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艿(单子叶植物)

芋艿,简称“芋”,俗称“芋头”。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叶卵形,叶柄长而肥大。花黄绿色。地下有肉质球茎,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以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中国南方栽培较多。原产我国和印度、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

芋艿(单子叶植物)

植物学史

芋艿(Ynǎi)简称芋,俗称芋头。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叶卵形,叶柄长而肥大。花黄绿色。地下有肉质球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中国南方栽培较多。

芋艿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以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艿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芋艿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瘰疬、乳腺炎、虫咬蜂蜇、肠虫癖块、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但应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肤,否则会引起皮炎。一旦发生,可有生姜汁轻轻擦洗即可。

芋头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艿烧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掺在一起煮粥。应注意的是,芋艿含较多淀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气之弊,生食有微毒。

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继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胜利。中秋这一天,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半夜里倭寇偷袭,将戚家军围困在山上,断其粮草。数天后,士兵们只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继光说:“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叫它‘遇难’吧。”一天夜晚,戚家军饱餐“遇难”后奋勇突围,将倭寇全歼在睡梦中。此后,东南沿海人民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吃糖烧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难和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时间一长,“遇难”便渐渐变为了“芋艿”。

详细资料

异名

蹲鸱(《史记》),芋魁(《汉书》),芋根(《汉书》颜师古注),土芝(《别录》),芋奶(《种芋法》), 芋头 (《本草衍义》) 。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芋的块茎。

植物形态

芋 ,多年生草本。地下有卵形至长椭圆形的块茎,褐色,具纤毛。叶基生,常4~6片簇生;叶身阔大,质厚,卵状广椭圆形,长约30~50厘米,全缘,带波状,先端短而锐尖,基部耳形,耳片钝头,仅末端圆,叶面绿色,平滑,具防水性;叶柄肉质,长而肥厚,绿色或淡绿紫色,基部呈鞘状。花茎1~4枚,自叶鞘基部抽出,各生1内穗花序,顾次开放,长约30厘米。佛焰苞长约20厘米,淡黄色。肉穗花序在苞内呈椭圆形,短于佛焰苞,具短附属体;上部生多数黄色雄花,占花穗之半,下部生绿色雌花,约占花穗的1/4,中性花位于中部,亦占花穗的1/4。花期8月。我国南方及华北各省,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叶(芋叶)、叶柄(芋梗)、花(芋头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

8~9月间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其中间母根(块茎)俗称芋头,旁生小者为芋子.

化学成分:

块茎含蛋白质1.75~2.3%、淀粉69.6~73.7%、灰分1.17~1.68%、脂类0.47~0.68%、钙0.059~0.169%、磷0.113一O.274%、铁0.0042~0.0050%,维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维生紊B、B2(即核黄素)较多。

性味

甘辛,平。

①《别录》:"辛,平,有毒。"

②陶弘景:"生则有毒,性滑。"

③《日华子本草》:"冷。"

④《滇南本草》:"味甘麻。"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

功用主治

消疬散结,治瘰疬,肿毒,腹中癖决,牛皮癣,汤火伤。

①《别录》:"主宽肠胃,充肌肤,滑中。"

②《唐本草》:"蒸煮冷啖,疗热止渴。"

③孟诜:"浴去身上浮风,慎风半日。"

④《本草拾遗》:"吞之开胃,通肠闭,产后煮食之破血,饮其汁,止血、渴。"

⑤《日华子本草》:"破宿血,去死肌。和鱼煮,甚下气,调中补虚。"

⑥《滇南本草》:"治中气不足,久服补肝肾,添精益髓。"

⑦《医林纂要》:"行水。"

⑧《本草求原》:"止泻。"

⑨《随息居饮食谱》:"生嚼治绞肠痧,捣涂痈疡初起,丸服散瘰疬。"

⑩《岭南采药录》:"以此煮粥,研末和粥食之,能治小儿连珠疬及虚疬,大人亦合,并可免一切疥疮。"

⑾《中国药植图鉴》:"调以胡麻油,敷治火伤,开水烫伤;用芋片不断摩擦疣部,可除去。"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2~4两: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

①陶弘景:"生则有毒,莶不可食。"

②《千金•食治》:"不可多食,动宿冷。"

③《本草衍义》:"多食滞气困脾。"

选方

①治瘰疬不论已溃未溃:香梗芋艿(拣大者)不拘多少。切片,晒干,研细末,用陈海蜇漂淡。大荸荠煎汤泛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陈海蜇皮、荸荠煎汤送下。(《中国医学大辞典》芋艿丸)

②治癣气生芋一斤,压破、酒渍二七日,空腹一杯。(《独行方》)

③治诸疮因风致肿:烧白芋灰,温汤和之,厚三分,敷疮上。干即易,不过五度。(《千金方》)

④治头上软疖:大芋捣敷,即干。(《简便单方》)

⑤治牛皮癣:大芋头、生大蒜。共捣烂,敷患处。

⑥治筋骨痛,无名肿毒,蛇头指,蛇虫伤:芋头磨麻油搽,未破者用醋磨涂患处。

⑦治便血日久:芋根四钱,水煎服,白痢兑白糖,红痢兑红糖。(⑤方以下出《湖南药物志》)

地理分布

芋艿原产于中国、印度东部和马来西亚等热带地区。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我国华南,西南和长江流域,东北、西北较少种植。

栽培技术

芋头,多年生块茎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叶片盾形,叶柄肥大,植株基部形成短缩茎,逐渐累积养分肥大成肉质球茎球形、或块状等。但以中下部节位的腋芽活动力最强,发生第一次分蘖,在适宜条件湿润,不耐旱,较耐荫,并具有水生植物的特性,水田或旱地均可栽培。

根系吸收力弱,整个生长期要求充足水分;对土壤适应性广,以肥沃深厚、保水力强的粘质土为宜;芋头高温多湿的环境,在15℃开始发芽,生长期要求20℃的温度,球茎在27℃-30℃时发育良好。初期,根系较浅,不耐干旱,种芋发根后,新生植株逐渐膨大而成为,其后随着植株的生长,不断形成新的球状茎,即鲜芋,在适宜环境下不断分蘖水质良好,空气清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生物资源呈多样性的生产基地,土壤以pH值5.5-7.0、有机质含量1.0%-1.5%左右的壤土或砂壤较为适宜,整地在秋后即可进行。秋后对土地进行冬耕,耕作深度在30厘米以上,有条件的可使用手扶拖拉机耕作,翻土量大,耕作深,效果好。

通过冬耕可以提高地温,疏松并加厚活土层,小苗棚催芽易出现温度偏高现象,影响芽的质量,这是应当注意的,而且刚出芽

时,也要降低棚内温度,控制在20—21℃,使芽健壮,有利于土壤。施基肥。结合整地,按种植面积的大小,施肥,。催芽之前,要先选种,在贮藏的芋种中,挑选单重40克以上的健壮的子芋做种,选种时要剔除病弱的子芋。晒种。种芋从贮藏窖取出后,要先晒2—3天,晒至子芋尾部稍微有点萎缩为好,以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催芽。催芽可以有几种方法:最简易的方法是将种芋混合在含适当水分的麦秸里,放在向阳背风处催芽,温度为20—25℃,早晚用薄膜或草苫子覆盖保温,进行催芽。

再一种方法是在室内催芽:在室内盘土炕或生火炉,使温度恒定在20—25℃,将种芋放置在室内的架子上进行催芽,为便于管理和节省空间,可以整袋放置,不影响出芽,一般30—40天出芽,注意待芽刚萌发时要降低温度,使温度保持在20—21℃,可促芽健壮。另外,为使发芽一致,应及时检查,挑芽分批管理。还有一种方法是采用小苗棚催芽。

1.对温度要求:

芋头原产高温多湿地带,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形成了水芋、水旱兼用芋、旱芋等栽培类型。但无论水芋还是旱芋都需要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13-15℃芋头的球茎开始萌发,幼苗期生长适温为20-25℃,发棵期生长适温为20-30℃。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球茎的形成,球茎形成期以白天28-30℃,夜间18-20℃最适宜。

2.对水分要求:无论是水芋或是旱芋都喜欢湿润的自然环境条件,旱芋生长期要求土壤湿润,尤其叶片旺盛生长期和球茎形成期,需水量大,要求增加浇水量或在行沟里灌浅水。同时注意在球茎形成熟初期喷洒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运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果面光滑,果型健壮,品质提高,达到丰产。水芋生长期要求有一定水层,幼苗期水层3-5厘米。叶片生长盛期以水深5-7厘米为好,收获前6-7天要控制浇水和灌水,以防球茎含水过多,不耐贮藏。

3.对光照要求:

芋头较耐弱光,对光照强度要求不是很严格。在散射光下生长良好,球茎的形成和膨大要求短日照条件。

4.对土壤要求:

水芋适于水中生长,需选择水田、低洼地或水沟栽培。旱芋虽可在旱地生长,但仍保持沼泽植物的生态型,宜选择潮湿地带种植。芋头是喜肥性作物,其球茎是在地下土层中形成的,因此应选择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的壤土或粘壤土,以pH值5.5-7最适宜。

8~9月间采挖,去净须根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其中间母根(块茎)俗称芋头,旁生小者为芋子.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化学成分:块茎含蛋白质1.75~2.3%、淀粉69.6~73.7%、灰分1.17~1.68%、脂类0.47~0.68%、钙0.059~0.169%、磷0.113一O.274%、铁0.0042~0.0050%,维生素C和A的含量甚少,但含维生紊B、B2(即核黄素)较多。

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艿烧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掺在一起煮粥。应注意的是,芋艿含较多淀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气之弊,生食有微毒。

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侵犯我国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继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胜利。中秋这一天,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半夜里倭寇偷袭,将戚家军围困在山上,断其粮草。数天后,士兵们只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继光说:“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叫它‘遇难’吧。”一天夜晚,戚家军饱餐“遇难”后奋勇突围,将倭寇全歼在睡梦中。此后,东南沿海人民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吃糖烧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难和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时间一长,“遇难”便渐渐变为了“芋艿”。

药用价值

性味甘辛,平。

①《别录》:“辛,平,有毒。”

②陶弘景:“生则有毒,性滑。”

③《日华子本草》:“冷。”

④《滇南本草》:“味甘麻。”

归经:《本草求真》:“入肠、胃。”

主治消疬散结,治瘰疬,肿毒,腹中癖决,牛皮癣,汤火伤。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419147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