嗔(汉字)

嗔是一种汉字,意思有两种,一种是怒,生气:嗔怒。嗔喝(hèㄏㄜˋ)。嗔诟。嗔斥。嗔睨。第二种对人不满,怪罪:嗔着。嗔怪。嗔责。通俗的说是:仇恨心,和愤怒心。在佛教中有比较深的见解。

嗔(汉字)

出处

謓,恚也。――《说文》

 字亦作嗔。又如:嗔怒(生气;发怒);嗔怪(生气怪罪)

责怪;埋怨

用同“謓”。睁大眼睛

嗔怪:孩子不懂事,你就别总嗔怪他了

嗔 chēn

①发怒;生气。

②对人不满;生气;怪罪:~怪。

【嗔怪】对别人的言行表示不满。

嗔(也写作"瞋")chēn生气,对人不满,嫌:~怒。~怪。莫~着他。

基本解释

拼音:chēn

部首:口

部外笔画:10

总笔画:13

五笔86&98:KFHW

仓颉:RJBC

笔顺编号:2511225111134

四角号码:64081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5D4

基本字义

● 嗔

chēnㄔㄣˉ

◎ 怒,生气:~怒。~喝(hè ㄏㄜˋ)。~诟。~斥。~睨。

汉英互译

◎ 嗔

be angry

English

be angry at, scold, rebuke

又作嗔怒、嗔恚等,指仇视、怨恨和损害他人的心理。《大乘五蕴论》中说:“云何为嗔?谓于有情乐作损害为性。”《成唯识论》中则说:“嗔者,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稳性,恶行所依为业。”嗔是佛教所说的根本烦恼之一,与贪和痴一起被称为“三毒”。

嗔的产生与作用与贪正好相反。贪是由对事物的喜好而产生无厌足地追求、占有的心理欲望,嗔却是由对众生或事物的厌恶而产生愤恨、恼怒的心理和情绪。佛教认为对违背自己心愿的他人或他事物生起怨恨之情,会使众生身心产生热恼、不安等精神作用,对佛道之修行是十分有害的。因而佛教把嗔看作是修行的大敌。对佛教修行所言是这样,如果是对他人或社会而言,则嗔的危害更大。因嗔怒他人而起仇恨之心,便会发生争斗,或导致互相残杀,轻者危害一家一村,重则使整个社会,乃致使整个国家陷入灾难,因而《大智度论》卷十四中说,嗔恚是三毒中最重的、其咎最深,也是各种心病中最难治的。

康熙字典

 【廣韻】徒年切【集韻】【韻會】【正韻】亭年切,音田。【說文】盛氣也。【玉篇】聲也。引《詩》振旅嗔嗔。○按今《詩·小雅》本作闐闐。/n又【廣韻】昌眞切【集韻】【韻會】【正韻】稱人切,音䐜。【廣韻】本作瞋,怒也。【集韻】本作謓,亦作㥲。【韻會】嗔本音田,至唐聲尚如此,今俗則以爲瞋嫌字。

《采芑》曰: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车三千。师干之试,方叔率止。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52615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