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鲨(真鲨亚目大青鲨属鲨鱼)

蓝鲨也叫大青鲨或锯峰齿鲨,属于真鲨科鱼类,多见于温带和热带远洋区中,喜冷。体长可超过3.8米,通常1.8至2.4米。以长距离迁徙着称。大青鲨主要分布地区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这也是一种比较凶猛的鲨鱼类型,它们也比较喜欢长途的迁徙,虽然游动速度慢,但是在追捕猎物的时候会加快速度。

外形特征

头窄而纵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长而呈抛物线状。眼大,圆形,眼眶后缘不具缺刻,瞬膜发达。前鼻瓣短而呈宽三角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唇沟短,通常仅局限于口角部位。

口裂宽大,深弧形,口闭时下颌齿不明显露出;上颌齿宽扁三角形,外缘凹入,边缘具明显锯齿,齿尖稍外斜,无小齿尖;下颌齿较窄长而直立,边缘具锯齿。喷水孔缺如。

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远在胸鳍基底之后,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狭长,后缘凹入,外角尖突,内角圆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部;尾鳍窄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着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

体背侧深蓝色;腹侧白色;体无任何色斑;胸及臀鳍之鳍尖暗色。体长最大可超过3.8米,通常1.8到2.4米。体重通常60至80千克,有记录的最大个体重达205千克。太平洋中的大青鲨体形普遍较小,一般体长不超过2米。其体征独特,没有典型的混淆物种。

分布范围

大青鲨其分布范围: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最北可达挪威,最南可达智利,在太平洋中以20°N至20°S间。大青鲨其最适宜的水温在7-16℃,但在21℃或更高水温中仍可生存。大青鲨会有规律地由大西洋开始沿盛行洋流迁徙。见于温带和热带远洋区中。

生活习性

性情凶猛。动物食性,食鱼类、鱿鱼类和虾类,有时游近海岛捕食。只吃活食,有时也吃腐肉。在寻找食物时,通常一条或几条在水中游弋,一旦发现目标就会快速出击吞食之。特别是在轮船或飞机失事有大量食饵落水时,它们群集而至,处于兴奋狂乱状态的鲨鱼几乎要吃掉所遇到的一切,甚至为争食而相互残杀。

耐低氧能力强,适应性广,但抗低温能力弱。适温20℃—34℃,最佳生长水温26℃—32℃,水温低于18℃时活动缓慢,反映迟钝;水温低于12℃时开始死亡。该鱼食性较杂,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饵料,成鱼以水生植物及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饲料蛋白质要求28%—32%。

食性杂,食量大,生长速度快,当年鱼苗(3cm—4cm)养殖4个月,体重可达0.6kg以上。该鱼性成熟较晚,饲养3年—4年,体重达3kg以上可以进行繁殖。繁殖季节为4月—9月,属一年一次性产卵鱼类。

渔业利用

主要以底拖网、围网、诱笼、流刺网及延绳钓捕获,具经济价值。肉质尚可,可加工成各种肉制品;鳍可做上品鱼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制成维他命及鲨鱼肝油;剩余部分科制成鱼粉。

生育繁殖

蓝鲨为胎生动物,有卵黄囊胎盘,每胎可生4—100只幼体。母鲨妊娠期为9—12个月。雌性个体在5—6岁时成熟,雄性则在4—5岁。

雄性在求偶过程中会咬雌性,因而成年蓝鲨个体可根据其是否有啮痕来鉴定其性别,为适应这种交配方式,雌性大青鲨进化出了比雄性厚3倍的皮层。

种群分布

环球分布在温带及热带海域。西大西洋:纽芬兰、加拿大到阿根廷。大西洋中部。东大西洋:挪威到南非,包括地中海。印度-西太平洋:东非到印度尼西亚、日本、澳大利亚,新卡利多尼亚和新西兰。东太平洋:阿拉斯加湾到智利。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近危(NT)

人类影响

大青鲨是目前世界上被捕杀最多的鲨鱼品种。据估计,每年有1000—2000万蓝鲨个体遭渔网之灾。其肉、肝可熏制、腌制或制成鱼粉后食用,但利用率不高;皮可用于皮革制品;鳍可熬制鱼翅汤;鲨肝可用于提炼鱼肝油。

蓝鲨也偶尔被用于娱乐表演活动,经常被商业捕鱼者捕捉剑鱼或金枪鱼时误捉。由于蓝鲨不常冒险靠近海岸,因而大多数人类与其相遇的情况发生在远海区。也曾有过数次大青鲨袭击人类或小型船的纪录。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50114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