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婚姻,起主导作用者当属梁启超,梁启超相中了林长民女儿林徽因,梁启超此举是否有政治上的考量,还没有资料佐证,但梁、林两家绝对是门当户对,符合中国几千年来延续下来世俗陈规。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林徽因与梁思成结婚照

林长民与梁启超地位相当,都曾是北洋政府段祺瑞内阁的重要成员,当时梁启超出任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而林长民则出任司法总长,梁、林二人都是北洋政府“总长级”高级幕僚。

林徽因是福建闽县人,1904年出生于杭州,其祖父林孝恂于1889年中进士,曾与康有为同科,授翰林院编修,曾在浙江一带为官,所任官职也就是知县、知府一类的官职,尚未达到巡抚级别,林孝恂虽为传统科举之人,却能够接受西方思想,这在中国传统士大夫中实属难得。

林孝恂尤其重视子女教育,在杭州家中设立家塾,请同乡林纾和林白水分别讲授国学和新学,因此林家子弟都接受了国学训练和新学启蒙,林孝恂不但让子女接受新式教育,而且还都送到日本去留学。

林长民在日本留学七年,曾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和法律,由于林长民家境殷实,是一个“不差钱”的主,非常热心于社会公益,也乐于为他人排忧解难,在日本留学生中是公认的明星式人物,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1909年,林长民从日本回国之后,开始施展其“教育救国”的理想和抱负,在福州创办了私立福建法政学堂及附属中学堂并出任第一任校长。

中华民国成立时,林长民还参与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起草工作,在北洋时期除担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之外,还曾担任徐世昌总统府外交委员会事务长,国际联盟同志会总务干事,国民外交协会理事等职务。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林长民

林长民善于辞令,具有雄辩之才,是一个活跃在北洋时期的政治家,1925年,林长民因参与郭松龄倒戈张作霖的反奉斗争,遭到奉军部队伏击而中弹身亡,时年仅49岁。

林觉民是林徽因堂叔,也是一个读书之人,少年时曾参加过科举考试,以一试身手,但他却无意考取功名,遂在试卷上题了“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之后,就弃考交了“白卷”,竟然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白卷先生”张铁生写的还要少。

1907年,林觉民赴日本自费留学,期间加入了“中国同盟会”,成为革命党人中的一员,1911年4月初,林觉民回国参与组织和策划了“广州起义”。

由于这是一次风险极大的革命行动,林觉民于4月24日给老父亲写了一封《禀父书》,书曰:“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林觉民也给怀有身孕的妻子陈意映写了《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这是一封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家书,全文情真意切且字字泣血,但又充满了革命激情和凛然正气,那种以“天下人为念”而舍生取义的气度和风范,让凡是阅读了《与妻书》的人,无不动容而潸然泪下,《与妻书》曾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与妻说》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参加了由黄兴等人组织和领导的“广州起义”,在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时受伤被俘,时任广州将军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亲自审问了林觉民,面对这个面貌如玉、心肠如铁、视死如归的革命青年,都感觉他是一个可造之才,但又不能为清廷所用,只好下令枪杀。

后人将“广州起义”战死或被俘杀害的72名革命党人的遗体,葬在广州的东北郊,并将此地名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徽因的另一个堂叔林尹民,也是留学日本的革命党人,曾经习武练拳,他在参加“广州起义”时,跟随黄兴、林文、方声洞、刘元栋等人攻打广州都督府时,一路奋力拼杀,身体多处负伤,最终被子弹击中头部,当时就血流如注而倒地身亡,林尹民也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墓

林恒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三弟,比林徽因小12岁,1935年暑期考入国立清华大学机械系,在参加“一二.九运动”时,被军警殴打致伤,待养好伤之后,林恒放弃了在清华大学的学业,毅然报考了杭州笕桥航空学校,成为中央航空学校第十期学员并接受了严格的训练,1940年春天以结业成绩第二名毕业,成为中国空军战斗机飞行员。

1941年3月14日,日军轰炸机在零式战斗机护航下,对成都发动空袭,林恒驾驶苏制伊153型战机升空作战,在与日机搏斗时,林恒头部中弹而坠机,当场以身殉国,时年仅25岁,与30年前在广州牺牲的两位堂叔一样年轻,彰显了“林氏家族”的勇敢和刚烈之气。

梁思成没敢将这个噩耗告诉病卧在床的林徽因,而是借故独自从李庄赶往成都,收敛了妻弟林恒的遗体,将其掩埋在一处无名的墓地里,并带回了林恒的几件遗物,其中包括一套军服和一把“中正剑”。

正是这把“中正剑”,让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在文革中吃尽了苦头,抗日烈士的遗物,竟然成为历史的罪证,这是何等的荒谬。

林徽因后来知道了三弟林恒牺牲的消息,这让她肝肠寸断,她怀着一腔难言的悲伤,写下了一首长诗《哭三弟恒》,以709个字符,来祭奠已经牺牲了三年的弟弟林恒,长诗中有这样一句“你死是为了谁?”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抗日烈士林恒

林徽因同父异母的二弟林桓,比林徽因小11岁,中学曾就读福州英华中学,著名作家萧乾曾经当过他的老师。1948年,林桓赴美国西雅图,在华盛顿大学攻读教育学,曾担任俄亥俄大学艺术学院院长,1959年,已经是人到中年的林桓,喜得一个女儿林璎。

林璎出生的时候,林徽因已经病逝四年了,但这个林家后人,却在冥冥之中继承了姑妈林徽因的建筑事业,尽管她在成名之前,都不知道姑妈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的存在,这个在美国出生并成长起来的建筑师,其方方面面都完全是美国化的,但她的血液和灵魂却继承了“林氏家族”的强大基因。

林璎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学院,还在读大学三年级时,就因设计了“越战纪念碑”而一举成名,而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林徽因与梁思成作为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却鲜为人知。

“越战纪念碑”位于首都华盛顿,由黑色花岗岩砌成长500英尺V字型碑体构成,上面镌刻了57000多名美国军人,其中包括士兵和将军,他们没有军衔高低之分,一律以阵亡时间排序。

林璎还在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起民权运动的蒙哥麦里,设计了“公民权力纪念碑”,泉水如泪水一般从倾斜的圆盘洒落,每年都有很多人朝拜这个纪念碑。

林璎的一系列建筑杰作,给她带来了许多至高无上的荣誉,林樱是继贝聿铭之后,全美最杰出的华裔建筑师, 被美国《生活》杂志评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国人”与“五十位美国未来的领袖”,是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获得者,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亲自为她颁奖。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奥巴马为林璎颁奖

林徽因的人生轨迹是从杭州开始的,由于父亲在日本留学,林徽因与母亲跟随林孝恂在杭州生活,由大姑林泽民授课启蒙。

林长民从日本留学归来之后,林徽因随其在上海读的小学,后来又随在北洋政府从政的父亲定居北京,就读于英国教会创办的北京培华女中。

这所学校的教师全都是外国人,并采用全英语教学,林徽因接受的是英国贵族式教育,并掌握了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国学和西学在林徽因身上有机统一起来,也成就了林徽因高雅气质和博学多才。

1920年,林长民以“国际联盟中国协会”成员的身份,被北洋政府派往欧洲访问和考察,林长民携女儿林徽因同行,这次欧洲之旅长达一年半之久,这让豆蔻年华的林徽因大开眼界,并在伦敦埋下了学习建筑学的种子。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林徽因

1924年9月,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赴美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建筑学,就是由林徽因主导的。

1928年8月,林徽因与梁思成学成归国,应东北大学校长张学良之邀,在东北大学创建了建筑系,由梁思成任系主任,这是中国高等院校中第一个建筑系。

由于林徽因的身体状况不适应东北严寒的气候,此时有孕在身的林徽因又妊娠反应强烈,而梁启超又因医疗事故,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夫妻俩不得不辞去东北大学教职回到北平。

北平的北总布胡同3号,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这里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林徽因一生主要生活在北平,除了在抗日战争期间,林徽因与梁思成流亡在云南昆明和四川李庄之外,她在北平几乎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而她的朋友圈也大都居住在北平,在“七七事变”之前,林徽因一家在北平的生活都是十分惬意的。

林徽因和梁思成主要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这是一个研究中国传统营造学的学术团体,创始人为北洋政府高官朱启钤,朱启钤曾分别出任过北洋政府陆徵祥、赵秉钧内阁的交通总长,也曾代理过国务总理,梁思成和刘敦桢在中国营造学社分别担任法式组和文献组的主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绘和研究,并编辑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是北平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经常聚会的场所,颇类似于西方的艺术沙龙,用今天流行语来形容就是“朋友圈”,而林徽因则是这个“朋友圈”的“群主”,她以女主人的身份热情地款待客人。

经常出入这个“朋友圈”的,都是京城一些著名的教授和学者,其中就有金岳霖、徐志摩、张奚若、胡适、陶孟和、钱瑞升、李济、陈岱孙、沈从文、邓叔存、温源宁、萧乾、沈性仁、杨景任、费正清、费慰梅等人。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林徽因夫妇与费慰梅夫妇

冰心曾撰写过一篇短篇小说《太太的客厅》,所描述的就是一个艺术沙龙式的场景,这篇小说有讥讽林徽因之嫌,据说林徽因曾托人带给冰心这位同乡一坛山西老陈醋,以此来回应《太太的客厅》,双方以这种方式“互怼”,一切却都尽在不言之中。

除了冰心之外,林徽因与凌淑华也有一定的嫌隙,起因是胡适将凌淑华保管的徐志摩一些遗物,移交给了林徽因,但其中却缺少了伦敦“康桥日记”两册,这是林徽因与徐志摩在康桥相识时,徐志摩用英文撰写的日记,但林徽因多次向凌淑华索取都无果,胡适也曾向凌淑华索要过,但也都杳无音信,最后竟成了一个历史之谜,也许凌淑华最清楚其中内幕。

北平沦陷之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带领全家踏上了流亡之旅,沿着北平—天津—烟台—济南—郑州,最后在长沙驻足,但时隔不久,又踏上了迁往昆明的流亡之路,经过39天的长途跋涉,全家人才疲惫不堪地抵达昆明。

在距昆明20里的龙泉镇,林徽因与梁思成为自己设计建造了一所房子,这里又成为“北总布胡同3号”,北平的“朋友圈”又在昆明重新建立起来,林徽因依然是“群主”,而这个“朋友圈”的重要成员有金岳霖、张奚若、李济、钱瑞升、冯友兰、陈梦家、沈从文、刘敦桢、莫宗江、陈明达等人,朋友们经常聚在一起,倾听梁思成讲述在西南考察时的所见所闻。

1940年12月,中国营造学社和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从云南昆明迁至四川宜宾李庄,林徽因一家也一同迁至这个世外桃源,国立同济大学也迁至这里,这个小小的古镇立刻热闹起来,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齐名的文化重镇,当时从国外寄到这里的信件,只要写上中国—四川—李庄,就可准确地投递,堪称世界邮政史上的奇迹。

四川气候阴冷潮湿,林徽因原本虚弱的身体不堪长途迁徙之苦而旧病复发,在李庄度过了5年的痛苦时光,林徽因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甚至一度长期卧床不起,但精神上却还是很乐观,梁思成承担了护士的角色,甚至学会了打针,除了承担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梁思成还在李庄完成了他的《中国建筑史》的写作。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病榻上的林徽因

1946年7月,林徽因一家乘飞机回到了北平,梁思成被梅贻琦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全家入住清华园新林院8号,林徽因协助梁思成创建了建筑系,如今的清华大学建筑系已经是中国高校中最好的建筑系,只有同济大学的建筑系可与之相媲美,彼此不分伯仲,在全国高校学科排名中占据前两名的位置。

林徽因与梁思成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这也是林徽因去世之后,遗体能够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原因,因为林徽因在设计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时,毕竟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北京同仁医院病逝,年仅51岁,正是年富力强之际,却英年早逝,实在是令人惋惜。
林徽因到底算哪里人(林徽因的家世)
林徽因之墓

在林徽因的追悼会上,清华大学金岳霖教授和邓以蛰教授联名题写的一幅挽联格外引人瞩目,挽联曰:“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这首著名的挽联一直流传至今,依然时常被人引用,哲学家金岳霖对“林迷们”来说都比较熟悉,对邓以蛰教授却鲜有人知,而邓以蛰是与朱光潜、宗白华齐名的美学教育家,他有一个优秀的儿子,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他就是“两弹一星”功臣——邓稼先。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3141406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