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贵(相声演员)

孟凡贵,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擅长集“捧哏”与“逗哏”于一身的单口相声,语言诙谐幽默,形成了内紧外松、有条不紊、表演细腻、含蓄隽永的风格。另外,孟凡贵是一位大馋人,除了业余主持北京电视台相关饮食类节目外,还为多家杂志和报纸的美食版做策划和顾问。

孟凡贵(相声演员)

简介

孟凡贵,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先生的得意弟子。与高先生搭档多年,后来,由于高老先生身体欠安,孟凡贵就开始以单口相声表演者的身份登台献艺,创作并表演了大批喜闻乐见的优秀段子。代表作品有《即兴歌曲》、《教子》、《买驴》、《偷鸡》、《吃鸡》、《吃月饼》、《误会》、《骂驴》、《老警察 》、《八哥》、《不会说话》、《相声不乐,挠脚心》、 《开水养活鱼》、《吃侃擂台赛》、《假酒》、《丧事喜办 》、《人鸟之间》等。

努力方向

自从马三立老先生去世后,中国说单口相声的名家,孟凡贵算一位了。集“捧哏”与“逗哏”于一身的单口相声,不但语言上要诙谐幽默,而且也要有戏曲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手、眼、身、法、步。并且能够得到观众的认可是非常不容易的,孟凡贵正是向这个方向做出努力,用单口相声这种形式在相声俱乐部的演出当中穿场、报幕,得到观众的喜爱,与很多歌功颂德的相声段子相比,孟凡贵说的相声真是来得实在,这样的表演才能吸引观众。

孟凡贵是大家熟知的相声演员,也是一个美食家,自称“大馋人”,经常在天南海北寻找各地的美食。

知青生活

孟凡贵原来在北京宣武八十八中学念书,后在1969年8月被下放到黑龙江省北安一师68团(中苏边境,小兴安岭余脉)畜牧连队。

回忆起他们特殊的青少年时期,同学们还是一致认识孟凡贵是个老实、真诚、热情、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

同学赵智宏是孟凡贵中学的同桌,她和孟凡贵经常在班上朗诵。在黑龙江时,条件非常艰苦,同学们却很有革命热情,劳动都很积极,觉得在毛主席的号召下给祖国建设边疆是很光荣的事。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组织政治学习,学唱歌曲,比赛写诗、朗诵。

说起北大荒,同学们都是感慨万千。

在兵团的时候,每年从头年10月到第二年5月都是经常狂风四起,一到下雪,气温总在零下20—30度,由于纬度高,冬天白天很短,晚上就只能在被子里,穿着所有的棉衣帽子和口罩还要两个人抱在一起睡才觉得有一丝暖和。可是,到了夏季,又经常下瓢泼大雨。“荒友”们刚去黑土地时住的是用湿的草编成的绳子结成的房子,对大风、大雪、大雨根本是挡不住。

就是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们硬是开垦了一大片土地,种植了很多农作物,养了很多牛羊。

春天,青黄不接,羊能吃的东西很少,饿得瘦瘦的。有一次春天黄豆收割后,他们让羊吃割剩下的豆子,羊吃饱后喝了许多水,结果肚子撑的很鼓,不一会儿就死了几只,当时,大家吓坏了,心想:这下一定要受处分了!可是排长并没有批评他们,只是告诉了一些养羊的常识,那几天一连吃了好几次羊肉馅包子,还真是因祸得福呢。

再后来,连队搞基建,大家都很积极,十天的工作量,经常五六天就能完成,连女生也要背水泥,没有人敢偷懒。不过,还是是先照顾牲畜,给它们先盖房子,然后才给自己盖房的。

下放的岁月,他们都把从十六、七岁到二十四、五岁最宝贵的年华留在了北大荒,而那里的环境也因为我们的建设而大大改变。北大荒这块黑土地,在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宝贵的精神食粮——“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的核心就是“创业+奉献”的精神。精神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历史,它是特定时代物质关系的产物和反映。“北大荒精神”也是这样,它在拓荒者的犁铧下植入黑土,在创业者的汗水浇灌下萌生。

不过,同学们都说,他们当时都很纯真,男女生交往很少,连劳动和值班都不在一起。大概一、二年能回一次北京,路上都是好多人一起互相关照,那时谁和谁也都没有别的想法。还有人说,印象中,孟凡贵和一些男生,经常给女生送来干燥的砍好的柴火,这样的帮助还有很多,但都是默默无闻的。

外号

孟凡贵还有个的外号就叫“老牛”。别看他看上去老实,其实非常多才多艺,比如很多歌曲都是他教给同学们的,有一些在当时还是“禁歌”,比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一次,同学们去他家,他弹吉他给大家听,弹了一首叫《海鸥》的曲子,非常优美。

很多人还大概还不知道,相声段子里把《北国之春》改变国一次,唱到最后一句是“我衷心地祝愿大家万事如意,合理合法地多赚人民币”,这个原创就是孟凡贵,是在和他的老师高英培先生合说的一个段子里的。

不过,孟凡贵还有一个外号叫“谗人老孟”。不过,谗人就要谗出道理来,对于老北京的吃食,他知道的可多了。比如,炒麻豆腐要备哪四样料、炸酱慢工出细活、灌肠用刀旋着切、黑菜饺子过年吃、干炸丸子蘸老虎酱、春饼要用筷子卷……

美食著作

相声演员出身的孟凡贵有个知名的雅号——“孟大馋人”。他热爱美食,阅历丰富,积累了无数美食经验,在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十分渊博。在他的相声表演中,有不少关于吃的名段,《吃鸡》、《吃月饼》等相声作品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孟凡贵先生还主持“电视餐厅”、“八方食圣”、“吃在北京”、“吃喝玩乐总动员”等多档美食节目多年,结识了众多饮食圈内的厨艺大师和饮食专家。他与 “华天”、“便宜坊”、“翔达”等京城知名老字号高管以及很多大饭店的名厨友谊深厚。在他们眼里,他是知音,是名副其实的吃主。

《馋人说吃》是孟凡贵先生多年美食经验的精选之作。该书内容生动有趣,文字诙谐通俗。将作者多年来品尝的美味食品,经历的美食故事(如北大荒吃狼肉、五台山吃土豆宴等)和诸多文娱界名人下厨的经典作品融汇一堂。同时,作者还遍数京城名吃,畅谈老字号饭庄的历史和饮食传统文化的讲究,把自己多年来在“吃”方面经历的“新”、“奇”、“特”的故事都拿出来和读者分享。

《馋人说吃》一书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饮食文化小丛书”系列的作品之一。该丛书是一套集文化、美食、餐饮知识为一体的经典丛书,极富情趣。

评郭德纲相声

现在很多白领、大学生纷纷成为“钢丝”,因为郭让他们突然发现了传统相声的妙处。对此,孟凡贵说:“侯宝林先生上世纪50年代曾经搞过净化相声运动,所以说传统相声里也不一定都是好东西,郭德纲说的这些传统段子不单是他会说,很多相声演员都会说,但为什么人家不说?”孟凡贵举例说:“比如旧社会一个王爷让一个相声演员不说一句话就把观众逗乐,就赏他一幢房子,结果这个演员在台上一下就把裤子脱了,台下笑了一片。

现在这种东西不足取,要是那样,相声就和二人转没啥区别了。现在你再说一些擦边球的黄色包袱,可能会让平时过紧张生活的白领觉得过瘾,但这不是很好地继承传统相声,少了去粗取精的工序。”相声行话不合时宜

很多相声迷和年轻的相声演员热衷于说一些“行话”,相声界叫“吊侃”(音译),比如问“吃了吗?”叫做“安了吗?”这些话不外传,一般人绝不可能听懂。孟凡贵说:“这是一种猎奇的心态,很多年轻的相声演员上来就这么和我打招呼,我就问他们‘说这一口炉灰渣子干吗’(指为糟粕)?”在旧社会里,妓女有自己的行话,相声界也有这么一套行话。而很多“钢丝”现在追求这些东西,孟繁贵认为是走错了路。返场17次不足取

很多媒体报道过郭德纲曾经返场17次,借此来形容郭德纲相声的火爆。但孟凡贵认为:“相声行讲究的是不能给足,其实每个演员都有能说5个钟头的本事,但一个有德行的相声演员不能这么干!所谓‘未曾学艺先做人’,要是你一人把段子都说了,后面的演员说什么?我们的话叫把后面的节目给‘刨’了,这就和戏曲行里一样,你唱了马派,后面马连良的票卖谁去?所以一个相声演员不应该为自己能说多长时间而沾沾自喜。返场17次,那就意味着多说两个多钟头,我承认郭德纲很勤奋,但有些老艺人的旧习气不要再找回来。”

老年生活

2013年,姚惠荣的堂妹在北京房山区窦店镇一个小区买了套房子,当时的价格是每平方米1.3万元左右,小区是花园式的,环境优美,电梯入户的9层小楼,房间朝向也不错。姚惠荣觉着合适,况且“跟亲戚住一个小区能有个照应”,也跟着买了一套。2014年入住之后,她邀请了20多位“荒友”去新居玩,孟凡贵是其中之一。

孟凡贵对这事儿也很上心,那时他住在回龙观,距离房山车程将近3小时,前前后后去了4次。他跟开发商聊北大荒知青的故事。许多战友都还住着没电梯的老房子,“腿不好,腰不好”,爬不动楼了,孩子往往也没法在身边天天照顾着。大伙儿想要住在一起,每天早上彼此问一句,有事也能互相搭把手。

到最后,就连孟凡贵也在这边买了房子,搬到了房山,跟几十年前曾经同吃同住的老战友重新住到一起。还有几位老战友,一时买不起房子,宁可租房也要搬到这个小区里,跟大伙儿一起住着。

“我们有体育比赛,弹球、拍洋画、推铁环,接东北嘎拉哈。”孟凡贵在节目里连说带比划地介绍抱团享老的生活。

孟凡贵写了一篇《笑谈兵团青春岁月,喜度人生苦乐年华》,总结了“69届”老知青的大半生,又把这段日子与网络时代的碰撞,形容为“既然边疆吃过苦,再吃一次算什么?咬牙向前追,小学生不掉队”。曾经在冰天雪地里摸过枪的手,开始跟键盘上的小方块作斗争。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417146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