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城血证(1987年罗冠群执导的电影)

《屠城血证》是罗冠群执导,翟乃社、陈道明、雷恪生主演的历史故事片,于1987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实施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中国医生展涛不顾个人安危千方百计将证明日军罪行的照片送出南京的故事。

屠城血证(1987年罗冠群执导的电影)

剧情简介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城,开始对我无辜同胞进行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杀……

展涛是金陵大学教授米尔斯的学生,米尔斯的女儿凯蒂深爱着展涛,日军入侵,她劝展涛随外轮赴美。但国难当头,展涛决定留下来,用自己的医术救治受伤军民。

展涛带伤兵医院的难民转移到国际安全区,并劝说鲁营长及部下按国际规定,把枪支扔到水塘中。不料,日军无视国际规定,又闯进国际安全区屠杀手无寸铁的军民。

护士白燕落入魔掌,展涛欲救白燕却被日军拉住,强行让他目睹日军强奸白燕的兽行——白燕最终惨死,展涛从此抛弃幻想,投入反日斗争。

在日军集体屠杀我百姓时,幸存的照相馆老板范长乐,逃到米尔斯教授家,哭诉悲惨遭遇。为揭露日军滔天罪行,范长乐同展涛连夜赶回照相馆寻取被迫为日军冲洗的杀人照片。

与此同时,日军特使桥本为掩盖事实真相,也派人去范家搜查。范长乐冒死取出照片,为掩护展涛带走照片而被日军杀害。

展涛在茶馆中被日军追杀,不幸中弹,歌女花弄影用生命掩护他脱险,展涛潜入一公馆,遇见了被软禁在此的东北逃亡学生柳晶晶——她原是日军中尉笠原在东北读书时的恋人,一次偶然机会她认清了披着兽皮的笠原,她正欲逃出时,遇到身入险境的展涛,她设法将展涛转移,桥本大怒,命笠原亲手杀死了她。

展涛终于在教堂与凯蒂会面,但追兵迫近,无法脱身,展涛将日军罪证交给凯蒂,自己潜上钟楼。桥本命士兵火烧钟楼。

烈火中,展涛敲响了巨钟……在震撼长空的钟声中,凯蒂乘坐的商船开航了,凯蒂情不自禁地打开那包血证——一张张照片,让人们永远记住日军在南京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的罪行。

演职员表

演员表

演员

角色

配音/备注

翟乃社 

 展涛

  -/  医生

陈道明 

 笠原孝

  -/  日本军官

雷恪生 

 范长乐

  -/  照相馆老板

吴莉婕 

 柳晶晶

  -/-

沈丹萍 

 白燕

  -/  护士

刘江 

 桥本

  -/  日军少将特使

帕丽达·哈斯木 

 凯蒂

  -/-

乌韦·克劳特 

 米尔斯

  -/  金陵大学教授

郝光 

 小广乐

  -/-

马连骥 

 鲁营长

  -/-

颜彼得 

 陶承宗

  -/  茶馆老板

朱茵 

 范妻

  -/-

梅婷 

 招娣

  -/  范长乐的女儿

周传礼 

 佐佐木

  -/  喜爱摄影的日本士兵

王冲 

 酒井

  -/  大佐指挥官

王亮儿 

 片山

  -/-

李宗华 

 翟大姐

  -/-

胡连华 

 黑岛

  -/-

胡之强 

 横路

  -/-

朱艺丹 

 指挥屠杀的日本军官

  -/-

职员表

制作人

周大顺、李茄、陈伯熙、曹霖

导演

罗冠群

副导演(助理)

朱艺丹、张育年

编剧

谢光宁

摄影

陈明辉、乔积昌、王方坤(副摄影)、张朝阳(副摄影)

配乐

刘雁西

剪辑

楼玲

道具

柏建邺、董懿之

美术设计

韩庆国、刘家璟、潘中英(副美术)、严振基(副美术)

造型设计

孔令奇

服装设计

陆月影

灯光

徐小凡、林发祥、彭巍、张夏平

录音

刘同和、徐刚

布景师

黄明思、严辅民

摄影顾问

许琦

化妆

周勤

拟音

胡伟民

责任编辑

李其珍、洪群

烟火

谢协鹏、赵治平

演奏

上海电影乐团

指挥

王永吉

角色介绍

角色介绍参考资料

幕后制作

影片制作

影片的拍摄中还出现了一个插曲,

日军服装是向上影厂借的,演员刘江是八一厂的,演惯了鬼子,提出日军的领子是直领而不是翻领。服装师的依据是好莱坞大片《太阳帝国》中就是翻领,这么严谨的大制作肯定不会出错。后来查过资料,《太阳帝国》的背景是1941年,日军已经换装,1937年确实是直领,为此拍过的镜头全部报废。胶片是进口的,片比被限制在1∶3,这一下子损失就很大。好在《屠城血证》是当年公映时反映不错。

影片围绕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展开,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用电影的方式展示给世人,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在影片结尾处,一群老百姓被活埋之后,镜头对准了一双露在泥土之外的手,这双手渐渐被镜头固定,这时传来了画外音“三十万!”。这段镜头带给观众相当的震撼力。

历史原型

一部反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纪实电影《屠城血证》,曾使许多人记忆犹新。其中,冒死保存16幅血证照片的主人公原型罗瑾老人,于2005年2月5日因病在上海第一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82岁。

1937年12月,日军侵占南京时,15岁的罗瑾在照相馆当学徒。1938年的一天,两个日本军官到照相馆冲洗胶卷。罗瑾发现这些照片都是日军屠杀南京同胞的场面。为了保存日军罪证,他就悄悄多洗了几十张,小心翼翼地藏在房梁上。当年罗瑾先生不顾个人安危,冒死保存日军罪证的壮举,被改编成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屠城血证》,后来还拍成电视纪实片《历史的见证》,被广为传颂。

幕后花絮

“第一个螃蟹”吃得很痛苦”

74年里的很长一段时间,那段历史像是深深被埋藏起来,“像我这段年纪的人,大家都不知道这段历史。”导演罗冠群说。

直到70年代末,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在书上否认侵华事件被报道后,罗冠群才陆续了解到1937年的南京。

80年代初,罗冠群的父亲来南京,提出要去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看看,“我陪他去的。”

那是五一节前后的一个阴天,看着纪念馆内的照片和纪念碑,“内心真正震动了。”而就在那时,响彻南京上空的防空警报被拉响(过去,每逢节假日南京都会响起防空警报),“我像是回到了1937年,听见无数被日本军残害的南京老百姓的呐喊……”罗冠群当时就决定,他要拍一部以这段历史为题材的片子,“如果不拍,我死不瞑目。”

做这个决定需要勇气,可把这件事完成更需要勇气,“当时压力很大。”当时他得到的“指示”是,拍可以,但不能影响中日关系。

政策问题解决了,他又遇到了经济问题,“当时的南京电影制片厂没有钱,还欠了很多债。”可幸运的是,罗冠群最终找到了另外一家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

由“16张照片”开始

“巧的是,编剧谢光宁跟我说,他正在写一个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剧本。”罗冠群当时就兴奋了,给了谢光宁莫大的支持。那时,罗冠群正在和谢光宁合作另外一部影片。就在去电影局审核影片时,罗冠群又跟局里的人说了要拍“南京大屠杀”题材的电影,当时就获得了支持。

回到南京,罗冠群开始了工作。谢光宁的剧本是根据他在南京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发现的“16张照片”开始的,“那是一个手工做的16张照片,站照片上是日本人残害南京老百姓的场景,”照片是1946年时,南京一位老百姓提供的。后来,谢光宁去了很多家派出所,找出了提供照片的人。原来,照片是当时南京照相馆一位照相师保留下来的。

据悉,日军在南京进行杀人比赛时,就会拍照留存,为了回国炫耀,而日本人在南京一家照相馆冲印照片时,就被这位南京照相师另外留存了一份。

“不像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那种影片的资料有成千上万,甚至到后来有些影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可我这个不行。”罗冠群说,影片角度不能偏,但又不能全盘纪实。“首先资料极度缺乏,其次没有情节不行。”电影是两条线,一条是日本军从中山门杀进来,一路屠杀到总统府……这是一条实线,最大可能地反映当时真实情况;另外一条则是由5个人物故事组成的虚线,他们没有枪没有炮,但是他们有反抗,有觉醒,誓死把16张照片送出去。

“虽然历史上,赤手空拳的南京老百姓基本没有反抗……”但罗冠群依然发掘出中国人的“脊梁”。如片中主角展涛的觉醒、照相师最后为保护照片的牺牲、留学生柳晶晶的牺牲、小战士的牺牲等等都表现了“中国人的骨气”。影片中,陈道明饰演一位日军军官笠原,而10多岁的梅婷饰演照相师的女孩儿。

那些群众演员:真的就是“幸存者”

1987年,影片《屠城血证》公映,观众反映非常强烈,有很多地方的观众一边看电影一边喊口号。在南京上映,不到一个月观众就有140万人次。徐州南通等地,观影人次超过全县总人口。“启东3万多人口的县城,4天的观众就达5万1千多人次……”

回想起这些,罗冠群并不觉得自豪,24年后的今天再谈起这部影片,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遗憾终于被揭开。“我后悔,当时没有把那些幸存者的姓名和地址留下来。”

原来,在拍摄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群众演员边拍戏边哭,“拍一个日本军屠杀的场景,两个老太太就哭了。”后来罗冠群问了才知道,原来那两位老人的家人都是在1937年被残害的,而她俩都是那场浩劫中的幸存者。后来,还有一场戏是在教堂里拍,有些群众演员发生了笑场,其中就有个老爷爷大声呵斥,“笑什么笑?”大家都震惊了,原来这位老人也是幸存者,而且在当时。“他还把衣服脱下来给我们看,当时他被日军用刺刀砍伤了肩膀。”整个摄制组的人都被这样的场面震惊了。

历时3个月的拍摄,整个摄制组的心情都非常悲痛,大家一心想着把片子拍好。采访时,罗冠群表示很后悔,由于赶着拍片子,没有把那些幸存者的姓名和地址留下来。

获奖记录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方

1988年

广播电影电视部1986-1987年优秀影片奖

《屠城血证》

1989年

第二届表演艺术学会奖金凤凰奖-学会奖

翟乃社《屠城血证》

1991年

第一届世界和平电影节故事片奖

《屠城血证》

影片评价

《屠城血证》描述了一位理想主义者如何认清黑暗的现实并与之斗争的简单故事,却浓缩了南京大屠杀时期的种种灾难,以小见大又举重若轻,堪称20世纪80年代末的精品。(新浪娱乐评)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3221424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