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东南亚国际河流)

澜沧江是湄公河上游中国境内河段的名称,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也是一条亚洲国际大河。上源扎曲源出青海省杂多县境唐古拉山北麓查加日玛的西侧,南流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县附近与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向东南流入云南西部至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国境称湄公河。流域集水总面积810000 km2,干流长为2161km,集水面积为167487 km2。,多年平均出境水量765亿立方米。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漾濞江、西洱河、威远江、南班河等。

流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不同的地貌类型以及地势高低、坡度大小、山川走向,直接影响着水热条件的再分配。河流上、中、下游自然环境差异显著,从地势上看,流域由北向南呈阶梯状下降趋势,其主体地貌特征表现为高山峡谷相间。随山脉南延,山川间距由上游向下逐渐展宽,上紧下疏如帚状。

澜沧江(东南亚国际河流)

流经区域

澜沧江和湄公河一水二名,是六国间重要跨国河流。该河上游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在中国境内称为澜沧江,经云南出境后被称作湄公河,依次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全长4880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生活有3.26亿民众。

澜沧江是典型的南向流向河流,随着河流由北向南的流动,所经流域,几乎包括了世界上除戈壁和沙漠以外的所有自然景观和气候类型。在人文社会方面,流域区为多民族集聚地区,仅云南段流域内就分布有傣族、白族、布依族、彝族等16个少数民族,而且其中的傣族、布依族、独龙族均为跨境民族。各少数民族的习俗风情、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各具特色,并多与当地的自然环境背境溶为一体。

河流源区

各种资料上记载的关于澜沧江的源头有十几种说法,而以不同源头为起点的河流长度也有多种,估测的长度从4200公里到最长4880公里不等。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的扎纳日根山脉,查加日玛峰(藏语,意为“多彩的山”)南坡,莫云滩深处的扎阿曲,位于东经94°41′44″、北纬33°42′31″、海拔5224米的拉赛贡玛的功德木扎山上,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境内。

遥感专家刘少创探测的结果是,澜沧江源头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吉富山,海拔5200米,地理坐标是东经94度40分52秒,北纬33度45分48秒。从这里算起,澜沧江(湄公河)的长度是4909公里。

省内干流长444.1公里,省内流域河流总长2055.2公里,流域面积37482平方公里,年径流量107亿立方米,集水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20条。主要支流有子曲和解曲等。杂曲(藏语,意为“水流众多”)南流入西藏自治区,出省境处年均流量148立方米/秒,省内天然落差1544米。

澜沧江源区,河网纵横,水流杂乱,湖沼密布。杂曲河流经的地区有险滩、深谷、原始林区、平川,这里地形复杂,冰峰高耸,沼泽遍布,景致万千。

澜沧江源区气候,具有寒冷、干燥、风大、辐射强、冷季漫长、无绝对无霜期等特点。年平均气温一般在6.0℃~-4.0℃之间,但大部分地区在0℃以下,降水空间分自有东南向西北递减,流域东部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西部年降水量在250毫米左右。年内降水分布具有冷季少,暖季多的特点。

地貌特征

上游地貌特征

(1)河源区地貌特

河源区指青海杂多县城以上的流域地区。该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属高原草甸区。主要地貌类型有:河谷平原、高山和冰川。河谷平原指干、支流两边的河谷,平均海拔4500米,其特点是地面平坦,相对高差不大,地面坡度小于10度,河谷平均分布有沼泽地。高山是河源区的主要地貌类型。高山的海拔高度为4500~5800米。按地面起伏的不同可分为高海拔丘陵(起伏小于200米)、小起伏山(起伏在200~ 500米)、中起伏高山(起伏在500~ 1000米)和大起伏高山(起伏大于1000米)。这些不同起伏的高山与河谷相间分布。冰川在河源区的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集中分布在北部边界区海拔5500米以上的大起伏高山上。这些冰川基本上属山谷冰川。

(2)杂多-昌都段流域地貌特征

杂多一昌都是澜沧江上游的一部分,它与河源区合起来称为澜沧江上游。该区段流域地貌是由河源区的高山一河谷平原地貌向中游的高山-峡谷地貌过渡类型,也是青藏高原向横断山区的地貌类型过渡。自杂多县城向下至青海与西藏边界地区为高山与宽谷相间,河谷宽广,沿程有河岛、河漫滩发育,河谷平均高程为3500~4000米,两岸高山海拔在5000米。自青海与西藏边界至昌都段,两岸山地海拔5000~5500米,河床高程3150~3500米,形成一些深切500~ 1000米的“V”型峡谷,这已显出高山一峡谷地貌。

中游地貌特征

自昌都向下至云南功果桥为澜沧江中游。该地区为典型的高山一峡谷地貌。高山与峡谷相间,地形起伏大,流域狭窄。该地区位于横断山三江并流区,高山与峡谷的相对高差为3000~4000米。河谷两岸主要山峰在海拔5500米以上。这一段主河道枯水位自上而下为3150~ 1240米。澜沧江中游流域区段既是全流域相对高差最大的区段又是全流域最窄区段。起伏最大段是云南德钦的溜筒江口,其枯水位为2 054米,而其右岸的梅里雪山主峰海拔为6740米,其相对高差达4686米。流域最狭窄地段为云南的云岭附近,两岸分水岭只有20~25公里。

下游地貌特征

澜沧江下游河段为功果桥以下至南阿河口。功果桥以下至景云桥为中山宽谷区,是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该区域地形破碎,河谷切割强烈,主河谷仍为“V"型,高山峡谷相对高差为3500~1000米。景云桥至南阿河口,呈中低山一宽谷(盆地)地貌景观。海拔500~ 1000米,河谷底宽150~ 300米,最大可达800~ 1200米。有一些小盆地散布在山间。该段河谷的发育和水系展布总的仍受横断山脉南的“帚”形山系控制,但流水的侵蚀切割作用也起了很大作用。

水系组成

澜沧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和众多的支流组成,流域面积大于100k㎡的支流有138条,流域面积大于1000k㎡的支流有41条,较大的支流一般分布在上游和下游。一般支流较短,多为20~50km,天然落差特别大,一般在2000~3000m。

主要支流有:子曲、昂曲、盖曲、麦曲、金河、漾濞江、西洱河、罗闸河、小黑江、威远江、南班河、南拉河等。澜沧江支流特点是落差大、水资源丰富,上中游降水量少,有雪水补给,水量稳定,下游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降水量大,水量充沛,但缺乏调节水库,以引水式开发为主。

昂曲

昂曲是澜沧江最大支流,发源于青海省杂多县结多乡唐古拉山北麓瓦尔公冰川,海拔5664m。南流入西藏巴青县境称松曲,又东流入青海省境称解曲,转东南流圣囊谦县吉曲乡8km后进入西藏,称昂曲,改向偏南在昌都汇入澜沧江。河长约500km,流域面积16774k㎡,天然落差1898m,平均比降3.8‰,多年平均流量186m³/s,理论水能蕴藏量116.91万kW。

漾濞江

漾濞江是澜沧江在云南境内最大的支流,澜沧江第二大支流,全长334km,落差1402m,平均比降4.2‰,流域面积11970k㎡,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55m³/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82.5万kW。

子曲

子曲是澜沧江上游扎曲的支流,流经青海、西藏,河长286.7km,流域面积12645k㎡,落差1540m,平均比降5.37‰,多年平均流量137m³/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39.04万kW。

威远江

威远江是云南境内较大的支流,全长290km,流域面积8800k㎡,落差1700m,平均比降5.86‰,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93m³/s,理论水能蕴藏量43万kW。

南班河

南班河(又称补远江)位于云南境内,长282km,流域面积7750k㎡,落差1245m,河口多年平均流量为185m³/s,水能理论蕴藏量为58万kW。

西洱河

西洱河是支流中水能资源利用条件最优越的河流,上游有洱海作为较大调节水库(总库容约29亿m³),河长22km(洱海出海口以下),下游有600余m落差,河口流量约30m³/s,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7万kW。

流域特征

地形地貌

澜沧江流域地处东经94°~102°,北纬21°~34°,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呈条带状,上、下游较宽阔,中游则狭窄,流域平均宽度约80km,其中溜筒江~功果桥河段平均宽度仅为36km,流域内地形起伏剧烈,地形复杂。

上源北与长江上游通天河相邻;西部与怒江的分水岭为他念翁山及怒山,其间,梅里雪山高达海拔6740m;东部与金沙江和红河的分水岭为宁静山、云岭及无量山。流域平均高程漫湾以上为4000m。

上游属青藏高原,海拔为4000~4500m,山地可达5500~6000m,区域内除高大险峻的雪峰外,山势平缓,河谷平浅。

中游属高山峡谷区,河谷深切于横断山脉之间,山高谷深,两岸高山对峙,山峰高出水面3000多m,河谷比较狭窄,河床坡度大,形成陡峻的坡状地形。

下游分水岭显著降低,一般在2500m以下,地势趋平缓,河道呈束放状,出中国境后河道比较开阔平缓。

气候、水文

澜沧江流域由北向南纵跨纬度13°,地势高亢,山峦重叠,起伏变化大,导致流域内气候差异很大,气温及降水量一般由北向南递增,海拔越高,气温越低,降水量越少。澜沧江流域跨越几个气候带,源头地区(青海南部)属高寒气候,地势高、气温低、降水量少,年平均气温-3~3℃,最热月平均气温6~12℃,年降水量400~800mm。

全流域属西南季风气候,干、湿两季分明,一般5~10月为湿季,11月至次年4月为干季,约85%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湿季,而又以6~8月为最集中,3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暴雨多发在7、8两月。上游暴雨较少,中游暴雨强度较大,为流域的主要暴雨区。

流域径流以降水为主,地下水和融雪补给为辅。上游区地处青藏高原,气候寒冷,降水少,春季冰雪融水较多,上游河段河川径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约占年径流量的50%以上,其次是雨水和冰雪融水补给。中下游河段两岸高山,支流短小,山巅有终年积雪,但冰雪融水占年径流量比重较小,中游区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融雪补给减少,河川径流补给为降水和地下水混合补给。下游河段处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受季风影响,降水丰沛,河川径流降水补给为主,降水占年径流量的60%以上,其次是地下水补给。

流域内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上游河段融雪也有一定影响,年最大洪水出现在6~10月,其中7~8月出现次数最多,洪水历时较长,一般15~20天。澜沧江流域的洪涝灾害,主要发生在中下游的云南地区,根据50~80年代近30年的资料统计,洪涝灾害平均3~5年出现一次。

旱灾是澜沧江流域的主要自然灾害,尤以春旱最为频繁。据统计,中下游的云南地区50~80年代的近30年里,平均不到3年一大旱;旱灾的影响面广,对农业产生危害很大。

澜沧江平均年输沙量8460万t,最大年输沙量12100万t,最小年输沙量4520万t,河流的含沙量的年内变化情况与径流变化大致一致,最大输沙量出现在7~10月,约占全年85%以上,自上游向下游递增 。

水资源

澜沧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径流充沛,天然河川水资源总量为740亿m³(加上从缅甸和老挝入境的水量,水资源总量为760亿m³),约占全国水资源的2.73%,流域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1.81%,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是全国单位面积产水量的1.6倍以上。流域内有地下水资源282.7亿m³,占地表水资源38.2%;有冰川面积268.8k㎡,冰川融水量6.2亿m³,占河川径流的0.8%,全流域年均降水量985.2mm,降水总量1619.4亿m³。流域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均匀,水资源的地域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基本相应,大致自南向北递减。

旅游

澜沧江,发源于青海高原的唐古拉山,经西双版纳流出境外。在西双版纳的流程为158千米。古时傣族称“南兰章”,意为“百万大象繁衍的河流”。当地有这样的说法:“到云南不到西双版纳,不算到过云南;到西双版纳不乘船游览澜沧江,则不算到过西双版纳;乘船游澜沧江不上岩观赏橄榄坝风光,就感受不到傣家村寨的美景。因为景洪至橄榄坝一段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西双版纳最完美的缩影。游览澜沧江可分上下两段:上段游览线从景洪出发,逆水而上至虎跳石,到了虎跳石,江面已渐渐收缩,最窄处仅20米左右。两岸是参差不齐的大岩石,江水汹涌澎湃,两岸奇峰嶙峋。绿水青山,相互辉映,组成了一副天然的画卷。

水系与径流

河道与水系

澜沧江一湄公河属太平洋水系。昌都以北分东、西源。东源扎曲长518公里,西源昂曲长364公里。

澜沧江上游干流长565.4公里。在青海省内干流长448公里,河谷宽广,河岛、漫滩汊流发育,水流平缓。上游西藏境内部分的干流平均比降4.0%~4.5%,最大达10%~ 15%,是全流域比降最大地段,为干流全程平均值的10~ 15倍。该段水系较发育,干支流多以斜交相汇,呈“树枝”状分布格局。

澜沧江中游是高山峡谷区,主河谷深切是典型的“V”型谷。水系多沿断层发育,西岸支流短小,与干流直交,水系结构呈“非”字型排列,属“羽状”水系。

澜沧江下游处于中山峡谷、中低山宽谷地貌区,河谷仍以“V”型为主,沿程时宽时窄变化。河谷宽150~300米,最大可达800~ 1200米;水面宽50~ 100米,最大可达100~ 150米。河床平均比降0.9%,最大可达8%~ 11%。河谷发育和水系展布仍受横断山脉南部的“帚”形山系控制,水系特征不典型。

从南阿河口至班科龙361公里中,总计有险滩100个,较大的有54个,该段主河谷仍以“V”型为主,河床稳定,河槽单一,平均比降0.42%。两岸主要山体以南北向为主,沿其山麓发育的支流多呈东西流向与主河道斜交。总的水系特征不典型。

从班科龙向下至柬老边境,湄公河沿呵叻高原边缘流动。从会晒至南通河口段,东岸为迎风坡,是全流域最大降雨带,水系发育,沿程不断有较大支流汇入干流。西岸为呵叻高原背风坡,降水较少,水系不发育,几乎没有较大的支流汇入干流。因此,该区段流域的水系总体呈“梳状”,支流水系多呈“树枝”状。但总的水系特征不明显。 湄公河干流离开呵叻高原的东南缘进入下游低地,主河道弯曲,河谷宽浅,河网特别发育,支流水系以“树枝”状为主。主河道水流分散,边滩、心滩密布,并有较大的江心岛,具有游荡型河流的“辫”状水系特征。

在金边洞里萨湖汇入湄公河干流主河道后,湄公河主河又分为两支。东侧一支水量最大,河道水系更混乱,仍叫湄公河;西侧一支称巴萨河,两者各占湄公河入海总径流量的80%和20%,至越南的湄公河三角洲,湄公河最终分成八条支流汇入南中国海。这里干流主河道为“辫”状水系,低地内因人工渠网发达,水系呈格状,低地外支流水系呈“树枝”状展布。

三角洲主要人工渠道(18~60米宽)总长度达1575米,次要渠道(8~18米宽)总长度达480公里。

径流特征

1.河流补给:

在河流补给的动态特征方面,澜沧江上游地区属地下水一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高原面上有寒冻风化层和较厚的草甸层,渗透作用强,冰雪融水多渗入地下,以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春季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秋、冬则以雨水和地下水补给为主,两者约各占年河川径流量的50%。河川径流年际变化缓和,年内变化与气温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如河流最高水位的7月、8月,也是该区高温、多雨时段。澜沧江中游雨水补给成分逐渐增大,河川径流属雨水一地下水混合补给类型。但因两岸山地海拔5500~6000米,有终年积雪,两岸短小的支流仍属冰雪融水补给类型。澜沧江下游流域主要为亚热带、热带气候,雨水补给居主导地位,愈向下游,径流年内分配愈集中,秋季径流较春季多。

2. 径流时间变化:

旧州水文站以上地区,受冰雪融水补给作用,河川径流年内变化相对和缓,枯季(11~ 次年4月)年径流总量的比例小于20%。旧州站到金边区间的广大流域区,河川径流年内变化主要受西南季风降雨控制。年内、年际非均匀变化明显,且支流大于干流。

在金边以下区间,因受洞里萨湖的枯季调节和潮汐影响,河川径流年内、年际变化相对和缓。在越南三角洲地区,9月河川径流量较3月季风降水开始前约增大30倍。河川径流的丰水期、枯水期变化特征是:澜沧江流域的旧州站以上的地区,流域狭长,水面积小,汇集水量少,径流年际变化主要受上游来水影响,其丰水、枯水出现的年份大多数也是同期的;旧州站以下,随支流增多,汇集水量增大,下垫面的气候条件差异性大,其丰、枯水年出现的年份有所不同。下湄公河流域,丰水年径流量为平水年的110%稍多,而枯水年则尚不及平水年的90%。丰、平、枯水年的分布情况在万象大约是25%、50%、25%,在桔井为20%、60%、20%。

3. 径流空间分布

河川径流的空间分布除受降水这一主导因素影响外,还与下垫面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活动因素等密切相关。因此,其空间非均匀变化较时程分配复杂多样。总的分布规律是:流域单位面积拥有水量下游大于上游,左岸(迎风坡)大于右岸(背风坡);高山峡谷区的谷地属少水区;呵叻高原是最突出的少水区,也是全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最小区。桑河流域是最大丰水区,也是全流域单位面积产水量最大区。

4.流域径流分布

六个流域国对湄公河水量贡献大小排序是:老挝、柬埔寨、泰国、中国、越南、缅甸。按一级支流划分,最大来水区是桑河流域,占总径流量4750亿立方米的16.7% 。以流域总面积81万平方公里计算,平均径流模数为58.64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按一级支流流域统计,全流域最大单位面积产水量是南屯河,为172.6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最小是蒙河,为23.89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前者为后者的7.2倍,均出现在下湄公河中游地区。在澜沧江流域,最大值在门巴罗河,为63.02万立方米/平方公里,最小值在色曲河,为24.07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前者为后者的2.63倍。反映了全流域河川径流的沿程变化和各区间的增量变化。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118130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