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式手枪(仿制前苏联TT1930/1933式手枪)

中国54式7.62毫米手枪是我国仿制前苏联TT1930/1933式手枪的产品,于1954年定型,至今仍装备部队。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54式手枪的自动方式采用枪管短后座式;闭锁方式采用枪管摆动式,保险装置为击锤保险,该枪还设有空仓挂机机构。五四式手枪供基层指挥员和特种兵所使用,用以自卫和在近距离内袭击敌人,有效射程为50m,100m内也能进行射击。该手枪系仿自俄造TT33 Tokarev手枪使用51式手枪弹。54式手枪的结构简单又结实,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不容易因为一二次磕碰而损坏。虽然不容易损坏,但是实战中54式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卡壳现象。

起源

新中国开国之初,随着大规模对敌作战行动的逐步结束,我军武器装备的来源,面临着由以缴获敌人为主向以自己制造为主的历史转变;与之相适应,武器装备的建设,也面临着由杂式向制式的历史转变。以苏制武器为蓝本实现我军武器装备的制式化,在当时有着历史和政治的必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志愿军用过去革命战争中缴获敌人的武器装备入朝作战,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在武器装备来源严重不足,完全靠自力更生制造武器又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惟有向苏联寻求援助。于是,随着战争的消耗,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使用的从蒋军手中缴获的武器装备,开始逐步为苏制武器所替换。同时,为适应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和制式化建设的需要,中国还争取获得苏联在武器生产制造方面的技术援助。

根据有关协议,苏联在向我国出口部分1933年式7.62mm托卡列夫(TT-33)手枪的同时,于1950年底至1951年初协助我国生产仿制的TT-33手枪,并定名为1951年式7.62mm手枪。作为第一型我国自己生产的手枪,该枪很快地被送到抗美援朝前线,不仅装备给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时也装备给朝鲜人民军,为夺取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应有的作用。51式手枪是54式手枪的初期生产型,两者结构完全相同。事实上,从51式到54式几乎完全按照苏联模式,走了一条由TT-30到TT-33的道路。经过3年磨合,在材料、工艺以及品质上都有较大提高的手枪开始正式大批量生产,并被正式定名为1954年式7.62mm手枪。为了与51式手枪有明显区别,早期生产的54式手枪取消了握把护板中间圆内的五角星图案,直到1963年以后生产的54式手枪,才又在握把护板中间圆内恢复了五角星图案。

发展历史

中国的军用手枪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时期和国共内战除了十几万支毛瑟军用手枪(盒子炮以外),还有一部分美国和苏联援助的手枪,当然也有少量缴获的日本垃圾南部手枪(俗称王八盒子)。在抗战时,由于初期和中期国军火力太弱,毛瑟手枪还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近距离连射武器的不足。

内战结束后,中国当时的装备可以称得上是万国造。其中步枪口径多达11种,枪弹和枪械种类更是多达数十种。作为一个新建的大国,实现军队武器的制式化和自产化当然是首当其冲的事情。

之后的朝鲜战争中,勇敢志愿军士兵拿着五花八门的武器和严重不足的弹药,和武装到牙齿的美韩联军血战数年。虽然一度打的美军狼狈溃败,但是因为火力的差异和空军的几乎全无,志愿军遭受的相当大的伤亡。其中就弹药一项,就有日式,苏式,美式,国式等四五个国家的各种弹药,造成后勤方面严重的困难。在整个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有百分之四十的弹药缺口只能通过战前缴获获得,白白牺牲了很多的生命。这些更推动中国武器自产化的发展。

从1950年到1955年,由于底子薄,中国同时采取进口和仿制2种方式。5年内从苏联共进口和接受枪械90万支和大量的弹药。在此同时,中国大陆方面开始逐步仿制苏联的军用武器。其中就包括苏联二战期间的制式手枪。1951年,随着前一年中苏条约的签订。中国军工系统就开始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仿造苏制托卡列夫军用手枪。主要是苏联方面提供全部图纸和提供流水线的全部机床,同时培养一批技术骨干。该枪基本就是托卡列夫手枪的简单仿制,没有任何中国自己创新,所以并不能称得上是中国自产的武器,只能算是中国组装。中国方面取名为51式手枪。

苏联托卡列夫式手枪是一款很有特色的武器,该枪发射7.62毫米托卡列夫手枪弹,全长196毫米,空枪重0.85千克,枪管长116毫米,初速420米/秒,使用8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50米。它的威力很大,穿透力很强,而且生产成本很低,是一款很实用的武器。

它是由苏联枪械设计师托卡列夫在1930年设计的,是苏军装备的第一支自动装填手枪。托卡列夫参战了残酷的苏德战争,部队对其威力和可靠性的总体评价还是不错的。

不过客观来说,苏联军队装备大量的冲锋枪(超过500万支),手枪在实战中使用的情况很少,主要是少数坦克手,飞行员和军官在极端情况下自卫使用。所以托卡列夫实战中的成绩自然很一般。

托卡列夫采用枪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类似勃朗宁手枪结构。它的枪管下方有一个铰链环,挂机柄销插在环中。射击后,枪管和套筒首先一起后坐一段自由行程,然后枪管下的铰链环绕挂机柄销向后转动,迫使枪管下移,使枪管上的闭锁突笋脱离套筒上的凹槽。此时枪管和套筒分离,完成开锁。当套筒推枪管复进簧时,枪管下的铰链环又绕挂机柄稍向前转动,使枪管上抬,闭锁突笋进入套筒座凹槽,实现闭锁。

它的结构紧凑,该枪在吸收勃朗宁手枪优点基础上,创新了一套近似模块化的内部设计,包括击锤、阻铁、击锤簧、阻铁费等,使枪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托卡列夫的威力在当时来说,是世界一流的。它的7.62毫米手枪弹是世界上同口径枪弹中威力最大的枪弹,射弹威力大是该枪所以被众多国家仿制的主要原因之一。51式手枪很快装备部队,并且参加了朝鲜战争。但是中国方面对其反应比较一般,部分士兵和军官认为它就作战性能还不如盒子炮。但是作为自卫武器也足够了,况且它还有体积小,重量轻,威力大的优点。

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战争的停止让中国方面可以重新完整的实现自己的计划。由于朝鲜战争中国的参战,苏联已经确定中国是他的盟友,随即开始和中国的全面军事合作。1953年,苏联专家根据中苏两国的协议大量进入中国,其中就包括大量的军事方面专家。中国专家和苏联专家详细研究了朝鲜战争中51式手枪的暴露出来的缺点进行了改进,同时还考虑了中国士兵的自身特点。比如改进了枪托的大小,适应中国士兵较小的手型。

1954年,手枪正式定型并且大量生产装备部队,取名为54式手枪。该枪是中国建国以后正式装备部队的第一款制式武器。

54式手枪装备部队以后,参加了中印边界战争和中越边界战争。总体来说,54式手枪还是能够满足这些恶劣环境下的作战需要。它的射程不错,穿透力强,威力大(54手枪发射的51式7.62mm钢芯弹头最大飞行距离1630米,初速高达420米/秒。在25米距离上能射穿3毫米厚的钢板、10厘米厚的木板、6厘米厚的砖墙、35厘米厚的土层),在50米内的距离上能够适应战斗中自卫武器的需要,属于大威力军用手枪,敌人士兵中54式一二枪就足以丧命。能够满足军事实战需要,是54式能够在军方使用长达50年的最大原因,当然价格低廉和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也是重要的原因。1987年54式手枪出厂时的号码已高达35,000,000,足可见其在中国的盛行。

54式手枪的结构简单又结实,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不容易因为一二次磕碰而损坏!

虽然不容易损坏,但是实战中54式仍然存在相当数量的卡壳现象,这也是它的一直问题很难更改了。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代战争中,手枪使用的机会少之又少。最基层的中国军官一般不使用手枪,而是普遍背一支AK47。因为实战中,冲锋枪虽然比较重,但是基层军官身体素质一般不比普通战士差,能够负担的了。而且冲锋枪的作战能力比手枪强十倍也不止,危险的战场上基层军官宁可自己多一些安全的保障。至于手枪,基层军官一般不怎么在乎,他们认为反正战争中又会士兵的减员,到时候拿冲锋枪就行了。高山下的花环里面,连长梁三喜和指导员一人拿一挺轻机枪,一人拿一把冲锋枪。一般营长以上的军官,还是用手枪的。但是这些人能够开枪的机会就很少了。

不过,客观来说:54式仿制的苏联托卡列夫手枪早在几十年前就被苏联军方淘汰了。该枪的水平大约保持在二战中的一流水平(还并非一流,中印战争后解放军反应54式手枪,除可靠性、侵彻力好些外,其他性能都不及勃朗宁手枪)。一款武器用了50年,经历了数次军事科技的重大变革,它的淘汰是必然的。

一九五四式7.62毫米手枪。54式7.62毫米手枪是我国仿制前苏联TT1930/1933式手枪的产品,于1954年定型,所以命名为五四手枪.至今仍装备部队,是我国生产和装备量最大的手枪。54式手枪的自动方式采用枪管短后座式,闭锁方式采用枪管摆动式,保险装置为击锤保险,该枪还设有空仓挂机机构。

简介:本文转载于军械工程学院编辑出版的《枪械教材》,对54式手枪作了比较详细、全面的介绍。54式手枪目前广泛装备于我军营以下指挥员和特种兵,也是院校轻武器射击课中使用的武器之一,本文对参训学员学习54式手枪武器常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在转载时还增加了若干插图。一九五四式7.62毫米手枪系根据苏一九三三式7.62毫米手枪的图纸、技术条件、工艺资料仿制而成。于一九五四年试制定型,并经总参谋部批准命名为“一九五四年式7.62毫米手枪”,简称54式7.62手枪。用途、战斗性能、主要诸元用途54式7.62手枪,配属给我军初级指挥员及特种兵,用以在近距离内攻击敌人和进行自卫。战斗性能使用弹种:为一九五一式7.62毫米手枪弹。其弹头在有效射程内,有足够的能量杀伤人员和马匹(50米落点动能为36公斤?米),在100米仍有杀伤力。有效射程:50米供弹方式及容弹具容量:弹匣供弹。容量8发。战斗性能:30发/分。 

结构

54式手枪的结构设计,集中体现了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勃朗宁战斗手枪设计思想的精华,同时也体现了苏联枪械大师们简单、质朴、可靠、实用的设计思想。尽管54式手枪早在它的前辈TT-30/33问世时就已经落伍,但它仍然无愧于一代名枪,托卡列夫也无愧于一代枪械大师。54式手枪结构简单,全枪只有46个零件。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支枪,体现了几多可圈可点之范例。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54式手枪由枪管、套筒、套筒座、复进机、发射机、弹匣及瞄准装置等7大部件组成。在结构设计上,包括枪管上的闭锁突笋、铰链,框式扳机架、片状扳机簧,带有待击卡槽和保险卡槽的击锤,以及空仓挂机部件、弹匣卡笋部件等,充分继承了勃朗宁战斗手枪的特点,其枪管短后坐自动方式和空仓挂机方式更具有典型的“勃朗宁”特征。然而,54式手枪在继承传统结构的同时,也有许多创新之处。

托卡列夫手枪采取了现在称之为“模块化设计”的方法,设计了可以方便卸下的发射机组件、握把护板组件、扳机组件、枪管结合轴卡簧、扳机簧、枪机等,使手枪在工厂的装配与在部队的勤务分解几近一样。这些创新点在今天看来仍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例如,为了最大限度节省手枪的纵向空间,托卡列夫充分运用了"勃朗宁"善于用薄钢板来制作手枪扳机、击发阻铁以及保险机簧的特点,但又避开了“勃朗宁”一件数簧,单簧单用,且形状和热处理加工不便的缺点,采用一件一簧,单簧多用模式,分别设置了扳机簧、击发阻铁簧和卡簧等3个形状非常简单的板状簧。其中,扳机簧兼有使扳机和半自动压杆回位的双重功能,同时有效地节约了握把纵向空间;卡簧不仅丝毫未占手枪的纵向空间,而且兼有套筒阻铁回位和固定枪管结合轴的双重功能;至于击发阻铁簧,只要看看那相当紧凑的发射机组件,其优点不言而喻。凡此种种,都体现了设计者在实现加工简便化、构造简单化和结构合理化“三化一体”的匠心独运。

威力与“体型”相结合的典范54式手枪既是一般军官使用的自卫手枪,又是一般战斗人员使用的战斗手枪。从自卫手枪的范畴而言,54式手枪采取了利于成年人接受的适中“体型”,其战斗全质量接近1kg。

我们先从军队社会学的角度来评估54式手枪体积质量的大小。假定2名军人的身高分别为1.60m和1.80m,握持或背挎54式手枪,本人感觉或旁人看起来都挺合适而不会显得过大或过小。这正是一支普遍装备使用的制式手枪最基本的要素,即必须满足军人以及军队队列整齐协调的外在观瞻需要。

54式手枪使用1951年式7.62mm手枪弹,虽比世界上典型的战斗手枪,例如美国柯尔特M1911A1手枪和比利时勃朗宁M1935大威力手枪口径小得多,但威力却毫不逊色。难怪港、台以及日本乃至东南亚一带提起TT-30/33(包括前东欧各国以及我国的仿制品)颇有一些“谈虎色变”,并且将其称之为“大黑星”手枪(其黑色的握把护板上有五角星图案),有资料甚至还告诫:街上一般的果皮箱、垃圾桶、汽车门等,虽可防“柯尔特”和“大威力’却难御“大黑星”。一旦遇到“大黑星”,应躲到大型消防栓、生铁邮政筒或两层砖墙之后才安全。

54式手枪是便携性和威力的有机结合体,可谓质量最小的战斗手枪和威力最大的自卫手枪。几乎所有使用者都不会感到54式手枪过大过重;同时,几乎所有的使用者都感到54式手枪的威力值得信赖。许多同志每每谈及64式手枪或77式手枪的小巧时,往往津津乐道,常常爱不释手,然而一到真正执行任务的时刻,却大多选择54式手枪,个中原委,不言而喻。谁都不讳言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枪临到用时,顶用是第一位的”。

特点

作为20世纪30年代托卡列夫手枪的传承品,54式手枪的结构不可避免地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历史的局限性。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上的手枪主要是以小型自卫手枪为主,而战斗手枪却仅有美国的柯尔特M1911/1911A1 11.43mm手枪和德国毛瑟M18967.63mm手枪等屈指可数的几种。这个时期的手枪结构,绝大多数都可以看到"勃朗宁"的影子。例如,这个时期绝大多数的自卫手枪是采用平移击针击发机构,单动式发射结构;除少数几种手枪采用击锤打击击针外,大多数手枪采用击发阻铁直接控制击针的方式。TT-33手枪采取外露击锤的单动发射机构,在当时是最可靠的结构,并在总体上将自卫手枪与战斗手枪合而为一,从自卫手枪的角度来看,它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最高水平。

然而,1929年德国瓦尔特PP7.65mm手枪问世,揭开了手枪结构革命性的一页。瓦尔特PP手枪第一次把当时广泛应用于转轮手枪的双动发射机构,成功地应用到自动手枪上,把自动手枪与转轮手枪的优点合而为一,从而使自动手枪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操作及携带方便性有了一个划时代的飞跃。相比之下,有着“勃朗宁”血统的54式手枪就逊色了。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54式手枪的“勃朗宁”发射机构,在使用安全可靠性和操作方便性方面,与“瓦尔特”的发射机构相比,实在是不能同日而语。事实上,54式手枪在多年的军役中,暴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它在保险之后,击锤仍能向后扳倒,所以容易出现“走火”现象。在战斗使用中,若在膛内有弹的情况下装定保险,同样存在“走火”的可能。因为54式手枪惟一的所谓“保险”机构,是发射机构的“二道击锤”。而装定这个保险时,通常是以右手握枪,右手拇指先扳住呈待击状态的击锤,右手食指扣压扳机使击发阻铁解脱击锤的待发卡槽,接着食指放开扳机,右手拇指慢慢放回击锤,直至击发阻铁扣住击锤的保险卡槽使发射机构呈“二道击锤”。

如此这般来装定保险,实际上是先历险再保险,一旦操作不慎就会有危险。这对于一个不熟练的使用者来说,安全隐患不言而喻;即使是对于一个十分熟练的使用者来讲,也难免有失手的顾虑。倘若在恶劣环境(例如在泛水、低温)条件下使用,持枪手有些滑或有些僵,“走火”的可能会更大。所以,54式手枪是一支可以满足一般使用却不能满足特殊使用的手枪,因为在特种作战行动中,一旦稍有闪失哪怕是“走火”,往往可能铸成不可补救的大错甚至是颠覆性的后果。

不过,就加工制造来说,国产54式手枪可以当之无愧地讲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建国初期,苏联援助给我国为数不多的一批TT-33手枪,直到20世纪70年代还能在一些部队里看到,其最典型的标志是在握把护扳中间五角星与圆圈图案的空间有“CCCP”字样。将这些枪与我们的54式手枪相比,还真有一些相形见绌。我国1963年以后生产的54式手枪,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两支枪摆到一起,从外观上一眼就能分出哪个是54式,哪个是TT-33。早期的54式手枪应该说是TT-33的“克隆”,随着生产的不断深化,54式手枪的品质也逐步提高。例如,早期生产的54式与TT-33一样,枪管内膛不镀铬,后期生产的54式手枪枪管内膛镀铬,提高了维护性和使用寿命。此外,改进了击针、击针销等许多零件。

54式手枪犹如一位“武生”,从1951年开始学艺至1954年正式登台,在保卫祖国的舞台上,已度过了50余个春秋。而TT-30/33手枪,在始作俑国的生涯也不过20余年。20世纪60年代,当TT-30/33手枪退出现役的时候,54式手枪则刚刚开始自己的生涯,如今虽霜染须发,却风韵犹存。当新一代国产战斗手枪开始装备部队的今天,不能不为54式手枪这位一生恢弘的"老生"咏叹!

中国国产手枪类型

92式9毫米手枪、92式5.8毫米手枪、中国84式微型手枪、80式手枪、77式手枪、国产77B式手枪、67式微声手枪、64式7.62mm手枪、59式手枪、五四式手枪、QSW06式5.8毫米微声手枪、2005式警用9mm转轮手枪、CF07式手枪。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111129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