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什么时候传入中国(小麦起源地在西亚吗)

从甲骨文中来、麦、齐的字形,以及传承至今的莱州地名来看,商代山东人早已开始种植小麦,并且种植小麦成为一大显著特征。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西亚小麦率先传播到的是胶东半岛,然后再从山东传播到全国各地。

如今,全世界最重要的两种主粮,即水稻与小麦。其中,湖南发现万年之前的碳化水稻,证实水稻原产地是在中国,之后逐步传播到南亚等地;西亚发现万年之前的物证,证实小麦原产地为西亚的半月形地带,之后传播到欧亚非各地。

然而,在小麦传播过程中,却有一个让人疑惑之处:根据如今考证发现,基本可以断定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区域是胶东半岛,但小麦是从西向东传播的,理论上率先到达的是中国西部,那么为何不是中国西部率先种植,而是胶东半岛呢?

甲骨文证实山东人早已种植小麦

从甲骨文来看,中国至少在商代时期,就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小麦,来字就说明了这一点。

甲骨文中的来字(见下图),就是一株小麦的象形,本义就是小麦。卜辞中记载的“辛亥卜贞:或刈(割)来”,大概是收割小麦。

不过,商代时来字意思开始转变为“往来”,商代甲骨文常见“(往)来亡”、“来岁”,还有“隹王来正人方”等,说明当时来字意思已经发生转变。

甲骨文中的麦字,由“来”与“夂”组成,其中“来”代表小麦,“夂”代表脚,本义是到来。从麦字字形上,也可以看到小麦属于外来物种。

有意思的是,本义小麦的“来”却被用作“到来”,本义到来的“麦”却被用作“小麦”,两者到底如何转变的,现在还不明确。

从来、麦的字形与意思上可知,商代已经开始大规模种植小麦,但问题在于小麦种植于何地呢?

许慎《说文解字》记载:“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甲骨文中的齐字,就是由三颗麦穗来表达的。换言之,齐地之所以得名,原因在于小麦。

郭沫若认为,以“莱”作地名的,即为“来”,这是“莱州”得名的原因。

叶桂桐教授从《诗经》、《卜辞》、《说文》等古代文献中发现:“莱”字,原作“来”,就是“小麦”的意思,如今山东莱州以及以此为中心的胶东地区,就是中国小麦最早的种植地区。也就是说,传承数千年的莱州地名(古今地名或有不同,但地名上都有“莱”字),其实就源于小麦种植,“莱州”的含义就是“麦子之州”。

可见,从甲骨文中来、麦、齐的字形,以及传承至今的莱州地名来看,商代山东人早已开始种植小麦,并且种植小麦成为一大显著特征。

考古证实山东小麦种植有4500年

通过甲骨文,只能知道商代胶东半岛应该已经种植小麦,但具体是不是,已经到底何时开始种植等问题并未解决。本世纪初的一次考古发现,揭开这个谜团。

1989年,在福建宁德霞浦黄瓜山遗址中,考古发现一些碳化小麦,经过碳十四测定发现,该小麦距今已有4000年。难道是远古海上丝绸之路,率先将小麦传到福建,然后再传到胶东半岛?

2005年,考古专家在山东青岛胶州赵家庄遗址中,挖出了一批碳化小麦。经过碳十四测年之后发现,赵家庄遗址小麦距今4450年左右。在目前碳十四测定的中国小麦样本中,赵家庄遗址的小麦距今时间最远。

也就是说,从目前考古发现来看,西亚小麦率先传播到的是胶东半岛,然后再从山东传播到全国各地。

草原是史前东西方交流的大通道

然而,西亚向东传播小麦,最先到达的地区,按理说应该是中国西部,为何中国最早的小麦却被发现在胶东半岛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欧亚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草原地带,虽然存在一些河流,但总体来说几乎是一马平川,没有什么高山峻岭阻碍,比较利于古人通行,故而成为上古东西方经贸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如同下图所显示,西亚小麦通过欧亚草原,通过中间的诸多部落,如同接力赛一般,一路向东传播,通过东北跨过渤海湾,最终抵达了胶东半岛。

如果是其他路线,即通过中国西部传播到山东的话,那么西部地区应该有小麦种植才符合逻辑,但事实上目前还没有发现比山东更早的小麦种植痕迹。

由于存在着一条中西方交流的通道,所以很多历史谜团就能解释了,比如原产中国的粟黍出现在4500年前的西亚遗址中,30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身上的丝绸,《荷马史诗》中的希腊人穿戴丝绸等等,极有可能就是沿着草原通道传播到了西方。

于是乎可以看到,上古时期东西方交流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频繁,在传统丝绸之路前,人类还存在着一条繁忙的草原丝绸之路!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512151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