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衽(汉语词语)

左衽,指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衽,指衣襟。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指死者所着的服装。

释义

指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衽,指衣襟。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典籍记载

《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

《十三经注疏.尚书.毕命》:四夷左衽,罔不咸赖,予小子永膺多福。

东汉郑玄注云:言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被发左衽之人,无不皆恃赖三君之德,我小子亦长受其多福。

《汉书》:《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而兽心。

谢灵运《撰征赋》:中华免夫左衽,江表此焉缓带。

唐朝颜师古注《汉书》:右衽,从中国化也。

隋唐陆德明云:衽,而甚反,又而鸩反。

陆游:尔来十五年,残虏尚游魂。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冤。

王夫之:当石晋割地之初,朔北之士民,必有耻左衽以悲思者。

文化含义

考察爱国诗人陆游的《剑南诗稿》,有六处包含“左衽”词汇的诗句,充分表达了诗人面对华夏故土沦陷的沉痛心情和收复中原的坚决志向;再如著名思想家王夫之总结并反思汉族历史教训时,痛定思痛,多次提及“左衽”,用以表示汉族人民遭奴役或华夏文明的沦落。考察二十四史中关于“左衽”的记载,除记术汉文明周边地区的异族风俗,基本都是汉族精英对左衽代表败亡的持续不断的否定和排斥——这些史料中并无反面案例,而中国人对左衽的排斥贯穿于二千多年的历史,表明反对左衽是华夏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之一。因此总结“左衽”的文化含义:

服饰左衽是周边落后民族相对于汉族在服饰、文化和生产生活上存在显着差异的外在表现;在华夏文化中,人们认为生者衣襟左衽是对华夏传统文化与精神的背离,或用“左衽”表示落后、野蛮的异族;在儒家“尊王攘夷”思想基础上,“左衽”更被视为家园遭入侵、占领,甚至国家被异族灭亡、华夏文明沦落的标志。

相关成语

披发左衽(pī fà zuǒ rèn)

【解释】左衽: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为主。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借指沦陷为异族统治。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321142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