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是谁(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吴大观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创始人、奠基人、开拓者。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在吴大观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与航空工业相伴随;吴大观创下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九项“第一”,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

吴大观1916年11月出生于江苏镇江,1942年西南联大毕业后,吴大观被分配到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任设计课技术员,这个工厂是当时全国唯一的航空发动机厂。他用了两年时间,潜心研究美国莱特公司的活塞式发动机整套技术资料,较全面地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工艺技术。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是谁(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1942年4月15日,与妻子华国摄于昆明

1944年,吴大观被选送到美国莱可敏航空发动机厂以设计试验工程师名义进行深造。在该厂学习期间,从零部件制图到整台发动机设计性能计算,从部件试验到整机试车,经过了系统的学习锻炼,仅用半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活塞式发动机设计的全过程。他抱着抓紧学习的热望,先后掌握了齿轮工艺、工装夹具、刀具设计及其加工技术。而后,他又在美国普惠航空发动机公司学习。学习期间,他见到喷气发动机离心压气机叶轮和涡轮部件在车间加工,引起他的极大兴趣,当时研制航空涡轮发动机在美国尚属起步阶段。

1946年加入美国自动车工程师学会(SAE)成为该学会会员,他作为业余爱好者,开始研究喷气技术,这给他以后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1947年3月,他回到了祖国。吴大观没有带回贵重物品,仅有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两个箱子。吴大观唯一的愿望是,把在美国学到的航空技术贡献给祖国。

然而,当时的国民政府还秉承着“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思维,对航空事业尤其是航天发动机的制造重视度不高,以至于像吴大观这样热血的知识分子都在生活上遭到了困难,冷了这些知识分子的心。

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受命于国家困难之时,航空发动机研制一切从零起步。面对国家资金短缺、国外技术封锁、技术力量薄弱等重重困难,吴大观千方百计克服阻碍,带领年轻的发动机设计队伍,开始了自力更生研制发动机的奋斗历程。

他先后历任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航空发动机研究所技术副所长、西安430厂任副厂长兼任厂设计所所长、航空部科技委任常委等职位,先后研制了喷发-1A、红旗2、涡喷7甲、涡扇5、涡扇6发动机的研制及斯贝发动机的专利生产。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是谁(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1973年12月,吴大观(中)与同事赴英国罗·罗公司考察斯贝发动机

在和英方合作的斯贝发动机制造时,经历了一次150小时定型持久试车,吴大观代表工厂一人顶两班,甚至累晕在试车台上。领导见状命令他回家休息,没想到2小时候,吴大观又跑回来了。

8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在研发第三代战斗机,对于核心的发动机问题,国内关于自主制造还是向外国引进争议很大。

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于是,吴大观等9位资深专家联名上书党中央,“太行”发动机项目得以立项。18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是谁(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

2009年2月18日,93岁的吴大观住进医院。弥留之际,他对陪伴自己的弟子们说:“第一,对我们国家的航空事业,我做得很不够,我感到深深有愧。第二,航空发动机太难了,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按科学规律办事。第三,一定要加强预先研究,要把基础工作打牢。第四,一定要讲真话,千万不要忽悠!一定要把真实情况告诉领导。第五,一定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我国的航空发动机搞上去!”

航天发动机在上个一百年的中国,基本可以算是一种奢侈品。或因为国家战略的不重视(新中国后实际上是因为钱学森的建议,重视两弹暂时搁置航空事业),或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航天发动机发展一直受限。

正如吴大观在2001年发表的《对航空工业两个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所讲述的那样:“正像王大珩院士所描述的那样,航空过去一直游离于高技术研究发展领域。……正是由于这样的“游离”,50年来,尚未见到国家长期稳定的航空工业发展计划,就是航空工业多次的科研发展五年计划,国家的肯定和支持也是缺乏力度的,从而使航空科研计划和任务不能如期实现。”

但吴大观就是吴大观,尽管他中国的航天发动机事业并没有在他手里达到顶峰,但他却有奠基之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航天发动机之父”。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223137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