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文化(一种城市时尚文化)

街头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HIP-HOP确实也已经成为了代名词。90年代后期,街头文化随着哈韩哈日的潮流进入中国年轻人的视野,掀起嘻哈热潮。到了21世纪,街头文化深入传播到中国的各大城市,对于新世代的潮人型人来说,街头文化已经成为型酷和时尚的象征,也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街头文化(一种城市时尚文化)

四大元素

分别是街舞、DJ、唱白(MC)和涂鸦。一般人最容易想起的一定是那些尺码超大、宽松随意的嘻哈服饰,还有有型有款的街舞,因为这些比较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也比较容易接受和学习。

街头文化有很多,几乎在街头任何的艺术都可以成为街头文化。近代的街头文化在20世纪的70年代得到发展,集中在欧美地区,特别是美国的街头时尚热火时区,出现的街头音乐RABRAP(说唱音乐)、摇滚音等。还有街头舞蹈街舞、滑板族、滑旱冰。伴随出现的是街头服饰、涂鸦等。

现在的街头文化打破传统,打扮夸张。形象突出特点。这些特点使年轻人喜爱而且传播很快一下在世界各地扎根。在我们的亚洲,先在日本和韩国出现的说唱组合,然后出现跳街舞的舞团,然后在基础上出现一些说唱的组合会跳齐舞和简单的高难度动作。

突出代表

服饰

超大尺码的服饰可算是Hip-hop文化的经典风格。据说这种穿法的来源和Hip-Hop文化的发源有密切的关系。原来Hip-hop文化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由当时美国的黑人、犹太人、墨西哥人等有色人种发展而来。当时美国的有色人种经济状况不如白人来得优越,然而小孩子却生得比白人多,为了让这些小孩子不至太快淘汰衣服,所以经常购买尺码较大的T恤;再加上Hip-Hop文化运动味重,宽松的衣服方便多了。

宽大并非Hip-Hop穿着的全貌,细分还有差别:玩滑板的朋友喜欢穿滑板鞋,运动时比较得心应手而且也比较耐磨,并搭配滑板品牌的服装。

涂鸦

涂鸦(graffiti)即街头涂鸦,常见于美国一些住宅区的小巷道上或地下道及地铁站。涂鸦少年以喷漆作画于墙上,用以表达其所想宣告的意念、想法或是帮派用以划分地盘;从60年代末发源至今,渐渐成为一种街头艺术。

街舞

街舞包含了机械舞、霹雳舞等,起源于美国街头舞蹈的即兴动作。这些街头舞者以黑人或是墨西哥人为主,流行的街舞多半发源于美国纽约的布鲁克林区,一些黑人或是墨西哥人的孩子们成天在街上以跳舞为乐,形成各种派系,也很自然地在他们所跳的舞蹈上发展出不一样的特征。

rapper

(MC)指party中带动气氛的主持人(master of cerem ony)。一个好的MC要能带动众人的情绪,对着众人说话,以人声制造节奏以及模仿机器所发出声音如鼓声或scratch等,所以演变为R ap等说唱技巧。MC不只是表演者,也兼具了Hip-Hop文化的讯息传达者的功能,一个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MC,更能带动口头禅、音乐以及服装的流行,这点也可以由那么多的黑人歌手代言服饰品牌窥见一二。

Hip-HopDJ

1967年,有位牙买加移民在美国纽约最早把两个唱盘及混音器摆在一起,独创“刷唱片”(scratch)的动作,吸引了很多人在街头欣赏。DJ作为播放唱机的操作员,从此成为流行文化的代言人。当然如果只会放CD是不够的,要有相当的音准及节奏感,才能将两首不同的歌曲漂亮地混音;更高的技巧是scratch,也就是所谓的刮唱片,造出尖锐的音效。DJ在国外已经风行20余年,自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而且还举办一些大大小小的国际比赛,其中最具公信力的比赛,叫做“DMC”。

HIP-HOP起源于纽约底层的工人阶级,是一种黑人文化生活的精神体现。从风格上有纽约和洛杉矶两大流派。音乐、舞蹈、涂鸦、刺青、衣着是HIP-HOP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HIP-HOP既然出身低微,因此最初的活动场所只能是街头,比如街舞、街头篮球、滑板,作为一种纯粹自娱自乐、自我表现、自我宣泄的文化形态存在。HIP-HOP族具有强烈的可被识别性,他们扛着录音机招摇过市,放着喧闹的音乐,配合夸张、眩目的舞蹈动作和永远大一号的服饰,肆无忌惮地向人们宣称:我们就是HIP-HOP族。

特技单车

时下许多年轻人已不把自行车仅仅当作上学或上班的代步工具,对于一些人来说,B仔或BM仔这个词一点都不陌生。

B仔的正确名字是BMX,全名是BICYCLE MOTOCROSS(自行车越野)。它是在70年代中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自行车越野运动。80年代中期开始把BMX拿到平地玩,而且玩的花式比滑板更多、跳得更高、更刺激。它的动作有上百种,其中最基本的是车上静平衡,如后轮点地跳、前轮点地跳、擦轮、定车、飘、过桥等。BMX的车身一般采用合金制成,可以承受从几米高的地方摔下的冲力。设计上也有许多的特殊之处,如不受车闸线的限制,可以做360度转动的车把。BMX在电影《E·T》中的出现,使它成为一种流行文化的代表。

在香港、广州和深圳等地,特技单车分为三种竞赛项目:U型管、平地赛及公园赛。这些竞赛将特技单车带给了社会大众,而运动的核心仍然保持在街头。

滑板

20世纪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的美国,美式冲浪音乐及电影领导潮流,人们在某种类似冲浪板的设计中寻找陆地冲浪的乐趣,第一张滑板在1959年推出市场。80年代末,夹心木制障碍物以及街道式场地的出现令滑板运动以一种自助的形式再现生机,这批滑板新生代开始培育出自己的明星运动员。

滑板运动对世界潮流文化影响深远,运动员爱听的Punk音乐以及他们所穿的泥土感很重的宽衣以及怀旧式网球鞋等,都一度成为了世界潮流。

直排轮滑

轮滑这个创意延续了大约有300年之久,最初是一位17世纪的荷兰人尝试在自己鞋子下钉木制滚轴,享受溜冰的乐趣。在1979年,美国一位冰上曲棍球选手发现了一双老旧的直排滑轮鞋,于是买下这个设计。从那时开始,直排轮滑在全世界开始流行。

直排轮按玩法大致可分三类:平地花式(平花)、极限轮滑、速度轮滑。

平花起源很晚,但发展迅速。现在全国各大高校都有轮滑社社团.1984年,美国开始研发各种不同用途的轮滑鞋,ROLLERBLADE一直是国际飞轮业界领导品牌。

滑板车

滑板车(Bicman)是继滑板之后的又一运动型新产品,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20公里,这种新型产品来源于日本。

虽然我们能在深圳街头见到个别老人和妇女骑着滑板车逛街,但是那不是街头文化的代表,因为街头文化是年轻的“酷”一代的玩物。滑板车就像一辆小型单车,它的车头取单车的构造,下部取滑板的构造,不过它只有两个车轮。假如你会如下绝招,证明你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了:以两脚夹住后轮,两手抓紧车头,用力吊起车头,以后轮为重心,在半空中旋转两圈,厉害的可转到三圈;或者夹住前轮,以前轮为重心,翘起后轮旋转。

街头篮球

(street-ball)起源于美国,比赛并不需要在正规的篮球场上进行,在城市广场或街边开阔地划出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坦硬地,树立一个篮球架,即可进行比赛。近几年三人篮球传入我国,在一些大、中城市已进行了多次比赛,很受人们欢迎。

讲到街头篮球文化,不可不提的就是纽约曼哈顿区的West4th Street和哈林区的Rucker Park.在这两个地区造就了许多街头篮球的英雄与神话。山羊(Earl Manigault)便是其中一个传奇,他可以轻易地在篮板顶取下25美分的硬币,还有那快速的运球与切入,令对手防不胜防,身高只有6尺2(188)的他可以轻易地将身高有7尺2(218)的NBA巨星Kareem Abdul-Jabbar打败,从此山羊(Earl Manigault)被人们称为是“未曾打过NBA的最伟大球员”。但是由于美国街头的黑道势力和毒品的影响,许多的街头球员即使有再好的实力也不能加入NBA联盟,所以也只能在街头完成自己的篮球生涯。

由于这个缘故街头篮球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每个街球玩家都有自己独有的风格和技巧来赢得观众的赞同和尊重。Hot Sauce也许是当今21世纪最受欢迎的街头玩家,因为他创造了许多New Tricks(新花式),使街头篮球更具有观赏性与娱乐性。如果你能亲眼看他打球你就会真正明白到街头篮球不仅仅是一种运动,而是一种艺术,使你置身其中而感受到那份街球带来的震撼。

“街头篮球”是以HipHop的街头篮球为背景。扔掉各种烦琐的规则,大家来到街头。在大街小巷,跟着HIPHOP的节奏,大家一起来享受自由篮球的乐趣。

街头足球

街头足球(Street Soccer)又称为花式足球、城市足球、极限足球,是充分展现个人技巧的足球玩法。它诞生于南美洲,最初是贫民窟里穷人孩子的一种游戏,与中国古代的蹴鞠游戏很有些相似。现代足球运动发源于英格兰,但却在天性好动又极其富有灵性的南美人中得到了出人意料的普及。据说,一代球王贝利正是从街头足球开始启蒙自己最初的足球意识的。当时,贝利一家的生活极为拮据,连一个皮球也买不起。于是,贝利的父亲就用一些碎布做成了一个球状物,而小贝利就是用一个这样的“足球”为自己日后精湛的球技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同样,阿根廷的马拉多纳也是从这种街头足球中慢慢成长的。

街头足球传入欧洲后,由于它对场地和参与人数的要求较为随意,而且娱乐性强、参与面广,因此很快就受到了各国足球爱好者的青睐,特别是获得了大多数青少年的认同。特别是街头足球结合了与它有诸多共同点的嘻哈文化后,成为一种集合了众多流行元素的新型时尚运动。在欧洲每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人们都能看到踢足球的青少年。街头足球在欧洲国家不仅是一种大众体育项目,而且被视为用来制止暴力、帮助移民融入社会的好的运动形式。

街头足球分为实战(STREETMATCH)和花式表演(FREESTYLE)。

跑酷

跑酷亦称作“城市疾走”,城市疾走即Parkour,Parkour诞生于80年代的法国,“Parkour”一跑酷运动一词来自法文的“parcourir”,直译就是“到处跑”当然在其中含义就是“超越障碍训练场”的意思。Parkour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大训练场一切围墙、屋顶都成为可以攀爬、穿越的对象特别是废弃的房屋这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非常具有观赏性城市疾走这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

跑酷非常具有观赏性城市疾走这项街头疾走极限运动,有点Free-running的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Free-running更讲求表演—观赏性,而parkour是速度—实用性。配合猿猴一样的灵活攀越。有人认为是一门艺术。配合出其不意的动作绝对超出了常人的想象绝对是视听盛宴!不过这项运动的热衷者倒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青年亚文化所倡导生活方式。Parkour(跑酷)不只是对身体有利,思想也是很重要的。当在练Parkour(跑酷)的时候,你要非常的专注。学Parkour(跑酷)会让人明白,怎么克服自己的恐惧(Fear),和加强克服困难的能力。人是不断提升自己和突破障碍的。

注:跑酷本和街头文化关系不大,但由于近三十年的发展和这项运动对场地的独特要求,以及跑酷和街头文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跑酷也在逐渐加街头文化的大家庭,成为街头文化的一份子。跑酷中的绝大部分动作全部在街头完成,若不是发源于法国,也早就成为街头文化了。

Beatbox

Beatbox,全称Human Beatbox,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出现于1980年代的新兴Hip Hop元素,一种在21世纪初兴盛起来而形成的音乐文化。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节奏口技,但与中国传统口技有本质上的区别。

Beatbox,在华语圈通常被称作B-Box,起源于美国,是一种出现于1980年代的Hip-Hop元素,一种在10年前兴盛起来而形成的音乐文化。可以通俗的理解为节奏口技,但beatbox本质属于音乐,而口技是一种技巧性的艺术形式,所以beatbox不能被称之为口技,一般的beatboxer都不喜欢被别人用口技称呼,用平常的用语解释的话,就是节奏箱子。

beatbox是用手和嘴来做beat,以架子鼓也就是爵士鼓为基础,这个也是battle文化的一种。一个好的B-Boxer要做的不仅仅是鼓点,而是要做到用嘴同时打出2个、3个甚至6个以上的音!一边打B-Box一边唱RAP!一个人做两个人甚至3个4个人的事!这才是真正的B-Box的精髓!在一个4/4拍里打出4个、8个、16个、24个、32个节奏B-BOX全称:Human Beatbox用嘴模仿各种声响来做节奏音乐。在十几年前左右才兴盛起来独立形成一种文化。

bbox不仅是单纯的用架子鼓来打节奏,更重要的是,bbox已经被发明成多种音色,以机械音、怪兽音、水滴声等为特效,以bass、echo等为形式。非洲乐(雷鬼节奏等)能与舞蹈充分结合。DJ、电音等使人high翻,现在人们继续探索的bbox的表演形式和batte形式,蔓延着世界各地。

很多人一直反对模仿其他beatboxer,但是模仿对初学者来说,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工具。首先,可以为目标做准备,学习复制精确的韵律细节或beat样式。也通过模仿有了学习的标准。你是否能准确的复制beat能体现你的能力高低,因此来帮助你提高能力。但是记住,简单的复制别人的一套是不可取的。

街头极限健身

街头极限健身(Street Workout)属于极限运动的一种,也被称为“街头健身”、“街头户外健身”、“街健”等。主要以社区健身器材锻炼,追求极限身体能力。

大致分为极限单双杠和极限俯卧撑。虽称之为街头户外但运动地点并无限制,从家中、街道到随处可以找到的公园空地,利用随手可得的器械(公园健身器械或栏杆),以坚持不懈的努力来改进身体和精神力量,也被称为“游戏锻炼”。

极限,就是要参与者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身心潜能,向自身挑战。它除了追求竞技体育超越自我生理极限“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外,更强调参与和勇敢精神,追求在跨越心理障碍时所获得的成就感,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上了这种运动方式。

街头极限健身的五大神技:慢双(慢速单杠双力臂)、前/后水平(单双杠前/后水平)、顺风旗(或翻译为人体旗帜)、单臂引体(标准单手引体向上)、俄挺(俄式挺身俯卧撑)。

Pen beat

Pen Beat(简称PB,俗称“喷笔”),也叫“Pen Tap”、“Desk/Table Drum”。是一项用笔和手的不同部位敲击,来模仿架子鼓点的音乐形式,之前流行于极少数的黑人说唱者之间,后来美国白人高中生Shane Bang把Pen Beat视频发到Facebook上,使许多人知道了Pen Beat.

类似于beatbox,只是将用嘴改成了用笔。

街头魔术

街头魔术是街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它主要是以近景魔术为主,表演者会在人群嘈杂的大街上表演魔术,且你可以自由从各种角度观看。表演者会穿上嘻哈衣服表演,而且会做一些令人无法想象的神奇的魔术。

街头流浪

“我们是不是常常会在街头从艺者与破衣烂衫、肮脏、瞎眼的乞丐之间画上等号?”面对这样的诘问,你该怎样回答?我相信多数人将给出肯定的答案。原因很简单,在我们号称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中,街头艺术及其从艺者向无获得过人们由衷地赞赏——先秦的歌唱家韩娥能使“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却因沿街乞唱而不能赢得雍门百姓的尊重;宋代都城勾栏瓦舍中的卖唱艺人和路歧“打野呵”者是我国传统音乐的重要薪火传接者,也只能在野史、逸闻中方能找到些许客观描述;解放前,华彦钧的《二泉映月》《听松》等名曲已伴随他多年,直到解放后才被识乐的“伯乐”录音整理,不致绝世……凡此种种说明,我国历史上虽出现了大批的“街头艺术家”,但只有少数的幸运者得以青史留名。

西方文化史中也曾出现过大量街头音乐家性质的流浪艺人。从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流浪艺人的性质和他们的音乐活动情形就类似于我们谈论的街头音乐家的内容和形式。那些无拘无束的流浪艺人,无人知晓他们来自何方,浪迹何处,他们在法兰西、英格兰、日耳曼及意大利随处游荡,在民间和宫廷演奏着他们的音乐,为欧洲艺术音乐的发展播下了种子。然而,这些出身贫寒、没有固定住处的流浪艺人却没有被当时的“官方”——教会所认可。因此,有关他们的内容很少被载入历史。

中世纪晚期和近代以来往往把这些流浪艺人称之为游吟艺人(Minstrel)或戎格勒(Jongleur),随着他们规模的扩大和影响的加剧,更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进步和发展,流浪艺人才逐步进入文学家和史学家的笔端,使我们了解了一些关于游吟艺人和戎格勒的情况,音乐史学家保罗·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一书中有一些比较详尽的论述。他叙述到,流浪艺人的起源可追溯到古罗马时代,他们的文学知识和音乐才干让人窥视到古代的公众戏剧演出和其他节庆的残余痕迹。游吟艺人在欧洲整个中世纪里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即使在今天人们已耳熟能详的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历程中,也有许多街头音乐所寄附的影子。例如,开古典主义音乐先河的海顿的音乐就直接获益于他农夫般的经历,从乡村和民间,甚至街头上,他获得了许许多多的音乐养料,海顿常常运用通俗的民间音调作为自己创作的素材,其中包括德国的、波西米亚的、克罗地亚的、匈牙利的,还有吉普赛的曲调。这些音乐素材都是他早年的生活经历所积累下来的。当时,海顿经常独自一人在乡村、民间巡游,有时候为了获取民间音乐的素材和即兴演奏的经验,他经常参与街头、广场艺人们的演奏。这种方式不仅让海顿更加接近他的生活、他的品格,而且从中使得他获得了丰富的音乐源泉。

由此看来,街头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活动存在的方式并不是某个国家或社会独有的,也并非现代社会才出现的文化现象,它其实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文化传统的延续。

但现代人恰恰忽略了这一文化现象,以至于留美音乐学者洛秦博士从事这一领域研究时,面对的竟是一片荒芜——不但在国内找不到参考资料,在美国也是可怜得连一篇介绍性的文字都没有。

相对而言,读者是幸运的。我们今天看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成果:洛秦博士历经近八年的异域采风终结成果——他的第一本街头音乐研究专著《街头音乐:美国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缩影》(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年11月)已经出版,该书也是国内外第一本关注街头艺术的研究专著。书中精选了数十个代表性的美国街头音乐的唱奏场面,以音乐人类学的叙述笔法对当代美国文明进行了描述和透视,并配上一百二十余幅作者现场拍摄的街头音乐图片,夹叙夹议,文图互照,寓枯燥的学术语言于轻松的文图陈述之中。考虑到普通读者的音乐知识程度,在文章的叙述中凡出现专业术语和名词,作者还特意间插了许多“旁白”式的小短文,对之予以浅显的解释,以增加读者的音乐知识积累并协助理解文章原旨。为了增强读者的现场感和理解度,作者另将采集到的街头音乐家唱奏的音乐音响精选出15曲,压制成一张CD附于书后,供读者同步听赏,从而使全书达到文、图、声并茂,知识、学术、趣味并举的出版效果。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525153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