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汉语汉字)

入(拼音:rù),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义指进入。“入”与“内”、“纳”古本同源,因此,“入”有纳义,既表示献纳、交纳,又表示收纳、采纳。

入(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可以视为指事字,实际是“内”的分化字。“内”字初文作“A”,以有锐锋的楔形符号“B”刺入“C”形的图象,表示进入内里之意。从“内”字中分化出“B”形以示进入之事。“入”“内”二字都见于商代,“入”之初形当与“内”字中“入”形相同,本作“B”,或省作“D”,这两种大同小异的写法长期并行,直至西汉初。战国时代,或在中竖上加圆形饰点,饰点或变作短横。秦汉两代隶书都有把“B”写作“E”和“F”两种形式的情况,后者与“人”字混似,所以,至东汉,终于确立左撇短写,右捺探头的形式。本义是进入。“入”与“内”、“纳”古本同源,因此,“入”有纳义,既表示献纳、交纳,又表示收纳、采纳。

现代释义

拼音

词性

释义

动词

进入,由外至内。

泛指至,往。

特指入门,在家。

特指入朝。

没入,沉落。

侵入,渗入。

引伸为联系,转化。

参与。

列入。

达到(某种境界);趋于(某种状况)。

因受力而陷进。

加入。

引进,接纳。

缴纳,献纳。

收入,收益。

没收。

归顺,降服。

谓定以罪名,使受刑罚。

指触犯。

符合。

嫁。

詈词。

名词

四声之一。

佛教用语,谓悟得真理。

佛教用语。谓感官、意识及其所辨别的各自对象。

参考资料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内也。象从上俱下也。凡入之属皆从入。人汁切

说文解字注

内也。

自外而中也。

象从上俱下也。

上下者、外中之象。人汁切。七部。

康熙字典

《唐韵》人执切。《集韵》《韵会》日汁切。《正韵》日执切,?任入声。《说文》:内也。《玉篇》:进也。《礼·少仪》:事君,量而後入。《檀弓》:孟献子?比御而不入。注:言虽比次妇人之当御者,犹不入寝也。

又《春秋·隐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吴。传:造其国都曰入,弗地曰入。注:谓胜其国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顺,非王命而入人国也。

又《广韵》:纳也,得也。

又《增韵》:没也。

又《楞严经》:六入谓六尘,即眼入色,耳入声也。

又《敎坊记》:每日常在天子左右为长入。

音韵集汇

韵书

字头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字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次浊

人执切

ȵjep

集韵

入声

全浊

籍入切

dziep

入声

次浊

日执切

nʑiep

韵略

入声

日执切

增韵

入声

日执切

中原音韵

入去

齐微

次浊

ɽi

入去

鱼模

次浊

ɽiu

中州音韵

入声作去声

鱼模

叶如去声

洪武正韵

入声

次浊

日执切

ȵiəp

分韵撮要

阳入

第十七金锦禁急

方言集汇

◎ 赣语:nhip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p8 [宝安腔] ngip8 [梅县腔] ngip8 [陆丰腔] gnip8 [客语拼音字汇] ngib6 [东莞腔] ngip8 [沙头角腔] gnip8 [台湾四县腔] ngip8 [海陆腔] ngip8

◎ 粤语:jap6/n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20913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