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启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胡启立(1929年10月——)男,陕西榆林人,中国政治家,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4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机械系毕业,大学文化,于1987年至1989年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

胡启立(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简介

胡启立(1929年10月-),陕西榆林人,中国政治家,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于1987年至1989年出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大学学历学历,中共党员,现任职务,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席、中国福利会主席。

简历

1946-1951北京大学物理系、机械系学习

1951-1956任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团委书记

1956-1966任全国学联主席,驻捷克布拉格国际学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团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1966-1972“文革”中受迫害,下放“五七”干校劳动

1972-1977任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委副书记,固原地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主任

1977-1978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1978-1980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

1980-1982任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市长

1982-1987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其间任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1987-1989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

1989-1991任十三届中央委员

1991-1993任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1993-1997任电子工业部部长、党组书记

1997-1998任电子工业部部长

1998-2003任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2001.3-今任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2001.12-今任中国福利会主席

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五大、十六大代表;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家人

胡启立夫人为郝克明,郝克明为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郝克明是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和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的创始人,长期致力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的研究,是中国教育科学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威望的资深学者。1991年郝克明研究员被国务院授予政府专家特殊津贴。她主持编写的《中国高等教育结构研究》、《应用学科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途径多样化研究》、《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和《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等四本专著,于1991年、1999年和2006年分别获四项国家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走向21世纪的中国教育–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于1999年获国家哲学社会研究基金项目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

胡启立妹妹胡启恒,自动控制技术专家。1963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部研究生部,获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当选为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科协副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领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手写数字的识别开始,发展了识别算法和邮码识别样机。作为模式识别的应用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研究了基于模式的信息分析和决策规则的归纳推断方法,领导建成了中国在模式识别领域的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致力于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与经济的结合、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在相应领域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政经历

早年经历

胡启立于1946年至1951年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后毕业于机械专业。毕业后于1951年至1956年担任北京大学共青团委书记,1956年至1966年出任全国学生联合会主席。

文化大革命期间,于1966年至1972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至1977年任中共宁夏自治区西吉县委副书记,固原地委副书记,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主任。

于1977年至1978年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于1978年至1980年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与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胡耀邦共同工作,受胡耀邦赏识,时有“胡家店”二掌柜之称。

后兼任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

进入中央

20世纪80年代,胡启立迅速成为当时中国政坛上的一颗新星。于1980年至1982年担任天津市委书记、市长。1982年升任中央办公厅主任,开始步入中央领导层。后出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并出任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7年,胡耀邦因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不台,胡启立并没有受到影响,并在1987年11月2日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启立曾是中国改革派的“明日之星”,最有希望出任元首的。当时普遍认为,当时年富力强

的胡启立是中共的第三代接班人。而胡启立仍兼任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职务。

早在1985年胡启立陪同总书记胡耀邦访问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时就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致词,让外国友人感到惊讶,领略了中国“新生代”领导的素养与风采。

1989年,胡耀邦逝世。胡启立因同情学生运动,开放讨论,成为下台罪名之一。与赵紫阳、阎明复、芮杏文等人般被免去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但仍保留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

1991年,胡启立被安排到当时的机械电子工业部担任排名最后的副部长。

1993年至1998年任电子工业部部长。胡启立在任部长期间,初步启动了中国电信行业的改革,成立了中国联通,实行了邮电分离,可见胡启立的办事能力及资历很好。

在1998年3月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九届一次会议上,胡启立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再次成为国家领导人之一,但副主席实际上拥有的权力,远远比不上10年前担任政治局常委那么大。卸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职务后,出任慈善机构宋庆龄基金会主席。

代表作品

一、《“芯”路历程——“909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程纪实”》本书讲述为冲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改变芯片制造业的落后局面,建设“909”工程的初步过程;以及华虹NEC从孕育到诞生、成长、自立的具体经历;同时也记录了胡启立同志在建立华虹集团,从事“909”工程,直接兼任国有企业的董事长这些重要时期的一些体会、思路和心声。显然,“中国芯”需要自力更生,更需要依托于国家力量的支持。/n20年间,中国对自主芯片的研发进行了诸多战略部署,无论是龙芯、申威等CPU品牌,还是“909”工程、“星光中国芯工程”等国家级别的项目,都让中国芯快速成长。/n20年间,从引进技术,到自主研发,再到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摸索,这些项目经历起落,仍在路上。时至今日,这些“国家队”已经崭露头角,让中国的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书中体现了胡启立同志在创立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中所表现出来的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以及独特的睿智与果敢。

二、《人民日报》(19970724十一版)胡启立发表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几个问题》内容包括几个问题:

1、组织具有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信息资源上网

2、加强联合开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3、真正建立在自主产业基础之上

4、多渠道筹措和用好资金

5、在统筹规划下加强联合建设

三、《中国信息化探索与实践》本书主要收录了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同志担任电子工业部部长期间(1993年~1998年)有关国家信息化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等主题的重要文章和讲话,另外还有几篇文章是近两年写成的,这些文章大部分是曾经公开发表过的。本书紧密围绕国家“三金”工程、集成电路产业和联通通信公司成立而打破电信垄断等国家信息化工作中的重大事件,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信息化工作和信息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也反映了胡启立同志对推动中国信息化工作所作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思考与探索。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510151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