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电话(卫星中继通话器)

卫星电话是基于卫星通信系统来传输信息的通话器就是卫星中继通话器。卫星中继通话器是现代移动通信的产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补现有通信(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终端无法复盖的区域,为人们的工作提供更为健全的服务。现代通信中,卫星通信是无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现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卫星通信中得到应用。

卫星电话(卫星中继通话器)

原理

高轨道卫星(GEO)移动通信业务的特征来源于使用位于赤道上方358km的对地同步卫星开展通信业务的条件。在这个高度上,一颗卫星几乎可以复盖整个半球,形成一个区域性通信系统,该系统可以为其卫星复盖范围内的任何地点提供服务,例如美国一颗卫星就可以复盖美国大陆的连续部分,如阿拉斯加、夏威夷、波多黎各几百海里的近海地区。在GEO卫星系统中,只需要一个国内交换机对呼叫进行选路,信令和拨号方式比较简单,任何移动用户都可以被呼叫,无需知道其所在地点。同时,移动呼叫可以在任何方便的地点落地,不需要昂贵的长途接续,卫星通信费用与距离无关,它与提供本地业务的陆地系统的费用相近。当卫星对地面台站的仰角较大的时候(如在美国本土经度范围内,卫星对地面的仰角一般在20°~56°之间),移动天线具有朝上指向的波束,可以与地面的反射区分开,这样就可以几乎完全避免在陆地系统中常见的深度多径衰落。卫星信号因其仰角大,仅仅穿过树冠,从而使由枝叶引起的衰减降到只有几dB。

发展历程

自从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相继发射了各种用途的卫星。这些卫星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宇宙观测,气象观测,国际通信等许多领域。

1958年12月美国宇航局(NASA)发射了“斯科尔”(SCORE)广播试验卫星,进行磁带录音信号的传输。1960年8月,又发射了“回声”(ECHO)无源发射卫星,首次完成了有源延迟中继通信。1962年7月美国通话器电报公司AT&T发射了“电星一号”(TELESTAR-1)低轨道通信卫星,在6GHz/4GHz实现了横跨大西洋的通话器、电视、传真和数据的传输,奠定了商用卫星通信的技术基础。

1965年苏联发射了“闪电”(MOLNIYA)同步卫星,完成了苏联和东欧之间的区域性通信和电视广播。至此,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完成了通信卫星的试验,并使卫星通信的实用价值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1964年8月成立了商用的卫星临时组织。1973年2月更名为国际通信卫星自治(INTELSAT)。这是一个国际性商用卫星通信机构,截止1986年已有112个国家参加该组织(包括中国),目前正在使用的国际通信卫星主要是INTELSAT卫星公司(COMSAT)发射的“晨鸟”(EarlyBird),也成为“INTELSAT-Ⅰ”国际通信卫星。自此之后,先后发射了六代国际通信卫星-Ⅱ~Ⅶ。前四代已经完成了使命,现在正在运行的包括IS-Ⅴ-A,IS-Ⅵ,IS-Ⅶ。

1980年发射的Ⅴ号和1985年发射的Ⅴ-A号国际卫星是一种大容量国际商用卫星。有6颗Ⅴ号卫星在同时工作,用于沟通300多个地球站。该卫星载有七副通信天线。转发器共有27个,可同时传送12500路通话器和两路彩色电视信号。

1989年发射的Ⅵ号国际卫星是重量为1600公斤,有46个转发器,通信容量为24000条双向话路和3路电视,采用数字倍增设备后扩大为12万个话路。该卫星转发器不仅使用C波段(6/4GHz),而且在点波束处还使用Ku频段(14/11GHz)。

1992年发射的Ⅶ号国际通信卫星是为了替代于1993年到期的Ⅴ-A国际通信卫星而研制的。该卫星外形与Ⅴ-A卫星相似,也是三轴稳定,在轨精度达±0.01°。该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包括:

1、4个波束可按地面指令而指向地球上任何地区。

2、可根据业务需要改变卫星全球波束,将其分配给C波段点波束,使转发器得到充分的利用。

3、C波段半球/区域载荷采用四重频率复用,C波段全球/点波束采用二重频率复用,Ku波段采用二重频率复用。

4、同时采用空间波束隔离及极化隔离,使隔离度提高到27dB以上。全球波束复盖区及极化隔离可达到35dB以上。

其他业务

随着固定卫星业务的迅速发展,提出了移动卫星业务。移动通信卫星业务是指装载在飞机,舰船、汽车上的移动通信终端所用的同步卫星通信。应用最早的是海上移动卫星业务,1976年第一颗“海事卫星1号”(MARISAT-1)发射到大西洋上空。随后于1979年成立“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

广播卫星业务也可归入固定卫星业务。如加拿大的“通信技术卫星”(CTS),美国的“应用技术卫星”(ATS-6),苏联的“静止”卫星(STATSIONAR),日本的“日本广播卫星”(JBS)等。广播卫星业务是为了使用户能直接接收来自卫星转发等广播电视节目。包括由简易家庭用接收设备直接接收等“个体接收”和先由大型天线接收后再分送给一般用户等“集体接收”两种方式。

其他卫星业务包括无线电导航卫星(如美国海军导航卫星NNSS),地球探测卫星(如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气象卫星(如美国NOAA卫星)、业余无线电卫星(如OSCAR),以及报时,标准频率,射电天文,宇宙开发、研究卫星等业务。

中国历程

中国自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以来,已经先后发射了数十颗各种用途的卫星。1984年4月,发射了第一颗试验用“同步通信卫星”STW-1(即东方红二号)。1986年2月于中国西昌发射场,用长征3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二颗“实验通信卫星”STW-2。该卫星位于东经103°赤道上空(马六甲海峡南端),等经线贯穿中国昆明、成都、兰州等地。卫星高度35786公里。该同步卫星形状呈圆柱形,直径2.1米,总高度3.67米,轨道重量429公斤,太阳能电池功率为135瓦。卫星点波束天线直径1.22米,采用双自旋稳定方式。卫星有两个转发器,工作频率为6/4GHz。用于转播广播电视和传送通话器,设计容量为1000路通话器。预期寿命为3年。

1988年3月,又于西昌发射场,用长征3号火箭发射成功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即“东二甲”卫星该星定点于东经87.5°赤道上空。1988年12月又发射了“东二甲-2”卫星,定点于110.5°E。“东三甲”卫星是“东二甲”卫星的改进型卫星。其天线改成椭圆波束,设计寿命延长为四年,加大了太阳能电池功率。转发器增加为4个,说明中国的卫星通信技术已经迈入国际领先领域。

系统组成

空间系统

由于移动天线终端尺寸小,在L频段每信道所需卫星辐射功率较固定卫星业务中相应的信道的功率为大,预计所需的卫星功率为3000W,天线直径约为5m,用多波束复盖业务区。这就要使每个信号选定从单一K频段波束到所需L频段波束以及反向的接续路由。K频段被划分几段,每段对应L频段的一个特定的点波束。为解决以下两个难点:(1)每个L段上的业务无法精确预测,而且随时变化;(2)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的分配很复杂,也使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业务的陆地、海上、空中三个部分的分配很困难,以便与本波束内业务取得一致。但是,这里不存在L频段到L频段的路径。

地面系统

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天线

卫星移动无线电台和陆地移动无线电台的功能、复杂性。部件数量和类型很相似,只是卫星移动无线电台使用5kHz信道间隔而不是25或30kHz。电台话音、调度通话器、数据、消息分组、定位、寻呼等都属于该卫星中继通话器系统本身的功能,每个卫星移动电台都需要一个频率综合器,以便将他们调谐到所需的5kHz信道。该系统还采用专用信令信道,以免系统在公共安全紧急救援期间饱和,并为天线的指向调整提供参考。信令信道在移动台从一个卫星波束进入相邻卫星波束时,为波束转换提供幅度参考电平。

为获得满意的话音质量以及邻星的频率再用,需要约13dBi的高增益天线。天线的辐射图形可以是圆的或是椭圆的,在方位角上通过电动的机械方法实现调整。也可以通过圆形阵列的切换达到近13dBi的增益。

关口站、基站

地球站工作于K频段,由于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基本结构是每载波单信道,所以关口站必须自动按网控中心从信令信道传来的指令调谐到5kHz信道。基站需要频率合成器,可以工作在固定信道。这两种站都使用3.3m天线,但通信密度大的地区的关口站需要较大的天线。关口站应有足够的容量,以免阻塞;还要有足够备份以保证高的可用性。一个出故障的关口站将被旁路,这时呼叫由相邻的关口站临时转接。

通信卫星

基本原理

卫星通信系统是由空间部分——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通信地面站两大部分构成的。在这一系统中,通信卫星实际上就是一个悬挂在空中的通信中继站。它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只要在它的复盖照射区以内,不论距离远近都可以通信,通过它转发和反射电报、电视、广播和数据等无线信号。

通信卫星工作的基本原理如图所示。从地面站1发出无线电信号,这个微弱的信号被卫星通信天线接收后,首先在通信转发器中进行放大,变频和功率放大,最后再由卫星的通信天线把放大后的无线电波重新发向地面站2,从而实现两个地面站或多个地面站的远距离通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北京市某用户要通过卫星与大洋彼岸的另一用户打通话器,先要通过长途通话器局,由它把用户通话器线路与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北京地面站连通,地面站把通话器信号发射到卫星,卫星接到这个信号后通过功率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再转发到大西洋彼岸的地面站,地面站把通话器信号取出来,送到受话人所在的城市长途通话器局转接用户。

电视节目的转播与通话器传输相似。但是由于各国的电视制式标准不一样,在接收设备中还要有相应的制式转换设备,将电视信号转换为本国标准。电报、传真、广播、数据传输等业务也与通话器传输过程相似,不同的是需要在地面站中采用相应的终端设备。

随着航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通信卫星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按服务区域划分,有全球、区域和国内通信卫星。按用途分,有一般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海事卫星、跟踪和数据中继卫星以及各种军用卫星。

优点缺点

卫星通信同现在常用的电缆通信、微波通信等相比,优点缺点如下:

远:是指卫星通信的距离远。俗话说,“站的高,看的远”,同步通信卫星可以“看”到地球最大跨度达一万八千余公里。在这个复盖区内的任意两点都可以通过卫星进行通信,而微波通信一般是50公里左右设一个中继站,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的复盖距离相当于三百多个微波中继站;

多:指通信路数多、容量大。一颗现代通信卫星,可携带几个到几十个转发器,可提供几路电视和成千上万路通话器;

好:指通信质量好、可靠性高。卫星通信的传输环节少,不受地理条件和气象的影响,可获得高质量的通信信号;

活:指运用灵活、适应性强。它不仅可以实现陆地上任意两点间的通信,而且能实现船与船,船与岸上、空中与陆地之间的通信,它可以结成一个多方向、多点的立体通信网;

省:指成本低。在同样的容量、同样的距离下,卫星通信和其他的通信设备相比较,所耗的资金少,卫星通信系统的造价并不随通信距离的增加而提高,随着设计和工艺的成熟,成本还在降低;

高:指通信资费标准高于常用的电缆通信、微波通信,是其资费标准的十倍乃至几十倍;

差:指在大型建筑内或山体等物体遮盖住设备本身时通信信号无或闪烁不定;

慢:指在通话过程中有延时现象,导致接续不畅。

问题

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将数以百计的通信广播卫星送入高轨道(GEO),在实现国际远距离通信和电视传输方面,这些卫星一直担当主角。但是,高轨道(GEO)卫星也存在一些问题:

距地球过远

自由空间中,信号强度反比于传输距离的平方高轨道(GEO)卫星距地球过远,需要有较大口径的通信天线。

信号时延

在通话器通话中,这种时延会使人感到明显的不适应。在数据通信中,时延限制了反应速度,对于2001年台式超级计算机来说,半秒钟的时延意味着数亿字节的信息滞留在缓冲器中。

轨道资源紧张

高轨道(GEO)卫星只有一条,相邻卫星的间隔又不可以过小,因为地球站天线分辨卫星的能力受限于天线口径的大小。在Ka频段(17~30GHz)为了能够分出2°间隔的卫星,地面站天线口径的合理尺寸应不小于66cm。按这样计算,高轨道(GEO)卫星只能提供180颗同轨道位置。这其中还包括了许多实用价值较差,处于大洋上空的位置。

价格

目前Thuraya,铱星和Globalstar的旧式卫星电话售价约为200美元,但新型卫星电话的价格十分昂贵。备受欢迎的铱星9505A发布于2001年,但目前的售价仍高达1100美元。由于一种卫星电话只能工作在一个特定网络下并无法切换,因此设备的价格明显受到网络服务质量的影响。如果某一服务商的网络出现了故障,该公司的卫星电话价格立刻会下降。而一旦某一公司发射了新的卫星,该公司卫星电话的售价又会立即大幅上涨。同样地,当通话费用降低时,电话的售价就会提高。

目前最贵的卫星电话终端要数Inmarsat的bgan(BroadbandGlobalAreaNetwork)终端,其售价往往高达数千美元。但这类设备在提供语音通话的同时,还可以提供宽带网络服务。

随着国内卫星电话的发展,将会大幅降低价格,我们拭目以待。

区号

卫星电话往往拥有独立的国际电话区号。

Inmarsat卫星电话的区号为+870至+874。过去,不同的Inmarsat卫星所拥有的区号是不同的。但从2008年开始,所有卫星的区号将不再区分。

近地轨道系统的卫星电话使用+881。铱星的区号是+8816和+8817;Globalstar被分配到的是+8818和+8819,但除了巴西的经销商外,其他地区售出的Globalstar卫星电话均使用美国电话号码。更小规模的区域性卫星电话网络均使用+882。这一区号除卫星电话外还提供给其他通信设备。

通话费用

从卫星电话拨打电话的费用在每分钟0.15美元到2美元不等,但由固定电话或普通移动电话拨打卫星电话的价格则十分昂贵,其中拨给Inmarsat和铱星价格最高,每分钟的费率为3至14美元。接听电话的一方不需付费,除非两者之间有特殊的反向收费协议。而不同网络之间的卫星电话通话价格更为惊人,每分钟的花费最高可达15美元。

卫星电话拨打固定电话的费用一般在0.8至1.5美元之间,但在一些通话不是很繁忙的区域往往会有优惠。Globalstar目前正向用户提供在2010年之前均有效的无限通话套餐——这在卫星电话行业几乎是闻所未闻的。但是Globalstar的网络效果极差,而且可能出错。

所有卫星电话网络均提供预付费套餐,价值在10美元至5000美元之间。

应该根据我国全民的收入情况确定费用。

应用领域

一、特别适合应用的区域:海洋、高山、沙漠、孤岛、冰川、极地等边远偏僻、通信不发达的区域。

二、特别适合应用的领域:石油勘探、工业控制、地质调查、工程勘察、科考探险、海洋、陆地环境监测、灾害监测预报、海事紧急救援、船舶安全报警系统(ssas)、车船的定位跟踪、抢险救灾、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通信、应急救援指挥等。

三、特别适合应用的监测:石油管线、输气管线、海洋浮标、海洋灯塔、地质灾害监测,水文监测,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监测。

四、特别适合应用的场所:陆地车辆、海事船舶、无人值守站。

在灾害中的使用

当遇到一些灾害性事故时,极大的通话流量往往会使绝大多数的移动电话网络超负荷从而瘫痪,而这正是最需要移动电话网络的时候。这一情况在911事件、2006年夏威夷地震、2003年美加大停电、卡特里娜飓风和密西西比河大桥坍塌事故中都曾出现。同时,地面的信号基站和天线也可能在自然灾害中受损而引起网络瘫痪。而卫星电话就不会受自然灾害的破坏,并在灾害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于此同时,由于单颗通讯卫星复盖的面积极广,而通话频道有限,卫星电话网络本身在灾害事故中还是会有堵塞的倾向。

实践

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在一些国家拥有卫星电话是违法的行为,因为卫星电话的信号往往可以绕过当地电信系统中的审查或窃听设备。例如铱星的卫星电话在匈牙利、波兰、北斯里兰卡和北朝鲜就无法使用。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320141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