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叶赫那拉氏,咸丰皇帝妃嫔,同治皇帝生母。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 、那拉太后、老佛爷、孝钦显皇后,辛酉政变后夺权听政,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王朝进入同治中兴时期。光绪皇帝登基后再度垂帘听政,之后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独揽大权。溥仪继位后被尊为太皇太后。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于中南海仪鸾殿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葬于普陀峪。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揽镜自照的慈禧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慈禧与宫内贵妇的合影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慈禧与外国公使的夫人们合影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慈禧在颐和园,前为李莲英(右)、崔玉贵(左)。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慈禧扮观音,李莲英(右)扮善财童子。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清东陵慈禧陵墓定东陵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爱新觉罗·载恬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当高压严峻。
慈禧人物简介(慈禧的历史资料)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亦受到不少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闭。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104128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