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猪龙(红山等地发现的玉器)

玉猪龙是我国古代对发现于红山等地的一种玉器的称呼,又名玉兽玦,被认为是龙的最早雏形。但由于外形特殊,考古界对于该玉器定义为猪还是龙争议颇多,还有人认为这是熊。其用途尚不明确,多认为是宗教礼器。大量红山玉器的造型反映出很多很多动物如蝉、鸟、鸭嘴兽、鱼、龟及四肢动物均和玉猪龙共同出现,如此表达出玉猪龙是各种动物的最早期胚胎,包括人类,即人和动物最早期胚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的红山文化玉龙,雕琢精细,造型古朴雄浑,为迄今所知最早的玉龙,极其珍贵,有“华夏第一玉龙”的美称。

玉猪龙(红山等地发现的玉器)

形象争议

猪龙还是熊龙

"玉猪龙"又称"玉兽形?",学术界为取名曾有争论,有人认为是猪,有人认为是龙,在没有结论的情况下才定名为玉兽形,"玉猪龙"是俗称,还有叫猪母龙的,叫龙胎的,不一而足。有人说它不像猪不像龙却像熊。理由如下。

一、红山古玉中有"丫形器",有人认为是玉兽形?的一种变体,其模样是两耳耸立,看上去确实很像熊。猪的耳朵虽大却耷拉下垂的。而熊则形神兼备,耳朵耸立有神韵,不仅会站立而且会行走。与器形相比较,熊直立时似"丫形器",蹲下时似玉兽形。二、红山文化地域博大,除东北地区外,还包含内蒙古。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历史上确有熊崇拜的风俗。鄂温克族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把图腾上的熊尊为祖先熊,为该教的守护神。此外,在祭礼仪式中,还有隆重的祭熊和风葬仪式。鄂伦春族也是一个熊崇拜的民族,他们称公熊为"合克"(祖父),称母熊为"恶我"(祖母),猎熊时假托别人所为,把杀死熊的刀说成没有刃口的钝刀,把熊的死说成睡觉,吃熊肉时学乌鸦叫,送葬时还需哭泣致哀,并再三祷告熊的保佑。三、在东北地区民间传说中,有许多与熊崇拜相关的故事。如一母熊将幼熊一撕为二,一爿依然是熊,另一爿则成为鄂伦春人的祖先。又如,一猎人打杀了一只熊,后来居然发现是失踪多年的妻子,以证熊就是人的化身。

萨满教文化在树立自己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曾在诸多对自己有恩惠的和凶恶、强大的森林动物中选择,大家不约而同地逐渐向熊靠拢。例如牛河梁积石冢中多次出土熊的下颌骨,女神庙遗址还出土有泥塑的熊下颌,而且位于主室中心位置,可能具有动物神中主神的地位。

有学者认为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短立耳、圆睛的特征与熊相似,应称之为熊龙。红山萨满将熊龙玉雕系挂在衣服上,是借着熊神果敢、勇猛、神力无敌的特性,增加自己的法力。

另外,此处需特别强调,考古专家们普遍认为,《狼图腾》作者"中华第一龙"是"狼龙"观点难以成立。"由于该小说的畅销、外文版的发行以及改编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可能性的存在,读者和观众群体将会更加发展壮大,其中一些没有辨别能力的国内外普通读者或观众很可能受其影响。"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那木吉拉认为,此说并非经过严格考古学、造型学和民族学考证之后得出的结论,容易使人对"中华第一龙"和与之同质的红山文化"黄玉龙"在解读上出现误区,进而影响正确理解我国北方民族文化史上的一些学术问题。为避免或消除这些不良影响的长期存续,必须加以更正。

最早对姜戎"狼龙"观点提出质疑的是著名学者叶舒宪教授,他断言:"从现有的红山玉器造型看,可以说狼的形象是罕见的,至少目前已经正式出版的红山文化书籍中,几乎就没有什么着录,相反,玉雕的熊形象则较为普遍。因此,姜戎把内蒙古三星他拉(赛沁塔拉)的玉龙解说为狼首龙,缺乏确实的根据。"

红山文化

红山玉猪龙

名称:玉猪龙

类别:玉器

年代:新石器时代

文物原属:红山文化遗物

文物现状: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出土,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简介:高7.2厘米,宽5.2厘米。佩饰,材质为岫岩软玉,质地细密,硬度较高,呈白色。

辽宁省建平县发掘的玉猪龙,体蜷如环、肥头大耳、圆眼有皱、口露獠牙,头尾之间的缺口未完全断开,头部有一圆形钻口,穿绳后,佩作耳坠。该猪龙通体抛光,浑厚圆滑、线条流畅、造型生动,是红山文化同类玉器中形体较庞大、形制最规则的一件。C形玉龙用整块墨绿色软玉雕刻而成。龙背重心处对穿一孔,体蜷曲呈“c”字形,昂首扬颈、弯背卷尾、吻部前伸、鼻端截平、梭眼上翘、头似猪首、颈鬣上卷。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玉器也采用线切割和片切割的方式,常见的线切割多表现在玦口和玉箍形器内孔上。一般简单常见的有透雕、宽槽、粗阴线、打洼等工艺,线拉工较少,纹饰一般用玛瑙或石英工具加水和解玉砂磨制而成。钻孔使用桯钻和管钻。一般有单面钻、双面对钻和倾斜对钻三种表现形式方式。由于加工工具原始,转速较慢,所以在钻孔的过程中就完成了打磨,所有孔道上都可看见不规则的螺旋痕迹,包浆自然。玉器的打磨、抛光十分讲究,多呈蜡状光泽。

白玉猪龙

红山文化后期,约距今6000~5000年。是辽西地区空前绝后的玉器繁荣时期,在玉器的器型种类和数量上都有飞跃性的进展。

辽宁建平出土的玉猪龙是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龙体蜷曲,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玉猪龙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龙形器物之一。

红山玉猪龙普遍性特点:其一,超现实的巨眼。在所见的红山玉器群中的动物,几乎都长着一双超乎寻常的圆眼睛,其中玉猪龙和玉熊龙的眼睛更是极度夸张。其二,玉龙家族的另类。被确认红山文化玉龙的大体分为3种,数量最多的是猪龙,它长着长吻,上部带有皱褶;其次为短吻、翘鼻、双眼并列于前的熊龙,数量稍逊于猪龙。其三,器型花纹风格迥然不同。红山文化的玉器群有一个十分鲜明的风格,即以圆润富于曲线变化见长,绝少用棱角作为装饰。由于这些特点,被称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猪龙可能未必属于红山文化。

对于C形玉龙的形式和功能,学术界多有争论,有认为C形龙的形式起源于蛇身、马首,其功能是红山先民沟通天地用于祈雨的神器;也有学者认为C形龙是红山时期最大的部落图腾。但无论哪种说法至今尚缺乏明确的考古学依据。但当研究人员把馆藏两件C形龙用绳穿系悬挂后发现,C形龙的龙嘴及龙尾完全在一个水平面上!由此可知,原始先民使用C龙时并不是以馆藏陈列的竖列形态出现的。可以想见,红山先民顶礼膜拜的高高悬挂的C龙正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雨后彩虹的化身,雨神与龙文化的内涵在此微妙重叠。龙与水本来就相依相生,传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曾有应龙(一种有翼的龙)以尾划地,为禹指出疏导洪水的路线,于是才有后世江河的浩荡。因此先民们虔诚祭拜的正是给他们带来滋生草原万物的雨露的彩虹,有着久旱逢甘霖的喜悦,更代表着万物新生与龙的传人代代繁衍,那是一种神谕的力量。C形玉龙也是红山文化时期至高无上的神权的象征。

韩国航空大学教授禹实夏也认为红山玉龙的形象应取自彩虹,因为“虹”字的甲骨文字形与该文物极其相似,他猜测“红山先民可能对彩虹有敬畏之情,认为眼中看到的虹只是一种怪兽的身躯,据此才打造出玉龙。”

虢国墓地玉猪龙

猪龙形佩,出土于虢季墓中,长4.3、宽2.2、厚0.25厘米。青玉,浅冰青色,有黄白色斑纹。玉质细腻,润泽光洁,半透明。体呈扁长“C”字形状,两面纹饰相同。头尾相对,龙口平齐,圆眼,小耳,卷角,口下与卷角处各有一小穿孔。该器物与牛河梁遗址中出土器物特征基本接近。

青玉猪龙,出土于虢仲墓中,高4.8、宽3.1、厚2.1厘米。圆雕。青玉,豆青色。玉质细腻,晶莹润泽光洁,半透明。整体呈C形,作回首卷尾猪龙状。双耳耸立,椭圆眼,吻部平齐,鼻间有皱纹。自头部向下贯一圆穿,颈部有一横向小穿孔。头顶部阴刻一“田”字。此器整体颇具红山风格,但遭后人二次加工而成,竖向通天孔可能为后人所加。

红山玉器为什么会出现在周朝虢国人手中,这可能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可能是战争胜利后的缴获和掠夺。比如,虢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虢公长父曾征伐淮夷,战争胜利后缴获一些战利品,其中有一些红山玉器。第二种情况,可能是周王的赏赐或奖励。如武王灭商后,收获了许多宝物,分给了有战功的虢国国君,这些宝物中可能就有红山玉器。第三种情况,可能是和虢国交好的诸侯国,在虢国举办大事情的时候赠送的礼物,如同“兽叔”铜盨一样。第四种情况,可能是和邻国的交换或买卖;第五种情况,也可能是专门搜集前朝玉器进行欣赏收藏的。红山玉器等前朝玉器在虢国出现了,充分说明了虢国人对前朝玉器的喜欢和珍爱。

既然虢国人对前朝玉器非常看重,那么虢国人如何保存或利用前朝玉器?根据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推测,应该有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原封不动保存珍藏的。如上述猪龙形佩,虢人没有在其上进行任何动作,只是作为装饰玉佩戴欣赏,因为此类玉器多质地上乘,造型优美,工艺精湛,是上乘之作,值得收藏。这在虢国墓地出土的商代玉器上体现得更为明显。第二,对前朝玉器进行二次加工。其目的或为方便利用,或为改变其原来的用途。如鹰形佩原来只是作为单体佩件使用,象鼻穿已经可以满足,然虢国国君使用时作为组合发饰的一件,象鼻穿不足以可能不太好用,于是就在中部和尾部各钻一穿孔便于固定。第三,将前朝玉器当做玉料进行再创作。这主要用于一些残断的或者整体不是很好的玉器上,前朝玉器当做玉料再创作的情况在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上表现十分突出。

文化背景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北部,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中尤以玉器的制作和使用着称。

这件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为岫岩软玉雕琢而成,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色,局部有黄色的土沁。为已知省内红山文化同类猪龙中形体最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猪龙整体呈鸡骨白色,属白色蛇纹叶岩,据专家分析考证,其原料来源于岫岩,属岫岩玉的一种。该猪龙头部甚大,短吻肥耳,圆睛,口部有獠牙的表现,头尾之间缺口未完全断开。通体浑厚圆滑,刻划线条极为匀称流畅。面部磨出有平凹变化的瓦沟纹,与刻划纹相互配合,而身体则简洁明快,不施任何纹饰。此雕工技法突出耳、目、吻、鼻孔等各部位,起到了突出主题的效果,可以看出5000年前红山先民精湛的雕工技艺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识。

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首大耳,大眼阔嘴,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面部以阴刻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出土时位于死者胸部。这类玉器不应仅仅视为佩饰,而应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祀礼器。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多有发现,它的头像猪首,整器似猪的胚胎。猪在红山文化时期与远古先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它既代表财富,又显示勇猛。上古猪的形象不像现在一样是愚蠢、懒惰的象征,我们的祖先更喜欢野猪强悍的体形,敢与虎豹相搏的精神。猪首被安在龙的身上,说明猪的形象逐渐抽象和神化。

红山文化墓葬中往往有成批的玉器出土,这些玉器一般个体都较小,且有对穿孔,被认为是佩饰(或祭祀用具),其中各种动物类的玉饰雕琢尤为精细,如玉龟、鱼形石坠、玉鸟、双龙首玉璜、玉猪龙等。这件玉猪龙肥首大耳,圆睛怒睁,眼周有皱纹,吻部前突,也有多道皱纹,口微张,獠牙外露,背部卷曲如环,是猪首龙身相集合的形态。

人类最早接触的猪,只能是凶猛的野猪,在人类早期与野猪的搏斗中,人类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胜利者,野猪的獠牙和健壮的体魄必定成为人类羡慕的对象,这种由羡慕而成的崇拜,使野猪成为人类的崇拜物,成为某个氏族的图腾。这样就会产生以猪为原始形态的艺术品,猪的雕塑品就出现了。在红山文化分布的区域,发现了一些大型的石雕猪,就是最好的证明。随着人类对猪的认识不断加深,必然会出现豢养猪驾驭猪的能手,而当猪以玉猪龙的形象出现在红山文化玉器上时,人类逐渐把它升华成龙。所以《左传》中说的豢龙职业,应该是早期的豢猪能手。人类用猪创造出“家”这样一个“屋顶下有豕”的文字,说明我们原始先民的生活与猪实在是太紧密了,当红山文化已经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就自然而然会成为原始先民的通灵之物和权力的象征,这样猪的形象就会逐渐演变成龙的形象。可以这样说,龙形象的出现,是原始农业发达的标志,也是宗教生活的需要,当中国古代文明开始向蒙昧时代告别时,龙的形象就出现了。玉龙,它是文化的象征,也是原始社会礼制、等级和权力逐渐强化的产物。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321142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