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三不成几(汉语成语)

无三不成几是出自汉语成语:事无三不成,意思是说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解释

谓办事非经多次努力不会轻易成功。

出处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三回:“常言道,事无三不成,你进洞两遭了,再进去一遭,管情救出师父来也。”

示例

老嬷嬷道:“只怕说他不过。虽然如此,常言道,~。这遭却是两遭了,老身只得替你再回他去。”◎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无三不成理”要了解这句话先要了解一些与此相关的概念。比如说“理”“道”相对变化的东西,“理”变化中相对恒定的东西。包括科学上的定理、公理、规律都是属于“理”的范畴。两者互相依存,密不可分,谓之“道理”,我们平常所说的道理,其实是偏重于“理”的。

因为千变万化的东西,你怎么说都不合适,没多大意义,“理”才重要,才实用。形式上有点类似于“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得'道'”即“明理”!那么为什么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或者说“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无三不成理”呢?这与一句古话有关“阴阳循序渐进的彼此消长互相融合谓之太极”这两句话形式上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从中至少可以看到这样几个东西“矛盾”、“循序渐进”、“消长与融合”!“有一就有二,有二就有三,无三不成理”这句话首先比较直观可以看到的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是自然的一个基本规律。如果把其中的“一、二、三”看成是数字,那恐怕是无法理解这句话。“一、二、三”实际上可以代表任何东西,比如“一”代表“对”,“二”代表“错”那“三”是什么?“不对也不错”或是“即对也错”(这两说法是同一个意思)。

如果是“好、坏”,那“三”就是不好也不坏,没有好也没有坏等。凭什么“三”可以这样解释,因为“不好也不坏”类似这样的说法饱含着千变万化种可能性,这正好与“三生万物”相吻合。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是想传述一种方法——“既然有千变万化中可能,那就只能有什么样的变化用什么样的对策了,不可一概而论。”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进一步举例“无三不成理”就好比告诉我们:不能体会和应用“不对也不错”“不好也不坏”的方法和思维方式就不能做到或达到真正的“理”,而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2111811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