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实验中学(省重点中学)

州实验中学的前身是1944年创立的“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校址在原“建国战时初中补习学校”旧址(道后)。校长陈纪方。解放后,由朱正接任校长。

目前,温州实验中学是浙江省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拥有广场、绣山和分校三个校区四个教学点,两个校办工厂、一个农场。全校共有135个教学班,学生6500名。在职教职员工400人,其中高级教师90人,一级教师160人。

温州市实验中学(省重点中学)

学校简介

温州市实验中学作为浙江省至2015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走过六十多年风雨历程,温州市实验中学赢得了“中国名校六百家”、“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银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单位”、“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浙江省文明学校”、“浙江省科研兴校200强”等辉煌荣誉。

学校以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专家引领为手段,以案例行动研究为载体,打造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深厚文化底蕴的名师队伍。学校有省特级教师2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1位、市名师、名班主任9位,省教坛新秀7位,市教坛新秀、中坚、宿将38位,首届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16人,国家、省、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及以上60人次。师德高尚、经验丰富、教学艺术精湛的名师群体,充满人文气息与科学精神的课堂,洋溢着智慧与活力的学园,吸引四方学子纷至沓来。

学校率先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和谐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实验,积极探索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可行途径,不断创造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努力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近几年,每年都有70多人通过省艺术A、B级测试,300多人获国家、省、市级学科、科技、体育、艺术等竞赛项目奖。每年都有400多人跨入省级重点高中深造。

树教育品牌,展瓯越风采。温州市实验中学将让你梦想在这里变成现实,让你获得求知的满足,体验成长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

校址沿革

1956年1月建华中学改为公办,校名为“浙江省温州第二初级中学”。

1958年7月,改校名为“温州市第六中学”后,温州民办新华中学并入,并招收高中新生。

1960年,校址由道后迁至东公廨现址(原温一中分部)。

1987年6月,增挂“温州实验中学”校牌;暂停招收高一新生。

1989年7月,正式定名为“温州实验中学”。

1994年下学期,结束高中,专办初中。

1997年7月,温州市政府决定:温州实验中学和温州第十中学实行联合办学。同时,在南浦兴建校区。

2002年7月,在原温州中学校址设立九山校区。

2003年7月,九山校区迁至横渎原温州卫生学校校址,设立绣山校区。

2007年9月,绣山校区更名为绣山中学,实行集团化办学。

2012年,绣山中学、第二外国语学校正式独立。南浦校区正式改为南浦分校。四个学校相对独立。

该校以严谨的教风、勤勉的学风、营造和谐精致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坚韧品格。学校先后获得“中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促进银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学校”、“浙江省文明单位”、“省教科研先进集体”、“省绿色学校”、“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省科研兴校200强”、“温州市示范初中”等荣誉称号.

2000年后,学校正按《温州实验中学“现代化学校”建设规划》,把学校办成名符其实的、在全国有影响、全省知名的“实验性”和“特色性”兼备的现代新型集团化学校。

学校目标

校训:团结、勤勉、创新

教育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材奠基

办学思想:“厚文载德”和“以人为本”

办学目标:建设全国有影响、全省知名的现代化、示范性、集团型学校

育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办学历史

创建艰难

建华中学由当时的“建国战时初中补习学校”改办,创办伊始,颇为艰难。1944年,当时的建国补习学校由于管理不善,被省教育厅许绍棣厅长勒令停办,而由陈纪方先生接管整顿,并脱离国民党县党部社会服务处,改办为私立中学。私立建华中学择址道后原蚕桑学校址与关帝庙址(即今实验中学西区),当时学校资产为:教室十一间,课桌坐椅八百副,图书仪器、运动器具若干,资金共十三万元。

校长陈纪方着意董事会采取节约措施,积极筹措资金修缮校舍,向社会各界劝募,修葺被日寇炸毁的教室和礼堂,使校舍得以改观;并呈报当时永嘉县政府转省教育厅要求立案,终至1944年6月23日获省厅批准创办。

抗日期间

但1944年下半年开学伊始,日寇南下,温州又遭第三次沦陷,建华被迫分为两部,分别疏散到永嘉瓯渠、平阳郑楼,办学条件更为简陋。校长陈纪方两地奔走协调,教师自刻蜡纸新编讲义,学生用土纸摘录笔记,教室晚自修用菜油灯照明。但即使如此艰难,因教师教学认真,学生学习努力,学校在当地声誉很好,次年春季入学人数大增。

次年抗战胜利,学校回迁。师生在欢欣鼓舞之余,回视校舍却是惨遭破坏,满目疮夷。而抗战胜利后的几年间国民党倒行逆施,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当时教师薪酬以学米支付,校长陈纪方为最高,每月仅大米180斤,其余人员以5斤、10斤递减,一些骨干教师每周任课达20课时,如黄幻中等,而每月薪酬仅为学米160斤。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全体教师仍是十分敬业,毫不计较待遇;学校也多方努力,向社会各界筹款兴建学生宿舍、学校礼堂,修复校门、传达室、教务处、体育处、校长室,终使学校面目大为改观,招生数量亦不断增加。董事会又多方募得学田478亩,使其接近省厅规定的500亩学田标准,学校终于在1948年获省厅“中字张37199”代电“私立建华中学准予立案”。

建国发展

1949年5月7日温州和平解放,顷值国民党政权土崩瓦解、百业凋敝,各私立中学大多因学生少、质量差被当时温州军管会主任(市长)胡景提议停办,他建议各私立中学学生“可自愿转入瓯海中学、建华中学”。当时,省教育厅为了克服学校学生的经济困难,提倡“半工半读、自力更生”,建华中学也组织学生成立“工艺组”、“农牧组”、“小贩组”,并在校园内开垦园地种菜。当时《浙南日报》以通栏大标题《私立建华中学学生一面读书一面生产》报道了建华中学开展勤工俭学的情况。

1956年,浙江省温州市人民委员会命令(温教56字0360号),决定接收建华、瓯海、建国三所私立中学为公办中学,建华中学改名为“浙江省温州第二初级中学”。从此,学校改变了十二年来靠筹款、收取学费维持教学的状况。1958年,学校又改名为温州第六中学。1960年,学校整体搬迁至东公廨原温一中分部,校园面积扩大至28亩,并和市体委共用“八一”运动场。学生的学习、文体活动环境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学校陆续兴建科学馆、跃进楼、实验楼等,办学条件日益完善。文革期间,社会受“读书无用论”思潮影响,教育事业遭遇挫折,教学设施得不到应有的维护与更新,“八一”运动场也被体委划去一半作为灯光球场,体育活动面积减少。

1970年,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国营温州通用机械电器厂”(即后来的“温州塑料焊枪厂”),俾使学校办学有所补益。此后学校不断加强对校办工厂的管理,如实行厂长负责经营承包制等。1983年到1986年,校办厂连续四年被评为温州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8年还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校办厂的良好经营有力地支援了学校的办学和制度改革的实施力度,使学校在经济上有较强的能力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如新建了实验大楼、改善了理、化、生学科的实验硬件等。学校还采取“学校拨地,教工自筹资金”、“私建公助”等形式先后为教工兴建了广场后巷38号第二幢、水心“樱”第十二幢及洪殿李大房的六中教工宿舍,大大改善教工的居住条件。

1987年6月,市教委将温六中正式定名为温州实验中学,作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加强教育改革和教学科研的示范性学校。上级领导及百姓对该校的期望进一步提高,其扶持力度也进一步加大,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容校貌日趋亮丽。在全民关注教育的大环境下,民间捐资助学风气也日益兴盛,在热心人士的资助下,学校又兴建了逸夫楼、耀荣体育馆等教学设施,校园开始呈现现代化学校气象。

1997年学校与温州第十中学实行联合办学,同时在南浦兴建分校,成为浙江省办学规模最大的初级中学。学校不断发展壮大,但勤俭办学传统始终未变,除国家投资外,积极开辟群众投资教育渠道,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对教学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造,在全市率先建立校园计算机网络和温州实验中学网站,班班建有多媒体小平台,远程教育设备、地面卫星接收站、天文台、舞蹈厅、塑胶运动场等先进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学校管理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2002年5月学校被市政府列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10所现代化名校之一,现有老校区将通过整合改造成精品校区,按照计划学校还将择址建造园林式新校园。

学校历程

学校概述

该校开办之初,陈纪方先生受命整顿原建国战时初中补习学校时,即着意改办私立中学,制定了全面的管理规章,确立了严谨务实的办学理念基础。由此学生学风大为改进,私立建华中学在市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得以确立,招生人数激增,班级数也不断扩大。解放后,学校由私立改为公立,校领导由教育局委派,对学校的管理和对学生的教育方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确立了新的办学原则。

五十年代初期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后来重视学习前苏联凯洛夫教育法;五十年代后期,提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贯彻阶级路线;到六十年代强调阶级斗争是学校的一门主课,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等等。但无论各种教育风尚怎样变化,温州实验中学总是本着以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学风,树立教师爱护学生、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宗旨,并依这样的原则来管理学校,不但在当时各中心工作方面有突出表现,学生的学习更是扎扎实实,各科成绩在全市各中学中始终保持领先地位。因此,学校在社会上也一直保持很高的声誉。

学校一直注意用艰苦朴素的传统来教育学生。五、六十年代每年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与工人、农民一起劳动。在六十年代中期,还一度组织师生到市环卫处帮助清卫工人掏粪(倒马桶),于每星期日由班主任带队,凌晨即开始挨家挨户地为市民端马桶。当时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仁愚同志也参加到学生的劳动队伍中。此举后经报纸报道,被温州市民传为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之佳话。

1965年,学校又试行开门办学,安排两个班到茶山五美园上课,让学生边劳动边上课。开学伊始,学生自己动手平整操场、清理教室,因陋就简,深刻体会创业的艰难。当时每周功课中安排两个半天劳动,还将学生分配到农民家,拜农民为师,让他们直接沟通,使学生对农村有更加真切的了解,也帮助当地的农民增长科学文化意识。至今,学校还保留锦山农场,有土地13.28亩,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到农场参加劳动锻炼,以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科学管理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国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学校的教学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也得到更大的自主权。八十年代以来,温州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得到更新,改革和创新的力度加大,学校向市教育局党委呈送了《关于学校体制改革的请示报告》,提出了八点“松绑”的要求,为后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随后学校制定了《温六中教职员工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奖金和奖励试行办法》等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在政治上,全面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对错划右派的16位同志作了改正,纠正了19位同志历史遗留的冤假错案,对文革中遗留的17位同志的问题进行了甄别,解决了两位同志的财产被查抄问题,共解决了56位教师的政策落实问题;在生活上,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提高教工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采用不同方法为住房困难教工建房。这些举措,消除了教师的后顾之忧,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学校党支部被评为1986年度市级先进党支部。

八十年代末,学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民主选举校长和党政职能分开的举措,林卫平同志担任校长,并由校长聘任组阁领导班子,《温州日报》对此作了宣传报道。此后,温州实验中学在全市教育界率先进行“教职工聘用制”、“结构工资制”、“教学评估制”、“年级管理制”等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一系列新制度的实施,办学质量明显提高,社会声誉鹊起,迅速成为浙南地区名校。此时,温州实验中学对温州市学校的“示范”作用已露端倪,前来参观学习的兄弟学校络绎不绝。改革实验成果不仅纷纷被温州其它学校引用或借鉴,而且也为以后市教育局制订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1990年学校确定“团结、勤勉、创新”为校训:学校要求全体师生奉“团结”之理念,以诚待人,友好相处,齐心协力,在融洽的氛围中培养服务社会的谦让和协作精神;要求全体师生树“勤勉”之品格,好学不倦,努力进取,不懈奋斗,传承该校优良的学风;要求全体师生有“创新”之意识,独立思考,破除陈规,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开创未为人知的广阔天地,建设学校、国家乃至全人类的美好明天。

改革与进步

1997年联合办学后,学校高举“素质教育”和“现代化学校建设”两面旗帜,致力提升教育装备设施,致力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和途径、教学模式和评估等深层次领域改革,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其实验项目之多,影响之大,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关注。浙江省教育厅先后在该校举行“素质教育”、“主体参与课堂模式”、“爱国主义教育”现场观摩会;温州市教育部门也先后在该校举行“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教育与保护”等方面经验的推广会。

2002年8月温州实验中学又率先在全市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以校本培训、专家引领为手段,以基于案例的行动研究为载体,打造具有先进理念、深厚底蕴的名师队伍;构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符合课程改革方向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分层走班教学实验,探索质优学生培养模式;尝试考试和评价制度改革。2003年11月学校承办“温州市新课程课堂展示会”,《中国教育报》和《温州日报》分别以《豪情满怀向未来》、《立足课程改革提倡百花齐放》为题,全面报道了温州实验中学的改革经验。

期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著名教育家吕型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邵宗杰、省教育厅副厅长张绪培等先后到温州实验中学考察、指导工作,对温州实验中学取得的成绩予以充分肯定。张保庆副部长题词勉励“开拓探索,实验示范”。

2005年温州实验中校与加拿大哥伦比亚省教育部合作,创办中加班。同时南浦分校改名为南浦校区,并将第一第二届中加班安排在南浦校区。

2007年温州实验中学绣山校区改名为温州市绣山中学。其本质为中加班,属于实验中学的私立学校。

社会评价

建华中学办学伊始,虽是私立,但从陈纪方校长接手视事后,即重组校董事会,调整机构,另聘教员,视教师为学校之本。他延请当时温州较有名望的专家学者及优秀青年任教、任职。如夏野士(剧作家)、沈炼之(后为名教授)、曾耕西(著名书法家)、潘澄濂(名中医)等人,都曾在温州实验中学留下辛勤耕耘的足迹。

解放后,市领导对该校也特别关注,师资力量不断加强,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在五十年代初国家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时,温州实验中学不少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教科研方面的成绩,一些教师还在国家级专业刊物上发表了文章。在职教师形成注重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注重学术钻研、追求进步的教研风气,如董昭寿(楚平)、黄世中、叶长海等教师先后成为专家名教授。学校对于调配教师进校,师资培训工作都抓得极为严格,广大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也日臻优异。

即使在1958、1959年大炼钢铁、勤工俭学运动热潮中,学校对教学工作仍是没有放松。为此五十年代末学校党支部应市教育局之命总结经验,向全市各校介绍了《我们抓教学工作的几点体会》,给当时的教育界留下深刻的印象。

六十年代逐渐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原则,学校领导积极转移工作重点,进行调整,并在市委召开的文卫系统标兵单位党支部工作会议上介绍经验,《温州日报》也刊登《政治挂帅,思想、教学、劳动三丰收》文章,介绍温州实验中学的先进经验。1963年,《人民日报》发表《努力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社论,中央下达《关于当前中学教育的几点意见》,学校即组织教工认真学习,要求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加强“双基”,并在学生中开展比、学、赶、帮活动,学生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刻苦用功蔚然成风。经过长期的努力,1977年学校被市教育局确定为十所重点中小学之一。

八十年代以后,改革的春风提高了教育的地位,广大教师业务学习意识增强,教师队伍优化,教科研活动质量逐步提高。期间,许多教师在全国或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吕作昕老师的《我国指南针的问世在唐朝》的研究成果,把我国指南针的发明年代推前了三百年。特别是到80年代后期,学校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教职员工聘任上岗,建立教研室,教师钻研业务抓教学质量蔚然成风,班级间实行“千分制”竞赛你追我赶,中考成绩逐年提

高并名列全市前茅,一大批敬业勤勉的教师被社会所认同。在鹿城区组织的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评选活动中,温州实验中学王祥麟、程增辉、胡楚平、叶冠春、潘淑锦五人被评为优胜者;张淑琴、池澈老师先后被授予“温州市劳动模范”称号,池澈老师还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同时学校进行“异步教学法”、“英语三L教材”、“数学自学法”等教学课题实验,取得良好效果。

九十年代开始,特别是1997年两校联合办学以后,学校重视师德建设,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精神,禁止有失师德师范行为,对表现不好或不适应本职工作的教职工予以试聘、待聘或辞退,师风更趋纯朴。同时,强化教师业务培训,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制订《青年教师培养条例》,实施师徒结对、专项培训、参与课题实验等,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期间,温州市开展的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优质课评比等活动,温州实验中学参赛教师成绩总是名列前茅。青年教师胡珏、朱俐、谭修平、黄慧、陈姬姜、李君、戴小红代表温州市参加国家和省业务比赛均获一等奖;胡珏、朱俐两人被评为省教坛新秀,王五一、陈锋被评为省特级教师;5位老师考取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校教师大学本科率达70%。

学校推动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的教学改革,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为顺利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奠定了扎实基础。广大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撰写论文获奖数居全市前茅,每年立项的市级以上课题在10个以上。王朝曙、胡珏、虞缓缓老师的《初中思想政治课“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和王五一老师的《新世纪美术创造性教学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分别获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和省“九五”期间教科规划重大研究成果二等奖。

2002年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温州实验中学聘请外籍教师(证书号3303043)的资格,友好学校英国雷丁派克学校女教师Miss Ann Munday来校进行短期教学交流,此后每年都有外籍教师担任学生口语及外语教师培训工作。同时学校也选派干部和教师到英国、澳大利亚等进行短期培训和教育交流,组织学生到国外参加英语夏令营。同年,温州实验中学获准在全国范围内招聘骨干教师,第一批引进金戈、王崴然等教师23名。骨干教师的不断加盟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15年前,学校有市名师、名校长7人,省、市教坛新秀25人,教师基本功比武获市级一等奖以上50多人,市级以上劳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80多人。享有盛誉的名师群体,以其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经验、精湛的教育教学艺术,创建了洋溢着智慧与活力的校园,构筑了充满人文与科学精神的课堂。

学校建校的前三十多年,风云变幻,事变迭起。从建校伊始,历抗日战争的艰难环境,民国末年百业凋敝,乃至解放之后文革之前各种政治运动,斗争风潮此起彼伏交相更迭,而广大学生既能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热情地投身于时代热潮,也始终能把刻苦认真的读书学习放在主要位置。

办学成就

建华中学创办之际,适遇温州第三次沦陷于日寇铁蹄。国难当头,学校分两部分到农村上课,学生即在农村积极宣传抗战,教唱抗战歌曲,刷写抗战标语,使偏僻山区充满抗战气氛。特别是当时永嘉县长、大贪官吕律欲住永嘉瓯渠被建华师生驱走而狼狈逃窜一事更被传作美谈。

1949年温州和平解放,建华学生积极参与"庆祝浙南全面解放"的学界联欢会。不少学生主动要求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以参军参政报效新中国。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学校召开“控诉美帝罪行大会”,又掀起一轮报名参加军事干校的热潮。五十年代,各种政治运动、学习活动浪潮不断,学生参予政治活动的热情始终高涨,每每成为温州教育界的报道热点。

1958年提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到江北开辟农场(占地202亩)和畜牧场,在校内建立五金工场及综合手工工场,学生分段轮流参加各项劳动,任务繁重,条件艰苦;毕业生则积极报名到市郊各农业社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温州日报》发表《勤工俭学是教育事业的革新》介绍温州实验中学先进经验。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学校提倡发愤学习,学生的课业成绩逐渐从全市各初级中学脱颖而出,升入温州一中的学生数处于领先。

毕业生有的走进科学殿堂而卓有建树,如陈朱希昭、戚雅各、高文水、刘家祥、蔡慎初、马大正、杨树标等成为专家名教授;有的走上领导岗位,如吴祖熙、孙成堪、陈艾华、冒康夫等先后担任温州市领导;还有的如周瑞金、戚德恩、叶松海、徐永光等分别担任人民日报副总编、驻卢旺达大使、武警部队医学院政委、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等职务。

文革期间,广大青少年及家长受“读书无用论”影响,纷纷弃学就业。在这特殊年代,温州实验中学孜孜不倦学习者仍众。如蔡亦钢(72届,美国机械工程院士),瞿佳(73届,温州医学院院长),贺斌(73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陈征宇(76届,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理学院副院长)戴胜(78届,美国能源部研究员)等。十年动乱结束,1977年恢复高考,市区首批上线者仅八、九人,而原温州实验中学毕业生占三人。1978、1979两年高考,原温州实验中学毕业学生考入大学的更多,特别是79年的文科考试,市区上线者24人,温州实验中学高中应届生占18人,其中陆岚同学作为文科状元被复旦大学录取。

八十年代开始,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教育秩序渐趋正常。温州实验中学教学质量稳定提高,学科竞赛大多领先市区学校,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地理兴趣小组的《开发仙岩旅游资源刍议》在《温州日报》发表;生物兴趣小组到野外采集制作标本;银星影评小组在《鹿城影讯》上不断发表评论;《中国法制报》报道温州实验中学“法律兴趣小组”的活动;学生“瓯潮”文学社,在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中声名远播,并承办全国中学生校园文学第四届年会,向中语会领导及各地代表汇报历年来温州实验中学校园文学活动的开展情况,获得广泛好评。

1986年成立“温州六中艺术团”(九十年代改为“温州市中学生艺术团”),1987年在全市率先举办校园艺术节。1988年举办校首届体育节,田径、排球、足球、篮球、乒乓球、国际象棋等体育运动队常年训练,群体活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结出硕果,毕业生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涌现了吕帆(眼视光学专家,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金颖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潘磊(航模世界冠军)、诸宸(国际象棋世界冠军)、陈迷丽(雪歌集团董事长,全国服装十佳设计师)等著名人物。

1997年联合办学之后,学校以“为培养高素质的新人打好基础”为教育目标,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分层次走班教学,为学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爱国主义教育、行规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扎实有效进行;1999年温州实验中学开始举办校园科技节,通过科技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成为温州市学生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比赛奖励最多的学校,并获得国家教育部等颁发的“全国中学生科技活动优秀组织奖”;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有声有色,晨会组织与演讲、课间清洁卫生劳动、设立无人售报亭、参与社区活动等都由学生组织。

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良好培育,刘沂、沈铮铮同学在“9.27”案件中临危不惧、智斗歹徒的事迹在温州家喻户晓,传为佳话。学校每年开展“节约压岁钱,扶贫献爱心”活动,资助困难失学同学,援建温州实验中学扶贫结对的文成金星中心学校“教学综合楼”,为对口支援学校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中学添置教育教学设施。

素质教育一以贯之,树兰滋蕙水到渠成。温州实验中学除升入重点高中人数在全市始终稳居第一外,参加温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比赛已连获十一届冠军;市中学生艺术节也稳居榜首;每年都有70多名学生通过省艺术A、B级测试,300多人在学科、科技、体育、艺术等竞赛项目中获国家、省、市二等以上奖励。在温州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实现14连冠。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60年来,实验中学以人为本,关注社会,化他山之石,纳百川之长,铸就了一路的辉煌。面对盛誉,实验中学人并不满足,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有影响、全省知名的示范性集团化的学校是实验中学人共同的目标。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培育桃李,香远益清。

展望未来,实验中学人将继续发扬60年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以艰苦奋斗和追求卓越的革新精神开拓进取,屹立时代潮头,引领春风!

学习氛围

学校还开展了许多活动,不仅是学习,更有运动会,体育节,数学节、科技节、学农等等活动。

学校荣誉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健康促进银牌学校

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全国创建绿色学校活动先进单位

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基地

全国创造教育实验基地

全国示范家长学校

浙江省文明学校

浙江省绿色学校

浙江省教育科研百强学校

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

浙江省艺术特色学校

浙江省体育特色学校

温州市首批现代化学校

温州市首批素质教育示范校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21201117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