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汉语汉字)

名(拼音:míng)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从口从夕。古人走夜路时,彼此看不见,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其本义兼有名、动两用,名词指人的名字,动词指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进一步引申出命名、取名义。由人的名字引申指事物的名称,由名称义引申出名号、名分、名声义。由名声义引申为出名义。

名(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甲骨文的“名”由“口”和一个月牙形组成,月牙形一般释为“夕”。甲骨文的形体左从“口”右从“夕”,或左从反“夕”右从“口”。西周晚期,在“召伯簋”的钟鼎文里,这个字便已发展为“夕”在“口”上的构形了。东汉许慎对“名”字构型的解释为:到了晚上,黑乎乎看不出人的脸面,相遇之时,便只好以口自报名字,以免发生误会。

古文字学家马叙伦认为“口”旁边的月牙形就是“月”,“口”即“窗口”月光照进窗囗,便显得明亮。而“明”字最早的形体,也和“名”的甲骨文一样。所以“名”字即“明”字,还有一说,“口”上的部分,不是“夕”,而是某一种物体的形象,故从“秦公钟”等青铜器上近似的铭文引“名”的本义,既不是“冥不相见,以口自名”,也不是“月光照窗”,而是“命名”之意。林义光《文源》:“口对物称名之也。

”意即认识这个事物,即命其名并叫得出这事物的名称。所以从“命名”这个本义便引申出“名字”、“名称”,又引申出“名义”、“名声”、“名望”、“著名”等等意思来,发展到小篆阶段,“夕”的线条开始伸长下弯,以后便由此隶定为汉代隶书和发展为楷书。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例句

míng

名词

名字,人或事物的名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君子不亲恶。”

《老残游记》第七回:“情愿埋名隐姓,做个农夫。”

《论语·阳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文言〉谥号。

《逸周书·谥法》:“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文言〉名目;种类。

《孙膑兵法·五名五恭》:“兵有五名:一曰威强,二曰轩骄,三曰刚至,四曰助忌,五曰重柔。”

〈文言〉文字。

《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文言〉号令。

《国语·周语下》:“言以信名,明以时动;名以成政,动以殖生。”

〈文言〉功业;功名。

《国语·周语下》:“用巧变以崇天灾,勤百姓以为己名。”

名义,用来作为依据的名称或称号。

《汉书·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名声;在社会上流传的评价。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逃名》:“逃名,其实是爱名的,逃的是这一团糟的名,不愿意酱在那里面。”

名号;指人的名义、身份和地位。

《国语·周语上》:“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

〈文言〉同“铭”。 铭旌。

《周礼·春官·小祝》:“设熬置铭。”

(Míng)姓氏用字。

动词

名字叫做。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

《红楼梦》第二回:“政老爷的长女名元春。”

命名;取名。

《尚书·吕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

〈文言〉呼其名;称其名。

《礼记·曲礼下》:“国君不名卿老世妇。”

〈文言〉授予谥号。

《孟子·离娄上》:“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名之曰‘幽’‘厉’。”

〈文言〉说出;描述。

《论语·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王若虚《瑞竹赋》:“天何为者耶?视之苍苍,诘之冥冥,不可得而名。”

〈文言〉闻名。

《新唐书·韩思复传》:“复为襄州刺史,治行名天下。”

〈文言〉留名。

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凡输钱于经者,由十而上,皆得名于碑。”

〈文言〉以……著名。

司马光《言张方平第二札子》:“向者仁宗时,包拯最名公直。”

〈文言〉以自己的名义占有。

《史记·商君列传》:“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

《汉书·佞幸传·邓通》:“(通)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文言〉独擅;专注。

《新唐书·韩愈传》:“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

〈文言〉形成。

杨雄《法言·五百》:“或性或彊,及其名,一也。”

形容词

出名的;有名声的。

《尚书·禹贡》:“惟箘、簬、楛,三邦厎贡厥名。”

〈文言〉形容眉宇开展。

《诗经·齐风·猗嗟》:“猗嗟名兮,美目清兮。”

〈文言〉大;广大。

《国语·鲁语上》:“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

量词

用于人(常指具有某种身份或职业的人)。

《封神演义》第二九回:“你领二十名刀斧手,埋伏于城门里。”

用于名次。

mìng

动词

〈文言〉通“命”。命令;传令。

《墨子·尚贤中》:“乃名三后,恤功于民。”

名词

〈文言〉通“命”。性命;生命。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天生刘伶,以酒为名。”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二】【口部】武并切(míng)

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注释〗①自命:自己称呼自己的名字。命:命名。这里指称呼。

说文解字注

自命也。

注:《祭统》曰: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此许所本也。《周礼·小祝》故书作铭,今书或作名。《士丧礼》古文作铭,今文皆为名。按死者之铭,以缁长半幅,緽末长终幅,广三寸,书名于末曰:某氏某之柩。此正所谓自名。其作器刻铭,亦谓称扬其先祖之德,著己名於下,皆只云名已足,不必加金旁。故许君於金部不录铭字,从周宫今《书》《礼》今文也,许意凡经传铭字皆当作名矣。郑君注经乃释铭为刻。刘熙乃云:铭,名也。记名其功也。吕忱乃云:铭,题勒也。不用许说。

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

注:冥,幽也。

故以口自名。

注:故从夕口会意。武并切。十部。

武并切,平清明‖名声耕部(míng)

名,名字。《春秋说题》曰:“名,成也,大也,功也,号也。”《说文》曰:“自命也。从夕口,夕者,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也。”又姓,《左传》楚大夫彭名之后。武并切。二。

【校释】春秋说题,当作“春秋说题辝”,参见谆韵“春”字注。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部】名·康熙笔画:6·部外笔画:3

《唐韵》武并切。《集韵》《韵会》弥并切。《正韵》眉兵切,竝音詺。

《说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玉篇》:号也。《广韵》:名字也。《春秋·说题》:名,成也。《左传·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问名于申繻。对曰: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

又自呼名也。《礼·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又呼人之名也。《礼·曲礼》:国君不名卿老世妇。

又名誉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又《春秋·说题》:名,大也。《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

又名号也。《仪礼·士昏礼》:请问名。疏:问名,问姓氏也。名有二种,一是名字之名,一是名号之名。孔安国注尚书,以舜为名。郑君目录,以曾子为姓名,亦据子为名,皆是名号为名者也。今以姓氏为名,亦名号之类。《周语》:有不贡,则修名。注:名谓尊卑职贡之名号。

又号令也。《周语》:言以信名。注:信,审也。名,号令也。

又文字也。《仪礼·聘礼》:不及百名书于方。注:名书,文也,今谓之字。疏:名者,卽今之文字也。《周礼·秋官·大行人》:谕书名。注:书名,书之字也,古曰名。

又《春秋·解题》:名,功也。《周语》:勤百姓以为己名。注:功也。

又《释名》:名,明也,明实事使分明也。

又《尔雅·释训》:目上为名。注:眉眼之闲。《说文》引《诗·齐风》:作猗嗟䫤兮。

又姓。《广韵》:左传楚大夫彭名之后,唐名初撰公侯政术十卷。

又与命通。《史记·天官书》:免七命。注:免星有七名。

又《张耳传》:亡命游外黄。注:脱名逃籍也。

又《集韵》忙经切,音冥。与铭同。志也。详金部铭字注。

又《集韵》弥正切,洺去声。与詺同。目诸物也。详言部詺字注。

又叶弥延切,音绵。《道藏歌》:玄挺自嘉会,金书东华名。贤安密所戒,相期阳洛汧。

又叶莫阳切,音鋩。韩愈《曹成王碑辞》:子父易封,三王守名。延延百载,以有成王。

又叶必仞切,音傧。张华《鲍元泰诔》:烈考中丞,妙世显名。峩峩先生,诞资英俊。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418147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