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文化古镇)

哈达铺是中国革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长征,都经过哈达铺。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9月23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过腊子口后占领哈达铺;25日红二方面军六军进驻哈达铺。9月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到达哈达铺。到10月4日,相继北上。哈达铺是红军长征北上的里程碑,万里长征即将胜利完成的转折点,它以其特殊的地位,名载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被杨成武将军称为红军长征的“加油站”。

哈达铺(文化古镇)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哈达铺

在宕昌县的西北角,有一块神奇的热土,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民风淳朴,人杰地灵。早在71年前,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运筹帷幄,毛主席在这里作出了“到陕北去”的战略决策。如今,它的名字比其所在地陇南、宕昌还要响亮。它,就是哈达铺,一个充满故事和经历的革命圣地。

地名变化蕴沧桑

哈达铺,又曾叫“南路”或“白龙镇”,位于宕昌县西北部,国道212线纵贯全镇,距县城37公里,地处青藏高原边缘和西秦岭、岷山两大山系支脉交错地带,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总面积148平方公里,有29个行政村,2.77万人。人口稠密,集市繁荣,自古就是甘川道上的一个军事要冲和商贸重镇。

“哈达”一词,现有史料最早见于《清史稿·甘肃土司传》的相关记载。说的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后裔——宕昌第一代土司马珍,因其父马纪于元至正年间防守哈达川九族而授指挥使之职,以功授世袭土司管百户之事。“哈达”的含义,据陈启生先生所著《宕昌历史研究》藏语地名浅释说:洲塔先生翻译“哈达”是阳面山头意思,即“哈住山”,此山上乌鸦很多,“哈达川”即乌鸦聚集的小山头的川坝。也有学者认为,“哈达”即藏、蒙民族人民在迎送、馈赠、敬神以及日常交往礼节上使用的丝带,象征圣洁和吉祥,表示敬意和祝贺。“哈达铺”又被附近群众简称为“铺里”,“铺”应该和古代驿站有关,如现今宕昌的“脚力铺”、“临江铺”等,《甘肃邮政志》对此虽无明确记载,但此地无疑曾是繁华富庶的旱码头。哈达铺是当时闻名全国的药材集散地,天津、北京、安徽、广东等地药材客商都曾在这里设有药材商铺,如“义和昌药铺”等。哈达铺下街的关帝庙,其建筑规模之大,在宕昌地区实属罕见。关帝庙是“财神庙”,很受南方人的崇拜,而在北方则不尽然,这一点也是很好的佐证。

风景名胜

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位于宕昌县哈达铺镇,地处国道212线的交通要道上。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筹建于1978年,1981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以来,对几处主要旧址按原貌先后进行了恢复和维修。1985年10月正式建馆。1994年12月,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物产丰富民俗奇

哈达铺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独特的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使这里的物产品质优良,声名远播。当归、黄芪等中药材和大蒜、洋芋等农产品走俏四方。早在公元505年,宕昌王梁弥博把当归作为贡品进献梁武帝。唐代重修《本草》云:当归,“宕州最良”。清代《岷州厅志补遗》载当地物产过剩伤农之事:光绪三十二年,本州表目所列,当归约800担、党参100余担、油菜1000余担、蜂蜜10000余担,全部诸物俱系土产培养,既无新机,又无大股本互贸,无好工艺以维持生计,以为商业之情形。可见哈达铺当时集贸之繁盛。早在宕昌属岷县时,哈达铺就是“岷归”的主产区。1984年,宕昌当归获得国家贸易部“出口荣誉证书”。

哈达铺除种植传统的当归、大黄、红芪、党参四大药材外,还广泛种植柴胡、板兰根等经济效益较好的中药材,总面积达8700余亩。当归GAP生产已通过国家认证。一批中药材龙头企业和民营中药材加工企业的相继建成,推动了全镇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良好的土壤条件,哈达铺洋芋以质优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目前,全镇洋芋种植面积达2.3万亩,总产量5.5万吨,总商品量达2.75万吨,是宕昌县洋芋种植基地。生产的紫皮大蒜,味鲜、口感好,存储时间长,市场效益相当好,大力发展大蒜加工企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当年红军过境时所吃过的著名小吃,则已被当地群众打出了“红军凉粉”和“红军馍”品牌,备受外来游客的青睐和赞誉。

农村改革做先锋

哈达铺是全省率先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典型乡镇。王建庭先生编著的《哈达铺包产到户追溯》一书序言中提到,在甘肃大张旗鼓地推行包产到户最艰难的时候(即1979年1月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7天后),哈达铺镇(原哈达铺人民公社)党委一班人,深刻领会中央精神,顺应民心民意,大胆决定,形成红头文件,在全公社大搞包产到户,在全省带了个好头。时任甘肃省委第一书记的宋平同志,当即表态支持推广哈达铺的经验,从而把全省的包产到户推向了新的阶段。对这段历史,《宋平在甘肃》一书中已有详细的记载。

今日名镇更胜昔

宕昌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提出了“弘扬长征精神,振兴地方经济”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大抓红色旅游,加强哈达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哈达铺镇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为群众创办实事,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哈达铺的发展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完成了镇区街道硬化、广场建设及绿化工程,镇区面貌焕然一新。人饮工程、电路、乡村公路三通率均达100%,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由共和国开国元勋子女、甘肃中立源律师事务所陈玉萍女士和省经贸委、省民政厅、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上海灵广城市建设公司、邵逸夫基金会、沈阳军区、中国人寿等个人和企业捐资兴建的数家“希望小学”,点燃了哈达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希望之火。全面启动的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以红色资源为主的旅游产业开发格局初步形成。勤劳朴实的哈达铺人民,真诚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前来旅游观光、投资开发,大展宏图。哈达铺的明天会更好。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42114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