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警察学院(Liaoning Police College)是由辽宁省人民政府举办、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辽宁省唯一一所省属公安本科院校,教育部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举办的创新成果展副组长单位,学校培训工作获得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
辽宁警察学院起源于1960年的辽西工业大学,1978年更名为辽宁省公安学校,1980年更名为辽宁省人民警察学校,1985年升格为辽宁省警官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199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试办侦查、痕迹检验本科专业,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辽宁警察学院。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占地59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18.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值总值7224万元;馆藏图书63.6万册;学院有教职工编制580人,有全日制在校生4880人。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1960年3月,辽宁省公安厅为适应辽西凌源地区劳改企业建设的需要决定成立“辽西工业大学”,并于同年9月开始筹建。
1961年6月,成立“辽宁省公安厅凌源劳改分局干部学校”。
1961年11月,在鞍山市海城南台成立“辽宁省公安厅劳改干部学校”。
1965年6月,在大连成立“辽宁省人民警察学校”。
1968年11月,学校因“文革”停办。
1975年4月,在锦州市高山子筹备恢复“辽宁省公安厅劳改干部学校”。
1976年3月,在大连成立“辽宁省劳改干部训练班”。
1977年8月,“辽宁省劳改干部训练班”改为“辽宁省劳改干部学校”。
1978年7月,“辽宁省劳改干部学校”改为“辽宁省公安学校”。
1980年7月,“辽宁省公安学校”更名为“辽宁省人民警察学校”。
1985年5月,在“辽宁省人民警察学校”的基础上成立“辽宁省警官专科学校”,同时保留中专教育。
1986年3月,原“辽宁省人民警察学校”劳改专业从“辽宁省警官专科学校”分开,
成立“辽宁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
1990年,辽宁省人民警察学校迁到鞍山办学。
合并发展
1993年6月,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1995年4月,原国家教委批准试办侦察、痕迹检验2个本科专业。
1998年7月,“辽宁省警官学校(原辽宁省劳改工作警官学校)”整体并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2001年8月,“辽宁省人民警察学校”整体并入“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201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高校,正式更名为“辽宁警察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七系,开办11个本科专业和1个高职专业。
院系 |
专业名称 |
学制 |
学位 |
备注 |
侦查系 |
侦查学 |
四年 |
法学学士学位 |
公安类 |
经济犯罪侦查 |
四年 |
法学学士学位 |
公安类 |
|
治安管理系 |
治安学 |
四年 |
法学学士学位 |
公安类 |
交通管理工程 |
四年 |
工学学士学位 |
公安类 |
|
刑事技术系 |
刑事科学技术 |
四年 |
工学学士学位 |
公安类 |
公安信息系 |
网络安全与执法 |
四年 |
工学学士学位 |
公安类 |
公安视听技术 |
四年 |
工学学士学位 |
公安类 |
|
警察训练系 |
警务指挥与战术 |
四年 |
法学学士学位 |
公安类 |
刑事司法系 |
犯罪学 |
四年 |
法学学士学位 |
公安类 |
监狱学 |
四年 |
法学学士学位 |
司法类 |
|
安全保卫系 |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四年 |
艺术学学士学位 |
艺术类 |
民航空中安全保卫 |
三年 |
非公安司法类 |
师资力量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445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余人,教授41人,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131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209人,“双师型教师”156人,有省部级教学名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等优秀人才34人。
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石化东、赵黎、李兴海、洪岩、李悦、初彦龙
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李洪武、尹伟巍
公安部优秀教官:李越、张金明
全国优秀教师、省部级教学名师:戚丹
省级公安机关优秀教官:戚丹、刘扬、尹伟巍、李响、闫立新、丁翠英
注:名单不全
教学建设
•/t质量工程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1个,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1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安全与执法
全国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建设点:刑事科学技术
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刑事科学技术
•/t教学成果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高教研究室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研究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组织校内教师申报高教学会项目20余项,编制《高教研究信息导航》22期,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项调研4项。“十二五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6项。2012年获公安部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2014年获辽宁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主编公安高等教育(本科)规划教材6部,副主编、参编37部。
十二五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奖:
李晓娟《剑胆琴心铸忠诚——公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二等奖)
李富超《公安院校“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三等奖)
石启飞《论公安学历教育与招警制度的契合模式》(三等奖)
刘扬《“警务实战行动法律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三等奖)
王虹《高职教育实训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研究》(三等奖)
石化东《国民教育中应当开设防范犯罪侵害教育课程》(三等奖)
省级教学成果奖:
实战化视域下《公安应用写作》‘七位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一等奖)
“省域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与实践”(二等奖)
“忠诚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二等奖)
“教训评系统化法学实践教学模式在培养公安警务人才中的探索与实践”(二等奖)
辽宁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
《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与公安高等教育可适性研究》(一等奖)
《高校在教师发展中的应担之责、失责之处与履责之策》(二等奖)
《大学生生命安全素养的模糊综合评价研究》(三等奖)
《面向产业集群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群建设的研究》(三等奖)
《论国民教育体系中开设防范犯罪侵害教育课程》(三等奖)
•/t教学设施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辽宁警察学院视频图像智能分析与应用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取证实验室、指纹自动识别实验室、道路交通工程实验室、物证技术工程实验室等实验室。
•/t学生成果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辽宁赛区本科组二等奖、辽宁省职业院校英语技能大赛中一等奖、在2012年全国34所公安院校参加的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在刑事侦查类、治安类、刑事技术类、警务技能类所有课目比赛中均获得第一名,学生综合素质测试名列专科学校第一名。
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奖
序号 |
成果名称 |
成果完成人 |
成果分类 |
获奖等级 |
1 |
基于紫外可见反射光谱法鉴定出血时间 |
孟祥宇、唐军、杜熹婷、刘泽坤、田东昆 |
科技制作与技术应用类 |
三等奖 |
2 |
基于无线网络渗透的主动侦查方法 |
杨宗儒、苏亦哲 |
科技制作与技术应用类 |
三等奖 |
3 |
不同颜色纺织物上血痕的定性研究报告 |
张想、刘忠鑫、潘建东、沈义冰 |
科技制作与技术应用类 |
三等奖 |
4 |
构建反恐维稳社区警务新模式研究 |
张海洋、张鹏飞、任瑞霖、华晓晴、孙浩博 |
理论与软科学类 |
三等奖 |
5 |
电脑关机时间计算器 |
张强、刘倡维、王传宁、吴贵成、王俊 |
科技制作与技术应用类 |
三等奖 |
6 |
基于微信的失踪人口群众化情报收集平台设计 |
苏亦哲、杨宗儒 |
科技制作与技术应用类 |
三等奖 |
所获荣誉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公安部举办的两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获集体一等功。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公安部训练科技应用研发中心、辽宁明鉴司法鉴定中心、公安部公安发展战略研究所城市警务研究中心东北分中心、社会治理与警务现代化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据2020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6项;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通过结题2项“;佟德鑫副教授主持研发的公安部应用创新计划项目“便携式立体足迹提取器”获得2016年度辽宁省公安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田守雨讲师研发的“管状专用训练手铐”和佟德鑫副教授研发的“便携式立体足迹提取器”两个项目分别获得2016年辽宁省公安机关改革创新银奖和特别奖。获公安部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1项、获公安厅科技进步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公安部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2项;成功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获公安部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获得省部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66项。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75项,获省部科研成果10奖,市厅级科研项目94项,发表论文1117篇,其中国际检索EI 、SCI、ISTP论文53篇,出版著作40部。
公安部重点研究计划项目:
《交通肇事逃逸案现场信息快速挖掘分析关键技术研究》刘淑霞
公安部应用创新计划项目:
《智能多用途水枪系统的研发》徐文闻
《国产九二式9毫米手枪快速上膛枪套的研制》田守雨
《基于图像挖掘技术的模糊视频图像研究及应用》李金光
《基于现场物证信息挖掘的交通安全风险评估研究》周光勇
辽宁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
《基于GIS的道路交通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项目编号L2015246)初彦龙
《基于数据挖掘的朱墨时序研判方法研究》(项目编号L2015247)衡磊
《立体足迹与环境自适应骨肌系统动力学耦合模型的研究》(项目编号L2015248)佟德鑫
《基于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城市交通诱导模型研究》(项目编号L2015249)王柳人
《便携式条纹投影立体足迹采集仪的研制》(项目编号L2015250)杨琳
《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轨背景下公安教育模式重构研究》(项目编号W2015220)李富超
辽宁省教育厅科研成果结题项目:
《SFN-试剂显现微量灰尘(土壤)足迹的新技术》马竞
2015年度辽宁省公安厅科技计划项目立项
别 |
研究领域 |
应用领域 |
项目名称 |
负责人 |
技术研究 |
法庭科学 |
刑事侦查 |
利用立体足迹中人体动力学特征进行个人识别的关键技术研究 |
刘淑霞 |
技术研究 |
安全防范 |
技术方法 |
基于内容的智能视频监控关键技术研究 |
刘晓燕 |
技术研究 |
武器装备 |
设备产品 |
交互式多媒体3D反恐怖爆炸模拟训练系统 |
李兴海 |
公安理论及软科学 |
公安智库建设研究 |
基础理论 |
云模式下新型公安智库建设研究 |
李锦 |
公安理论及软科学 |
信息资源深度研判与实战应用研究 |
基础理论 |
大数据环境下犯罪嫌疑人群体分析方法研究 |
曾刚 |
公安理论及软科学 |
公安教育及训练工作改革研究 |
基础理论 |
公安执法案例教学法研究与应用 |
闫立新 |
公安理论及软科学 |
公安机关职能定位及依法履职机制研究 |
执法理论 |
公安机关职能定位及履职机制研究 |
杨威 |
公安理论及软科学 |
公安机关执法制度体系改革研究 |
执法理论 |
刑事错案管理:原因、风险、控制 |
王晓楠 |
公安理论及软科学 |
当前维稳形势及对策研究 |
治安防控 |
反恐维稳在社区警务中的应用研究 |
董大全 |
学术资源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
《辽宁警察学院学报》是由辽宁省公安厅主管、辽宁警察学院主办的公安学术期刊,创办于1987年。
截至2017年12月,共出版试刊2期,增刊1期,专刊3期,正刊151期,发表学术论文3930篇。其中1998年前内刊时期出版试刊2期,专刊3期,正刊45期,发表学术论文875篇;1999年至2017年末出版正刊106期,增刊1期(2002),发表学术论文3055篇。
文化传统
学校标识
校旗
旗面为红色,院名字体为黄色,位于校旗中间区域。
校徽
校徽为圆形,由学院名称和图案组成。
精神文化
校训
尚德、博能,忠诚、卓越
校歌
《卫士的摇篮》
我们的队伍, 像高山一样威严,
我们的步伐 把祖国大地震撼。
斩断黑色的魔爪, 保卫壮丽的江山,
辽宁警察学院校歌
辽宁警察学院校歌 [29]
钢枪在手 盾牌在肩 团结求实,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啊! 啊!
共和国卫士的摇篮, 培育着忠诚的警官。
为了人民的安康, 为了祖国的尊严,
我们将日夜奋斗在无形的战线!
我们的胸怀, 像大海一样浩瀚,我们的前程, 像朝霞一样灿烂。
风云雷雨添豪情, 酷暑严寒铸肝胆,
正气长存 国徽高悬 进取献身,
是我们钢铁的誓言。 啊! 啊!
共和国卫士的摇篮, 培育着忠诚的警官。
为了人民的安康, 为了祖国的尊严,
我们将日夜奋斗在无形的战线!
校庆日
校庆日暨校友返校日为每年九月二十五日。
现任领导
姓名 |
职务 |
党委书记 |
李锦奇 |
党委副书记、院长 |
孟翔飞 |
副院长 |
米佳 |
纪委书记 |
张金锋 |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