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刘备伐吴之前诸葛亮有没有劝阻)

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即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是转折性的战役。官渡之战后,曹操一统北方;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夷陵之战后,蜀吴联合抗魏。
其中,蜀国经历夷陵之战惨败,昔日精兵损失一空,甚至刘备因此而死,彻底沦为三国中最弱的一个,而夷陵之战中蜀吴相争,互相削弱实力,让两国看清形势,在之后的岁月中不得不真正联手抗魏。既然刘备伐吴损失如此之大,那么作为作为三国顶级谋士,诸葛亮事先有没有劝说刘备不要攻打东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描述的大不相同。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刘备伐吴之前诸葛亮有没有劝阻)

《三国演义》第八十一回描述,诸葛亮苦谏数次,刘备就是不听,后来诸葛亮与百官一起劝谏:当前大敌是汉贼曹魏,“若只欲伐吴,命一上将统军伐之可也,何必亲劳圣驾?”刘备见诸葛亮三番五次的苦谏,准备改变想法了。但这时发生一件意外事件,张飞被部下杀害,叛贼逃到东吴,于是刘备立即决定攻打吴国。诸葛亮送刘备出兵,回到成都后怏怏不乐,对群臣说:“法孝直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也。”
按照罗贯中的说法,对于刘备伐吴战争,诸葛亮苦谏数次,怏怏不乐的神情,感叹法正在如何等,都表明诸葛亮不看好,似乎已经预料到了一场惨败即将发生。但正史中的诸葛亮态度,却与演义中的大不相同。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刘备伐吴之前诸葛亮有没有劝阻)

《三国志》中只记载了一句话,在夷陵之战后,刘备住在白帝城,诸葛亮感慨:“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即便东行),必不倾危矣(损失不会那么大)。”
简而言之,刘备伐吴之前,诸葛亮的态度并不明确。但考虑到夷陵之战的重要性,以及陈寿对诸葛亮的推崇,因此如果事先诸葛亮真有什么劝谏,陈寿应该予以记载,既然没有记载,那么估计十有八九诸葛亮没有劝谏,即诸葛亮对刘备伐吴没有什么不看好。
更重要的是,从当时四个方面的形势判断来说,诸葛亮还真没有什么理由苦谏。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刘备伐吴之前诸葛亮有没有劝阻)

东吴不是一头小绵羊,而是欲壑难填的狼,让刘备不得不攻打吴国,给孙权一个教训!
215年,刘备准备汉中之战时,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之后刘备退步,承认孙权占领长沙、桂阳二郡;219年,襄樊之战中,孙权派吕蒙突袭荆州,并杀了关羽,可谓是夺地杀兄。更重要的是,孙权杀了关羽之后,立即摩拳擦掌的准备攻打益州了,史书上说“欲进图蜀”,还任命潘璋为“益州牧”,驻扎在秭归,灭蜀之心昭然若揭。
因此,别被刘备伐吴之前的东吴求和迷惑了,东吴早有亡蜀之心,亦有亡蜀之行动,否则就不会不留后路的杀关羽了。
背叛盟友,一再偷袭蜀国,夺地杀兄还要灭蜀,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刘备不伐吴,展现蜀国决心的话,东吴欲壑难填还会得寸进尺。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刘备伐吴之前诸葛亮有没有劝阻)

从魏国形势来看,魏国曹操刚死,曹丕继位后又刚刚篡夺汉室,因此曹丕主要精力在于稳定内部,很难分出精力干涉刘备伐吴。所以,这是刘备伐吴的国际战略机遇期。
从蜀国内部来说,诸葛亮、黄忠、魏延等都是荆州人,而荆州派在蜀国内部人数众多,他们不想收回老家?诸葛亮《隆中对》伐魏二条路线,其中一条是从荆州攻向中原,失去荆州代表《隆中对》战略缩水,诸葛亮不想践行《隆中对》中的战略?
从战争本身来说,刘备身经百战,作战经验丰富,该做的准备又都做了,谁敢说刘备指挥的战争,百分之百就会失败?事实上,刘备伐吴之战前期,取得了不少胜利,只是刘备、冯习等人在战术执行过程中出现重大纰漏,又遇上了开挂的陆逊,所以才遭遇一场罕见的惨败。
因此,诸葛亮还真没有正当理由劝阻,《三国志》只记载的法正可以“令不东行;(即便东行),必不倾危矣”,正确理解是:法正不是否定伐吴,而是可以劝说刘备不亲征,即便亲征的话,也不至于造成如此损失。

刘备伐吴时诸葛亮是什么表现(刘备伐吴之前诸葛亮有没有劝阻)

由于演义小说的塑造,让人认为刘备伐吴从头错到尾,即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作为演义中最具智谋的谋士,诸葛亮对这种“从头错到尾”的战争,自然不会发现不了错误,于是演义小说安排诸葛亮苦谏若干次,差点就让刘备回心转意,但由于张飞被杀的突发事件,导致诸葛亮无力回天。
如此安排,虽然展现了诸葛亮智谋妖异的一面,固然精彩吸睛,却误导了无数读者。
参考资料:《三国志》、《三国演义》等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32114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