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渔(前北京、天津市副市长)

张友渔(1899~1992),山西灵石人,原名张象鼎,字友彝。中国法学家,政治学家,新闻学家。第一、二、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北京、天津市副市长、中国政法学会会长等职。

简介

1898年1月10日,张友渔生于山西灵石县,民国7年(1918),考入山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五四运动爆发后,被选为校学生会会长、省学生联合会执行委员,创办《共鸣》刊物,还为多种报刊撰稿,抨击封建思想,宣传爱国主义。

民国12年(1923),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法政大学,同时担任太原《并州新报》、北京《世界日报》、上海《申报》和汉口《中山日报》等多家报刊的驻京记者或特约撰稿人。

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新闻事业,曾任北平《世界日报》《民国晚报》《大同晚报》的总主笔。抗战期间,任北平《时事新报》、香港《华商报》总主笔,《新华日报》社论委员和代理总编辑、社长。

1939年春到重庆,以左翼文化人的身份进行民主宪政工作。

1943年,任生活书店总编辑、南方局文化工作委员会秘书长。

1945年9月,代理《新华日报》总编辑。重庆谈判期间,担任中共代表团顾问。

1946年5月,任新成立的公开的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新华日报》社社长。

1992年2月26日,中国著名法学家张友渔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革命经历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受党派遣,1930、1932和1934年曾三次东渡日本求学和从事革命活动。

回国前后,先后担任过天津汉文泰晤士晚报总编辑、北平《世界日报》总主笔,并任燕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中法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讲授宪法学、劳动法学、新闻学和日本问题。在此期间,在党的领导下从事文化统战工作,创办《世界论坛》杂志和《时代文化》杂志(后改名《文化动向》)。

七七事变后,离北平去济南、开封等地,先后任中共山东联络局书记、中共豫鲁联络局书记。

1939年春去重庆,作为中国救国会领导人之一从事民主宪政运动。

1941年春,去香港,任《华商报》总主笔。

1943年在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委秘书长、《新华日报》社论委员会委员、中共重庆工作委员会候补委员兼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生活书店总编辑。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中共代表团顾问,参加国共谈判。

1946年,任中共四川省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新华日报》社长。

1947年。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兼秘书长。

1948年4月,任中共中央华北局秘书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书记处书记、北京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副主任兼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兼法律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1982年,任宪法修改委员会副秘书长,参与1982年宪法的起草工作。

1978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参加了中国多项重要法律的制定工作。

智救战友

1930年,由于“立三路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斗争采取盲动主义,致使党的地下组织屡遭破坏。就是在这一时期,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彭真、中共军委系统的薄一波和共青团员刘仁等三十几位同志,在天津被捕。上级党组织指示,尽一切努力营救这些同志出狱。担任此项工作的就是张友渔同志。

张友渔当时任市政府秘书处外设第三科科长,负责宣传、社会、文教和社会团体工作。

接受任务后,张友渔决定向接替南桂馨的天津市长崔廷献建议成立“自新院”。崔廷献接受了这个建议,并委任张友渔负责筹办。

“临时自新院”很快就筹备就绪了,院址选在海河金汤桥附近奥租界的一座小洋楼,除判刑重的彭真同志外,薄一波、徐彬如、李运昌、刘仁等被捕的三十几名地下党员都被移送到这里。“临时自新院”的生活待遇比较好,俩人住一屋,各睡一个小铁床,每天三餐,都是大米白面。除了文书、会计、事务等几个非国民党员的管理人员,只有几个警察轮流站岗,政治犯在里面可以自由活动,只是不能外出。

此时,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国民党内部矛盾的激化,阎锡山被迫放弃北平和天津。张友渔明白,随著政权的移交,自己也将失去市政府科长的职位,因此,必须迅速把这三十几位同志营救出来。

张友渔苦苦思索,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走进市长办公室,假借谈工作,利用一个适当的时机,以激愤的口吻说:“我们是得撤退了。我们是被蒋、张挤掉的,我们不能就这样地输下去。不能让别人拣了便宜,把天津轻易地端过去。那些政治犯,我们不交给他们,把他们放出去,让他们跟蒋介石捣乱,这对我们不是很有利吗?”

这番话很中崔廷献的意,他问具体怎么做。张友渔建议说,把“临时自新院”撤销。理由是,这只是个“临时”机构,任务完成了,就可以撤销。崔廷献觉得这个办法挺好。

就这样,在奉军代表接管天津市政府的前一天,这个“临时自新院”就闪电般地摘了牌,撤了岗,地下党三十几位同志被立即释放。

撤销“临时自新院”虽然是个妙计,可也是一步险棋。它利用了阎锡山与蒋介石和奉系的矛盾。张友渔同志很清楚,奉军进津,国民党市党部必然马上恢复,他们对共产党是决不会放过的,对这件事一定会追查,于是便隐蔽在法租界的六国饭店。

果然,蒋派国民党市党部恢复后,宣传部长刘不同得知“临时自新院”撤销,政治犯全部释放了,便查找张友渔的下落,要缉捕他。党组织及时获取了这个情报,立即通知了张。等到刘不同查到了张友渔的住处,他已经远赴日本了。

学术理念

张友渔教授在学术上留给我们后人的,不仅是500多万字著作中所包含的非常丰富的思想与智慧,而且还有他十分鲜明的治学经验和为人风范。他的治学经验和为人之风范是高度统一的,可以用以下八个字予以概括:求实、创新、严谨、宽容。

他发表言论、写东西,不抄袭,不盲从,也不迎合时尚。

创新是张友渔教授治学理念中很重要的一条。他说:“我发表言论、写东西,都是讲自己的话,不抄袭,不盲从,反对教条主义,也不迎合时尚。决不是大家都这么说,或者哪个权威的人说了,我就跟著说。经过我自己考虑了,研究了,认为是对的,我才说。”“我主编《政法研究》时曾说过:整段整段地照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给稿费。因此,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戴上反对马列主义的帽子。”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到他辞世,张友渔教授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参与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政治观、新闻观在中国的传播,各个历史时期常有自己独到的建树。

个人著作

著有:《中国宪政论》、《五五宪草批判》、《中国如何实行宪政》、《法学基本知识讲话》、《关于社会主义法制的若干问题》以及《张友渔新闻学论文选》、《张友渔著作精华录》等。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编辑委员会主任,《辞海》编委会委员、法学分科编委主任。

个人贡献

张友渔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民主革命时期,他出生入死,转战南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法学、新闻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运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建国后,张友渔同志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全国人大常委会、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部门担任过重要的领导职务,为北京市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长达70年的革命和建设生涯中,他一直坚持学术研究,撰写了具有真知灼见的专著和论文上千万字,先后主编《辞海法学卷》、《世界议会词典》、《历史大地图集》、《中国法学四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书》、《中华律令集成》、《中华法学大词典》、《中外法律大典》等大型工具书,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213134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