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文区(福建省漳州市辖区)

龙文区,位于厦门、汕头两大经济特区的腹地,东经117°、北纬24°,地处福建省漳州平原中部,全区总面积126平方公里。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文区常住人口为301883人。截至2019年9月,龙文区下辖1个镇、5个街道:步文街道、碧湖街道、蓝田街道、朝阳街道、景山街道、郭坑镇、全区下设64个社区,12个村,2个农场。

2020年,龙文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1.36亿元,增长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0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291.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亿元;进出口总值4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46元。

龙文区(福建省漳州市辖区)

建置沿革

解放前

今龙文区境地秦时属闽中郡;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属会稽郡,建安初年属会稽郡侯官县;三国时吴永安三年(260年)属扬州建安郡东安县;晋太康三年(282年)属晋安郡晋安县。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隶属南安郡,境地属龙溪县。隋大业三年(607年)属建安郡龙溪县。唐武德五年(622年)属丰州(治在南安)龙溪县;贞元初废丰州并入泉州(治在今福州);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的莆田、南安、龙溪置武荣州(治在南安),境地属武荣州龙溪县。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龙溪县南境置漳州。其时,境地仍属武荣州龙溪县;景云二年(711年)改武荣州为泉州(治在晋江),境地属泉州龙溪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割泉州的龙溪县属漳州,境地属漳州郡龙溪县;天宝元年(742年)改漳州为漳浦郡,境地仍属龙溪县;乾元二年(759年)漳浦郡复名漳州;贞元二年(786年)漳州州治迁于龙溪县凤高山桂林村(今属芗城区),龙溪县成为附廓县,境地属之。

南唐保大四年(946年)漳州改称南州,境地属南州龙溪县。

宋乾德四年(966年)南州复名漳州,境地属漳州龙溪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漳州改为漳州路,境地属漳州路龙溪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漳州路为漳州府,境地属漳州府龙溪县;清仍属漳州府龙溪县。

民国元年(1912年)改漳州府为福建省西路道,龙溪县属之,境地属龙溪县第四区。民国3年(1914年),西路道改为汀漳道。民国14年(1925年)废道,龙溪县隶属福建省。民国22年(1933年),龙溪县属龙汀省。民国23年(1934年)7月,龙溪属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24年(1935年)10月,改第六为第五行政督察公署,境地仍属龙溪县第四区,设修滨、复兴、关霞、桥头、靖东、鳌头6个联保。

解放后

1949年9月19日,龙溪县城解放。同年9月20日,龙溪县全境解放。龙文区境地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龙溪县人民委员会。同年10月,龙溪属福建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龙文区境地仍属龙溪县。

1950年4月1日,龙文区境地属漳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龙溪县第六区。同年10月,改属福建省人民政府龙溪地区专员公署龙溪县,仍为第六区。1952年,划六区的玄坛宫归第十区,境地分属龙溪县第六、第十区。1956年,境地属龙溪县东屿区。1957年,东屿区改名为东山区。1958年撤区并乡,同年9月撤销乡的建制,成立卫星人民公社,境地属龙溪县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3月,卫星人民公社更名为步文人民公社。

1960年8月15日,国务院批准龙溪县、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境地属龙海县步文人民公社。1962年,析步文公社部分大队成立郭坑人民公社,境地分属龙海县步文、郭坑公社。

1967年6月,龙文区境地属龙溪专区龙海县军事管制委员会。

1980年10月,龙海县革命委员会改为龙海县人民政府。

1985年6月,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步文、郭坑属漳州市龙海县人民政府。

1993年5月,龙海县撤县建市,步文、郭坑境地属之。

1996年5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漳州市龙文区,由漳州市管辖。

1997年1月1日,漳州市龙文区人民政府挂牌成立。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68年4月,成立步文、郭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隶属龙海县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步文、郭坑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步文、郭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10月,步文、郭坑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改为步文乡人民政府、郭坑镇人民政府。

1991年12月,经龙海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撤销步文乡,设立步文镇。

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函[1996]38号)同意设立漳州市龙文区:将漳州市芗城区芝山镇的古塘、群勇、市尾、塔后、土白、下洲6个村,南坑街道的东岳、岳北、漳糖、东关、南坑、洋筠6个社区和洋筠村,巷口路以东属新华东社区的部分,龙海市的郭坑镇,龙海市步文镇的蔡榜、西坑、小港、兰田、梧桥、湘桥、打山、恒坑、桥仔头、崎岭、书厅、石井、圳头、东屿、步文、后坂、田丰、塘北、坂上、孚美、后店、流岗、翁建、登科、科坑、漳滨、石州、浦口、朝阳31个村和梧浦村在国道324线的西北部分划归龙文区管辖。

1997年3月,原步文镇拆分为步文镇、蓝田镇、朝阳镇。

2016年8月18日,龙文区撤销步文镇,设立步文街道,以原步文镇的行政区域为步文街道的行政区域。

2017年12月,龙文区步文街道拆分为步文街道、碧湖街道,步文街道下辖步文村、石仓村、田丰村、长福村和坂上村等5个村,锦绣社区、天亭社区、香榭社区、浦东社区、同昌社区、田丰社区、龙江社区和石仓社区等8个社区;碧湖街道下辖土白村、下洲村、后坂村和碧湖村等4个村,荣昌社区、仁和社区、明发社区、万达社区、融升社区、融信社区、建发社区、土白社区、下洲社区、后坂社区和碧湖社区等11个社区。

2018年11月,龙文区撤销蓝田镇和朝阳镇,设立蓝田街道、朝阳街道。

2019年9月,龙文区增设景山街道,以原蓝田街道的西坑社区、梧桥社区、浦口社区、檀香社区、阳光社区、丽景社区、朝阳街道的科坑社区、漳滨社区、樟山社区、旧石洲社区、新石洲社区和朝阳社区等12个社区的行政区域组建景山街道。

实际上芗城区古塘、群勇、市尾、塔后等4个村委会,东岳、岳北、漳糖、东关、南坑、洋筠等6个社区和洋筠,巷口街道的岳口、胜利东、东园、新民、巷口、新港、霞浦、霞东等8个居委会和元光路以东属新华东居委会的部分仍归芗城区实际管辖,梧浦村委会在国道324线的西北部分仍归龙海区实际管辖。

区划详情

截至2019年9月,龙文区下辖1个镇、5个街道:步文街道、碧湖街道、蓝田街道、朝阳街道、景山街道、郭坑镇、全区下设64个社区,12个村,2个农场。

区划详情

街道、镇

下设地区

步文街道

天亭社区、浦东社区、锦绣社区、同昌社区、田丰社区、香榭社区、龙江社区、石仓社区、长福社区、步文社区、坂上社区

碧湖街道

荣昌社区、融升社区、仁和社区、明发社区、融信社区、万达社区、土白社区、下洲社区、后坂社区、建发社区、碧湖社区、锦元社区、恒大社区

蓝田街道

鹤鸣社区、景山社区、毅阳社区、学府社区、福隆社区、中骏社区、国贸社区、圳头社区、龙腾社区、龙盛社区、蔡坂社区、东屿社区、蓝田社区、湘桥社区、小港社区、梧店社区、龙兴社区、龙湾社区、蓝田农场

朝阳街道

朝兴社区、六石社区、孚美社区、后店社区、翁建社区、登科社区、打山社区、恒坑村、桥仔头村、西洋村、流岗村、书厅村、石井村

景山街道

(蓝田经济开发区)

西坑社区、梧桥社区、浦口社区、檀香社区、阳光社区、丽景社区、朝阳社区、科坑社区、漳滨社区、樟山社区、石洲社区、新石洲社区

郭坑镇

新街社区、铁路社区、郭坑社区、院后村、篁卿村、扶摇村、洛滨村、汐浦村、口社村、东溪农场

地理环境

梁大同六年(540年),区境属南安郡龙溪县;直至1959年,均属龙溪县管辖。1960年8月,龙溪、海澄两县合并为龙海县,境地属之;1993年5月,龙海县撤县设市,属龙海市。1996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漳州市龙文区;1997年1月1日,龙文区政府成立。2007年,龙文区辖4镇42个行政村(含蓝田经济开发区朝阳村)、8个社区(含蓝田经济开发区朝兴社区)和1个镇办农场。区境东与龙海市榜山镇和角美镇接壤,西与芗城区毗邻,南临九龙江西溪与龙海市颜厝镇隔江相望,北与长泰县城关镇交界。全区土地面积126平方公里。

位置境域

龙文区位于北纬24°29′—24°42′,东经117°29′—117°43′。区境地质发育经历地槽、准台地及太平洋边缘活动带3个阶段,最后形成现代大陆轮廓。地貌发育在8000万年至200万年形成现今高低丘陵、九龙江河谷平原雏形。距今3.5万年发生多次海进海退,其中8000—2500年的海进,海水进抵漳州西洋坪以西地段;距今2500年,海水东退,陆地延伸,漳州平原成陆。隋唐时期,大体形成今区境地貌。

地形地貌

区境地势自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北部为高丘陵,取北东向延伸,大多数高丘陵海拔200以上,山坡坡度在30°左右,多是凸型陡坡,占全区面积15﹪左右。最高点蓝田镇三峰山海拔323.4米,山体由坚硬的花岗岩组成,雄踞漳州平原;山上石岩交错、悬崖峭壁、坚石林立。其他超过200米的高丘有鼎寨山、云洞岩、狮尾山、金鸡山、塔山、鸡笼山等,主要分布在郭坑镇、步文镇、蓝田镇。郭坑镇丘陵面积占全区丘陵面积85.5%。

低丘陵海拔2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200米,山坡坡度10°—25°。在区境河流两侧零星分布,有的形成残丘。山顶多呈浑圆或平顶状,山坡坡度平缓。海拔200米以下,100米以上的有讲堂山182.8米,凤山157.7米,其余均小于100米。

气候

区境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长年平均气温21.05℃,无霜期328天,降水量1400—1500毫升;地表水、地下水资源丰富。矿产有花岗岩、高岭土、河砂、砖用粘土等。地表土壤为水稻土、砖红性红壤、冲积土。全区主要是季雨林植被,有维管束植物3门187科692属1182种,蕨类植物24科62种,被子植物154科1087种。野生动物有23科52种,其中鸟类15科28种、兽类3科3种、蛇类2科11种、蛙类2科8种、蜥蜴类1科2种。内陆溪水、港道纯淡水鱼类有93种,具有捕捞价值和养殖种类80种。

区境主要自然灾害有洪、风、旱、地震等。

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龙文区总户数29537户,总人口115661人。农业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91.83%。另一个特点是区外籍人口多。2000年人口普查龙文区外来人口户口登记地状况资料,龙文区外来人口总数计23343人,其中漳州市区3590人,福建省其他县(市)、市区8515人,省外11238人。龙文区1997年人口总数115343人,2007年为120835人,自然增长率6.95‰。

据《漳州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龙文区人口达167463人,占漳州大市的3.48%。

2011年末龙文区常住人口16.8万人,全年净增常住人口0.1万人,全区全年出生人口1388人,出生率11.05‰,死亡人口669人,死亡率5.33‰,自然增长率5.72‰。

2015年末龙文区常住人口18.7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6.2%。

2018年末龙文区常住人口19.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90%。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龙文区常住人口为301883人。

政治

区委书记:朱真

区委副书记、区长候选人:林晓强

自然资源

龙文区盛产粮、蔗、龙眼、荔枝、香蕉、蘑菇、木耳等,四季百花争艳,终年佳果飘香,素有闽南“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还蕴藏着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已探明优质淡水河沙储量5000万立方米,花岗岩1000万立方米,风化残积型高岭土500万吨,建筑用土1000万立方米,以及从郭坑至朝阳呈带状分布的“漳州第二大热田”,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土壤资源

区境自然土壤,系南亚热带季雨林生物条件发育的地带性土壤,主要是砖红壤性红壤和粗骨性砖红壤性红壤。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丘陵台地,土层较厚,质地重壤轻黏,有机质1.8%,PH值6.1,土壤肥力低。粗骨性砖红壤性红壤分布在丘陵顶部及陡坡地带,植被稀疏,土壤受侵蚀严重,基岩裸露,局部土层浅薄,有机质0.5%,PH值6.1,石砾含量较多,生物积累微弱,肥力较低。

矿产资源

区境无金属矿,只有非金属矿。主要矿产有花岗岩、砖瓦用粘土、建筑用砂、高岭土。

花岗岩矿区10处,储量10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郭坑镇郭坑村、口社村、洛滨村。

砖瓦用粘土矿区16处,储量10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蓝田镇、朝阳镇。

建筑用砂矿区2处,储量3000万立方米,主要分布在九龙江北溪、西溪一带。

高岭土矿区1处,储量1000万吨,主要分布在蓝田镇好坑、郭坑镇口社村。

经济

综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境内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民生活有所提高。但是1958—1976年,极左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出现生产瞎指挥、浮夸风,严重损害农民的利益,挫伤生产积极性,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的困难。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境内农村开展阶级斗争,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经济陷入困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方针,建立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农民自主经营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为提高,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辖区农村普遍开展科学种田,推广先进技术,农林牧渔总产量、产值大幅度提高。社队企业向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同时,民营经济也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85年,龙海县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县,步文、郭坑两乡镇结合本地实际提高生产水平。199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漳州市人民政府在步文镇梧桥村和蓝田村开发成片土地成立蓝田工业开发区。同年,步文镇获准开辟工业小区,建立浦口粮食加工小区、坂上食品罐头加工小区、后坂工业小区、石仓竹木器加工小区;郭坑镇获准开辟工业小区,建立下洋东郊工业区、粮食加工批发市场。至1995年,境内已形成多层次开发区、科技园和工业小区;形成后坂、小港、石仓、黄坑等8个较有规模的工业小区和食品罐头、竹木制品、粮食加工、建筑建材、金属制品、商业物流6个骨干行业。当年,步文、郭坑两镇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4.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0.89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1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农业总产值1.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7亿元,财政收入2198万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值1.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3元。

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3.01亿元,比1997年的8.01亿元增长5.09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0214元,比1997年的7397元增加22817元,增长3.08倍;人均水平指数比全国、全省、全市分别高出4.8%、2.2%、1.6%;财政分成总收入2.96亿元,比1997年的0.34亿元增长7.71倍,其中地方级收入1.65亿元,比1997年的0.23亿元增长6.17倍,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61元,比1996年的4408元增长1.5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6188元,比1996年的3003元增长1.06倍。

2012年全年龙文区实现生产总值118.7716亿元,增长15%;人均GDP则高达67695元,成为漳州首个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的区域。分成前财政总收入17.42亿元,增长26.1%,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41亿元,增长2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5.5亿元,增长3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52元,增长16.5%;农民人均纯收入11277元,增长14%。,荣获漳州市“五大战役”综合考评第一名、政府绩效考评第二名。2012年龙文区外贸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达到5.37亿美元,增长8.92%。

2019年全年龙文区实现生产总值361.35亿元,增长8.3%;人均GDP为185307元,达2.68万美元。分成后财政总收入17.94亿元,增长5.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52亿元,增长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20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78元,增长9.1%。

2020年,龙文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61.36亿元,增长持平;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17.02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25亿元;规模工业总产值291.0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8亿元;进出口总值4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88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746元。

第一产业

2007年,龙文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88元,分别比1997年的2.7亿元、3628元增长1.62倍和70.8%。2010年,龙文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79522万元,比2009年增长0.3%。

2012年,龙文区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89159.66万元,比上年增长1.76%。粮食种植面积1615亩,比上年减少90亩,其中稻谷面积1080亩,减少80亩;油料种植面积466亩,增加81亩;蔬菜种植面积12528亩,减少871亩。全年粮食产量745吨,比上年增加36吨,增产5.1%,其中,稻谷479吨,减少20吨,减产4.0%。

第二产业

至2007年底,全区共有工业企业2500家,工业总产值102.42亿元,比1996年的13亿元(调整数,未调整数为14.63亿元)增长6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3.5%。规模工业企业167家,工业总产值77.91亿元(调整数);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3.4%,全员劳动生产率33848.97元/人,产品销售率95.15%。全部工业实现税收3.08亿元,占当年全区财政总收入的54.8%,成为地方财政支柱。年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21家。

2010年,龙文区全部工业增加值37.0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4.72亿元,增长19.6%。工业产品销售率98.0%,比上年提高1.60个百分点。

2012年,龙文区全部工业增加值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6亿元,增长17.7%。工业产品销售率98.2%,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07年,龙文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2亿元,比1996年的1.3亿元增长8.63倍,年均组织71.92%。2010年,龙文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4亿元,比2009年增长29.6%。

2012年,龙文区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95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化妆品类下降13.9%,体育、娱乐用品类下降10.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0.4%,文化办公用品类下降67.5%,汽车类增长31.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8.7%,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19.6%。

2019年,龙文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90亿元,增长4.9%。

社会

科技

1997年,龙文区委、区政府把科技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摆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2001年,编制《龙文区科技发展“十五”规划》,出台有关文件等鼓励人才引进、加大科技投入、扶持科技项目开发的具体措施和规范性文件。2004年,成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决策小组,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实施“科教兴区”、“工业立区”力度。

2005年,龙文区首次通过科技部“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被省科技厅授予“2003~2004年度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称号。2006年,龙文区以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中心,加强科技服务、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学术交流、青少年科普活动等方面的工作。立足实际,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大幅增长;科技经济一体化效益显著。2007年,龙文区被国家科技部授予“2005~2006年度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称号。

2010年,龙文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经费支出1073万元,增长62.82%,其中,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400万元,增长29.0%。全区新启动4个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共有12家。专利申请173件,专利授权208件,分别比上年增长3.59%和34.19%。

2012年,龙文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630.76万元,增长18.65%。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2566万元,增长31.8%。全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家,共有15家。专利申请289件,比上年增长33.8%,专利授权169件,比上年增长15.75%。 

教育

1997年后,随着新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原来的学校规模较小,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2002—2003年,为了确保和促进新区建设和教育发展,区政府撤并步文中心小学、后坂小学、土白小学、田丰小学,新建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和毅达学校,增设2个学区;增办朝阳中学为完全中学。同时,新建漳州市一中分校、吉马印刷职业学院。至2007年,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改造和完善教育设施。全区学校占地面积10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9619万元。2000年、2001年,龙文中学高考上线率分别居全市普通完中第二名和第一名。2006年,全区高考上线率达87.4%,位居全市前列;本科上线率达33.7%。

2012年,龙文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825人,在校生2120人,毕业生535人。全区普通高中招生1089人,在校生2801人,毕业生765人。全区初中招生2498人,在校生7869人,毕业生2450人。普通小学招生2398人,在校生11924人,毕业生1581人,特殊教育在校生(6-15岁)4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8908人。

卫生

建区前,境内医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1996年境内仅有医疗专业人员60人,病床30张。1997年后,龙文区推进医疗改革和卫生事业的发展。1997—2001年,先后完成龙文医院门诊楼、区防疫站、区妇幼所、郭坑卫生院的建设,添置医疗设备,提高医疗水平。龙文医院顺利通过一级甲等医院的评审验收;郭坑卫生院升格为中心卫生院;全区初级卫生保健工作通过省考核验收。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合作医疗、集资医疗、保健保偿等新型医疗保健模式,全区兴办40所村医疗所,其中34所村卫生所达到甲级卫生所标准。2002年后,龙文区重点推进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工作,加大市容环境、城中村、集贸市场等的整治力度,城乡环境得到改善;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综合整治,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强化计划生育管理,落实各项措施,人口发展进入低生育水平。2004年,龙文区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核验收。

2005年,动工兴建朝阳医院,建立区疾病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进一步增强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能力。龙文区连续5年被省政府评为计划生育一类先进区,被省计生委评为优质服务先进区。至2007年,龙文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0.4万人,参合率93.4%。同时,同步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医疗救助制度,使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全区有卫生技术人员550人、病床150张;计划生育政策生育率达94.9%;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3岁。

2012年年末,龙文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66个,其中医院4个,卫生院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年末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02人,其中医生148人,注册护士165人。年末共有床位489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100%,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人。 

文化

1997年后,龙文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全区村村通有线电视联网,有线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设立区文化馆,添置设备;4个镇文化站做到健全机构和人员,有活动场所、有经费。与此同时,各村从实际出发,新建、改建一批文化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在境内的市级大型文化设施已建成投入使用的有人民广场、漳州市广播电视中心大楼、漳州青少年活动中心、漳州市博物馆、芗剧(歌仔戏)艺术中心。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有效地带动区域内文化事业的发展。期间,扶持发展一批优秀民间文化组织,实施“芳草计划”、“百花计划”,组织开展以人民广场为载体的广场文化和“文化下乡”活动,推进镇村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老人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文化网络,郭坑镇成为福建省第三批文化信息网络基层工作站示范点;蓝田镇湘桥村被评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2012年末,龙文区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馆1个。电视节目141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全区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96万户,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干线总长641.63公里。

体育

区境内农民体育历史悠久。龙文区推进全区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兴建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乒乓球室、健身房等运动场所;配备各种体育设施、器材。体育协会、区属单位和各镇、村、企业经常开展一系列群众性体育比赛活动。在加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选派运动员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类体育比赛。龙文区运动员在参加漳州市第八、九、十届运动会,共获得金牌9枚、银牌13枚、铜牌19枚。

2005年,步文镇、朝阳镇分别被评为全国、全省“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2006年,区武术协会代表福建省参加在郑州市举办的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取得4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的好成绩。2007年,全区体育场地总面积14.84万平方米,人均1.23平方米。

2012年,龙文区运动员荣获省年赛金牌3枚,荣获第九届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2金9银,荣获“万杰隆杯”厦门国际武术大赛7金9银,荣获首届中国、新加坡群英武术大赛11金9银3铜,荣获第十届国际武术节1金1银。

旅游

云洞岩

云洞岩在漳州市东20里,此山是由各种玲珑奇特、各具神态的巨石,层层叠叠垒成的。岩石间隙,有数不清的幽深洞壑石室。据《漳州府志》记载:“有石室深广丈余,天将雨则云出其中,霁则云复归焉,故曰云洞。”相传隋朝开皇年间,有潜翁者养鹤于石室中,而鹤时飞鸣于山上,乡人见之,故又名“鹤鸣山”。云洞岩被称为“闽南第一碑林”。

这里山岩突兀,名胜集中,周围仅10里见方,如缩小的山石盆景,具有千山万壑之概。明代翰林学士牛熙称:“山尽石,石尽美且巨,他山莫侪。”尚书陆定的“突兀万石攒,逶迤两溪抱。风挟云进凉,泉留月亭皓”,概括云洞岩的全貌。主要旅游点有月峡、仙人迹、瑶台、千人洞、风动石、鹤室、先天洞等30余处。

江东桥

江东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称虎渡桥,又名通济桥,是一座多孔梁式石桥,位于福建漳州龙文区与漳州台商投资区交界处,横跨于九龙江北溪下游。这里地处九龙江北溪与西溪交汇入海处,两岸峻山夹峙,江宽流急,地势险要,古称“三省通衢”。相传初建桥时,桥墩屡建不稳,偶有猛虎负子过江,遂依虎道勘得水中礁石,乃就石垒墩,桥墩遂固,故名虎渡桥。而《漳州府志》卷六则说此处“为郡之寅方,因名虎渡”。2001年06月25日,江东桥作为宋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瑞竹岩

瑞竹岩位于步文梧浦村的岐山之上。岐山一名马岐山。名山记云:“岐山与鹤鸣山联峙,二峰秀耸龙江之上,延十里余,中为万松岭”。岭上建有万松关,此岩景致之峻秀,正如明吏部尚书陆完与理学家蔡烈同游所题:“万松关外瑞竹岩,峰峰峙峙列层嵌,偶来石上凭南眺,一望江上挂远帆”。瑞竹岩为五代僧人楚熙所辟,因劈竹引泉,枯竹生笋,瑞竹岩因此得名。

特产

龙文盐鸡

始源于龙文区朝阳镇朝阳村,俗称“朝阳盐鸡”,是龙文区乃至漳州地区颇负盛名的传统风味小吃。该小吃历史悠久,以营养丰富、肉质香嫩、功效独特、风味独到而扬名。

孚美面线

孚美村生产的面线,始于20世纪60年代。有采用传统工艺的手制面线和采用先进设备加工而成的机器面线两种,品质优良,柔韧爽滑,不粘条,煮成品呈绿色半透明,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曾于1985年被福建省农牧渔业部评为“优质产品”,产品远销东欧、东南亚等十多个国家。

田墘绿豆凉粿

绿豆凉粿(俗名粉粿),是龙文区田墘村的一大特产之一。它以品质优良、风味独特声名远扬,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附近一带更为盛行,颇有一定名气。

所获荣誉

2019年11月,获得“‘七五’普法中期先进区”称号。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504150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