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汉语汉字)

被(拼音:bèi、pī),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古字形从衣、皮声,“皮”也隐含皮附在外的意思。“被”的本义是“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在现代汉语中,继续沿用了它的本义。被子是盖在人身上的,引申而有表面、覆盖、施加、遭受等义。词义虚化,“被”字还表示被动,是“叫、让”的意思,如纸被风吹走了、被捕。“被”在古代还表示“披”的意思,后写作“披”。

被(汉语汉字)

字源演变

会意字兼形声字。“被”字战国古文作图1、图7,篆文作图2,秦隶作图3,皆系从衣、皮声。从衣,表示与衣服相关,因为“被”属衣着类;皮声,表示音读。人类在早期以兽皮为衣料,不难推知最初的被子也是用兽皮做的。而且被子覆盖于人身上,如同动物的皮毛附于身上。“被”从“皮”大约透露了这样的信息。战国文字字形既有左形右声的(图1),又有内形外声的(图7)。秦代以后固定为左形右声。汉代隶变发生之后,形旁“衣”变作“衤”。

“被”本义就是被子,“被”用作被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被泛指被子。狭义的被则是与衾相对而言的,衾指大被,被指小被。“被”特指小被的意义可能跟兽皮有关。一张完整的兽皮就是一床天然的被子,这种被子跟后来布做的被子相比当然要小一些,故被引申特指小被。

被有蒙覆之义,引申而有表面、覆盖、施加、遭受等义。此外,假发蒙覆于人头,故名为被。如《诗经·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现代释义

被bèi

〈名〉

(1)(形声。从衣,皮声。本义:睡眠时用以覆体的夹被;被子)

(2)同本义[cotton-padded quilt]

被,寝衣,长一身有半。——《说文》

翡翠珠被。——《楚辞·招魂》

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记·货殖列传·序》

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3)又如:棉被;夹被;毛巾被;被窝(覆以棉被,容人安睡的地方);被卧(睡眠用的被子)

(4)表面[surface]

词性变化

被bèi

〈动〉

(1)被覆;遮盖[cover]

被袗衣。——《孟子·尽心下》

被练三千。——《左传·襄公三年》。疏:“被是被覆衣着之名。”

皋兰被径兮。——《楚辞·招魂》

乃祖吾离被苫盖。——《左传·襄公十四年》

凝霜被野草。——三国魏·阮籍《咏怀》

如被冰雪。——《聊斋志异·促织》

(2)又如:被体(涂满全体);被覆(覆盖,掩蔽;亦专指覆盖在地面的草木等自然物)

(3)蒙受,遭受[suffer from]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其被轰击者,则断壁危楼。——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寡人不详,被于宗庙之祟。——《战国策·齐策》

禹、汤被之矣。——汉·贾谊《论积贮疏》

(4)又如:被水(遭水灾);被命(奉命;受命)

(5)及;到达[arrive]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书·禹贡》

(6)又如:被及(延及,广及)

(7)加;施加[add;apply]

允恭克让,光被四表(四海之外)。——《书·尧典》

被bèi

〈介〉

(1)表示被动:叫;让[-ed+by]

妆成每被秋娘妒。——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幸借天降大雨,房屋未被火烧。——《广州军务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又如:芦花被微风吹起;歌本儿被人借走了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八】【衣部】平义切(bèi)①

寝衣,长一身有半。从衣皮声。

【注释】①“寝衣”义为平彼切(bèi);平义切(bì)为头饰,通“髲”。

说文解字注

?衣,长一身有半。《论语·乡党》篇曰:“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孔安国曰:“今被也。”郑注曰:“今小卧被是也。”引伸为横被四表之被。

从衣,皮声。皮义切,古音在十七部。

广韵

皮彼切,上纸竝‖皮声歌1部

被,寝衣也。又姓,《吕氏春秋》有大夫被瞻。皮彼切。又皮义切。二。

平义切,去寘竝‖皮声歌1部

被,被服也。覆也。《书》曰:“光被四表。”又平彼切,寝衣也。

康熙字典

【申集下】【衣部】被;康熙笔画:11;部外笔画:5

(bèi)《唐韵》皮彼切。《集韵》《韵会》部靡切。并音罢。《说文》:寝衣也。《释名》:被,被也,被覆人也。傅玄《被铭》:被虽温,无忘人之寒。无厚于己,无薄于人。

(bì)又《唐韵》皮义切。音髲。覆也。《诗·大雅》:天被尔禄。笺:天覆被女以禄位,使禄福天下。又及也。《书·尧典》:光被四表。

又表也。《仪礼·士昏礼》:笲缁被纁裹加于桥。

又具也。《战国策》:械器被具。

又带也。《前汉·韩王信传》:国被边,匈奴数入。

又加也。《前汉·高帝纪》:高祖被酒,夜径泽中。注:为酒所加也。

又把中也。《周礼·冬官·庐人》:凡为殳,五分其长。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

又负也。《后汉·贾充传》:被羽先登。

又被庐,晋地名。《晋语》:乃大蒐于被庐。

(pī)又《韵会》攀糜切。音披。《广雅》:裮被,不带也。屈原《离骚》:何桀纣之猖被兮。《前汉·扬雄传》:被夫容之朱裳。

又荷衣曰被。《左传·襄十四年》:被苫盖。

又《古今人表》:被衣,人名。《庄子·知北游》:齧缺问道乎被衣。

又姓。《前汉·王褒传》:宣帝时,徵能《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通志·氏族略》:郑有大夫被詹,《汉书》有牂牁太守被条。通作披。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510151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