是地,如果没有按照生存的条件——“地”所提供的材料去安排生活的话,人类很难活下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表示人所取法的是地。

“地法天”,意即地所取法的是天。天即天时,地上所有东西的成长和发展都要靠春夏秋冬的配合。植物的开花或结果都不能随意,要靠季节及风、雨、雷、电的互相配合,才得以风调雨顺,地上万物才能自然生长。

“天法道”,意即天取法的是“道”。“道”是大、逝、远、反,等于是让天有个最后的依靠。

“道法自然”,意即“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任何一样东西只要是“自己如此”的话,“道”就让它表现出来。对人来说,了解“道”所取法的是自己本来的状态,就可以依此生活,本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自己也如此,不要有额外的欲望,人就与“道”一样了。老子并不是说“道”真的要取法谁,因为自己如此的状态也来自“道”——无为,什么都没做,但是无为而无不为,到最后所有该做的都做完了。因为它所谓的“应该”并不离开事实,在人的世界之外,并没有“应该”这两个字。

另外,“自然”一词不是指自然界,在《老子》全书中,“自然”出现过五次,没有一次是指自然界。像“希言,自然”的意思是: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状态,“自然”是指自己如此。古代谈到天地万物就是用“天地万物”一词,而不用“自然界”。事实上,天地万物与“自己如此”最接近,只有人类才不会自己如此或者自己会不如此。

由上可知,“人法地”的“地”,是指地利或具体自然环境,“人法地”可以保障人的生存,并学习合宜的生活法则;“地法天”是由人的观点想要找到天的法则;“天”是指天时或宇宙中的规律。“天法道”也是由人的观点向上追溯到天的依归,由此体悟了“道”(如无为、不争等)。最后“道法自然”,任何事物若是保持自己如此的状态,就是与“道”同行。

永恒的道超越时间的逻辑

本章是老子论“道”的关键篇章。“有物混成”,认为“道”是一个混沌未分的整体,这是基本的观点;“先天地生”,天地是已分的结果,“道”之先于天地并非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先后。因为天地之前无从计较时间久暂。有学者认为,“道”比天地先,是时间上的先后,而不是逻辑上的先后。此言差矣,先后有两种,一种是时间上的先后,譬如,先下雨地上才会湿;另一种是逻辑上的先后,逻辑先后一定要强调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譬如父母就存在上来说,是时间上的先后,父母生子女出来;但在逻辑上,子女生出来的那一刹那,父母才成为父母。

所以父母和子女,以时间来说,父母为先;而在逻辑上父母和子女是同时的,彼此都需要以对方作为前提,二者同时出现。“道”和天地万物也是一样,“道”创造万物,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因为“道”是永恒不变的,永恒即超越时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时间不能对它加以任何限制。所以,“道”存在很久终于出现了天地万物,这种说法代表时间上“道”在先,就有问题了。

什么是逻辑上的先后呢?天地非由自生,所以需要一个“自生者”为其基础,这就是逻辑上的先后。天地是有开始的,有开始的东西若要存在,需要一个逻辑上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在它之前的东西,这就是“道”。所以,逻辑上“道”比万物在先。“道”是自生者,没有东西生它,天地是被“道”生出来的,需要“道”作为它的前提。换句话说,“道”不需要天地,天地却不能够没有“道”。时间只对变化之物有效,假如有样东西从来没有任何变化,时间对它就没有意义。譬如,机器人永远不会变,岁数对它就没有意义;只有会变化的人才需要计算时间,岁数对他才有意义。

“自生者”在西方哲学中就是“自因”——我是自己的原因。“自因”是上帝或存在的首要条件,此外其他一切皆为“他因”——需要其他的东西作为原因。真正永远存在的事物,一定以自己为原因。如果不是自因,就是他因,他因一定有开始,那个因素就是开始。假如没有因素使自己开始,那就是自因,一定永远存在。自因只有一个,在西方称为上帝,在老子来说就是“道”。所以,我们在比较不同的哲学系统时,常会强调一个概念是不是在同一个位置和阶层。外国人所说的上帝,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上帝创造一切,“道”生出万物,代表同样的位置和阶层。上帝之前没有东西存在,“道”之前也没有东西存在。

《圣经》记载,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他到西奈山上去祷告,这时上帝现身,显示为荆棘丛在着火,但是并没有被烧毁。上帝跟一般自然现象当然是不同的,摩西就问:“你是谁?告诉我,我才好对百姓说。”上帝就说:“我是自有永存者(IamwhoIam)。”意思是:我就是一直如此,我就是原先所是的,亦即上帝不可能有过去或未来,他是永恒的。

《圣经》里的摩西和中国的老子互不相识,为什么谈的东西会类似呢?因为凡是人,顺着思想的要求,就非有这样的结果不可。我们今天就算没有《老子》、《庄子》、《圣经》可以看,照样会想出类似的需求。宇宙万物从哪里变化?以前没有我,以后也没有我,那就要问我到底存在吗?笛卡尔(R.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但是他接着说:“我在,故上帝在。”我凭什么存在?这是不是幻觉呢?要证明我的存在不是幻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存在的根源,亦即证明使我存在的那个力量。但要注意,那个力量本身不能是别的东西使它存在的,而必须是自己使自己存在的,我才有真的保障。

如此一想,人生的态度也会改变,试问:活在世界上能依靠谁呢?沧海桑田,一切都会变,自己当然靠不住,只有靠“道”。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信仰呢?信仰其实是很诚实的态度,当知道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是空虚时,就依靠信仰,此时的信仰也就是“道”。“道”是一切的根源。有了信仰,才会正确看待这个世界与人生。

道是既内存又超越

“道”是绝对的“一”,本章谈的“独立”是指它是唯一的,和一般所谓的“独立”不同,一般的“独立”是相对的,譬如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其他。这里的“独立”是绝对的“一”,不会因为任何缘故而变化,所以“独立而不改”,这正是“超越界”的基本界说。人类经验所及、理性所能理解的范围,叫做内存界,但是内存界本身无法解释清楚自己的情况。人的生命有开始、有结束,宇宙万物有开始、有结束,我们找到人类世界加上自然界这两大范围,

已经很了不起了。打开电视看,宇宙万物让人目眩神迷,然而再怎么目眩神迷,不过就是宇宙飞船航行到太空;再怎么伟大,一切还是充满变化,还是有其限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超越界。

“道”是“周行而不殆”,遍在一切之中的,亦即“道”不离内存界,没有“道”的话,所有的存在都不可能。“超越界”和“内存界”在宗教及哲学里是很重要的术语。内存界就是我们现在经验到的世界,主要包括人类与自然界。但是人类与大自然本身不足以解释自己,要使内存界得以存在,需要有一个最后的原因,那个原因就是超越界,因为它不是我们可以用言语表达、用概念来掌握的。

内存界是有形可见而充满变化的天地万物,亦即自然界的一切是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超越界所指的是由于自因而恒存的“道”,若无“道”,则万物无从存在;若无万物,则“道”亦无由彰显。这就是“道”既超越又内存的性格。宇宙万物处处都有“道”,没有“道”万物就无法获得存在的条件。

人类思想的最高层次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见“道”这个名称是勉强取的,中西哲人在面对超越界时都有勉强取名的情况。因此我们对于“存有”或“上帝”也不必过于执著名相。我提到上帝,、非关宗教,哲学是爱好智慧,是敞开心灵,所以要把真实的道理说清楚。

许多人认为,年轻真好!那么,年老了又如何呢?其实年轻、年老不是问题,只要活着就一定会衰老,将之视为自然,天天都可以是好日子。可见道家的思想非常丰富,读了之后给人许多启发,简单一两句话就给人很深刻的思想空间。因为它所谈的不是表面现象,而是经过反省,深入到现象背后,并且以“道”为基础,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我们活在世界上,往往浮在世俗的表面,只是在表面上与别人互动,争来争去,得之则喜,失之则悲,悲喜交集,很热闹也很浪费。如果无法明白老子所阐述的“道”,一般人活到最后,都只想着要多活几天,自古有多少人在找寻长生不老之药,就是因为没有智慧体验“道”,只害怕失去生命。

综上所述,老子思想为什么重要?因为他在一个乱世中(春秋战国时代),让人民了解,“道”一直存在。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上帝在”,如果没有“道”的话,人的生命观就不堪一击了。在一生中,如果无法体会老子这种思想境界,难免会觉得人生来来去去,所有的一切恍如做梦,这叫做虚无主义的危机。老子担心人类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他在体验到这种智慧之后,不忍独享,因此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我们现在有机会了解老子当然很好,他的思想一辈子也学不完,在入门的时候,把握每个重要的概念,认清每章基本的观点,理解其整体的思想脉络,读来就会有更深的体老子的思想代表人类思想上最高的层次,就像庄子所说,真正的智慧就是能够了解:从来就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未始有物)。明白“道”永远存在,人的智慧还能高到哪里去?以“道”为基础,就能够了解我们所见的宇宙万物根本是虚无的。佛说这一切都是空的,现在回顾以前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过吗?其实都是经过我们选择及解释的,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2111711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