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扫墓时间有哪些讲究? 清明节扫墓时间几点最好?

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的传统习俗有扫墓、踏青等活动,那你们知道清明节扫墓时间有什么讲究吗?不知道你们是否有听说过清明节“前三后四,左五右六”?其中清明节扫墓前三后四是什么意思?想知道的话,来和小编一起看看下面的内容吧!

a31aaf56gy1gh5ywrxe0fj20rs0jvaei.jpg

【清明节扫墓时间有什么讲究】

清明节扫墓可以提前一周左右。过去有民谚“早清明,晚十一”,清明祭奠先人越早越好,可以在清明前一周、甚至两周都可以进行,不要全赶到清明节这一天。浙江丽水一带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还有的地方放得更宽,称“前七后八”。也就是说,在清明节的前七天到后八天上坟都是可以的。

新旧坟扫墓时间不同:

新坟:指埋葬未超过3年的;笫一次扫墓的时间,选择在清明节前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笫二次扫墓的时间,选择在清明节前当天;笫三次扫墓的时间,选择在清明节后的10天的某一天吉日。

旧坟:指埋葬超过3年的,旧坟扫墓的时间,选择在清明节前后10天的任意一天,不必选吉日;当扫墓的日期选定后,具体扫墓时辰应选在当天的五更时分,即太阳未出来之前。这是由于传统习俗认为,鬼神天未亮,才敢出来吃供品的缘故。

清明节扫墓时间几点最好?

一般来说,最佳的拜山时间为寅时,5-7点。不过由于墓地大多离居住地较远,甚至不在日常生活工作的城市,通常都不会这么早,不过最好是在下午三点前完成扫墓祭拜。

清明节扫墓相关忌宜:

1、清明扫墓怎么净身、防身

取红包袋一个,内中放七片榕树叶与盐米少许。若无榕树叶,可以用艾草、芙蓉叶替代。在出发去扫墓前,把红包放在上衣口袋,扫墓完成后,记得将红包丢掉,不可带回家,这样做有助于避开不好的气场。

而为了保险起见,在扫墓结束后,建议大家到外面的餐厅吃饭,或是去商场买东西,亦或是外面公厕方便都好,然后再回家,这样来避免不干净的东西跟你回家。

2、扫墓忌讳嘻笑打闹,也不能胡乱拍照

墓地是先人的安居之所,所以扫墓时,记住不能做出对祖先不敬之事,诸如跨过坟墓供品,喧哗笑闹、随处小便等都万万不可。另外,清明扫墓是为了纪念祖先,这是后人带着追思之意向亡灵敬拜的时候,因此自拍或合影的举动都不合宜,更忌讳将坟墓拍入镜头。

3、清明节扫墓用什么花,穿什么衣服合适

清明节扫墓通常使用有思念和怀念含义的菊花,但花色不宜太艳,一般以白色、黄色最为适合,也可以搭配一些绿叶较大的鲜花,如百合、康乃馨等,更能表现对先人的追思敬意。

清明节扫墓为尊重逝者,衣着装扮应该以自然、素雅端庄为主,一般是穿深色衣服而忌讳大红大紫、过于暴露的衣着。另外需要注意,除了扫墓时带去的供品,祭祀的花束和墓地的花草、昆虫、野果,一定不要带回家中。

4、清明时节忌讳探视亲朋好友

清明节是祭奠祖先的特殊时候,一般不应安排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这是为了避免不吉利。若是清明节之前已经提前扫墓了,那么清明节当天可以到附近人多的地方走走,如人多的商场、市集等,到了晚上应该早点回家。

5、扫墓当日一早,察看自己的额头

扫墓当日早上洗脸之前,先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额头,若呈现有乌黑气色,则表示时运较低,在参加扫墓时,除了按照上文所述做好净身、防身准备,也可在右手佩戴黑色系的水晶,或翡翠观音、佛公、开运红绳等,以此来帮助化解。

【清明节扫墓前三后四是什么意思】

所谓前三后四,就是说清明的前三天,后四天,一共七天内,都可以去上坟祭祀祖宗、先人。

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其实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存在的。

在西汉的时候,最初清明是以节气的形式出现的,当时清明只是一个节气,并没有祭祀祖宗先人的习俗。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开始盛行,而我们现在的清明节和寒食节的习俗是分不开的。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设立的,介子推因不愿接受晋文公的封赏而隐居绵山,晋文公寻而不得,便放火烧山,介子推因此而死,所以晋文公便在这天设立寒食节,让百姓禁止用火,而用冷食。

在唐代之前,寒食节的影响,远大于清明。到了唐玄宗时期,寒食节被定在了清明的前两天,并且放假三天。清朝时期由于更改了历法,所以寒食节被定在了清明前一天。《开元礼》中记载“寒食通清明,每逢寒食,放假三日。”唐德宗的时候,下令将假期延长到了七天。

到了宋代的时候,朝廷明文规定了,为了追悼亡亲,表示孝道,上至皇亲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要在寒食节到清明的这三天扫墓祭祖。据说,由于元代取消了火禁,于是寒食节便开始淡化,清明节便开始逐渐成为主流。

而所谓的前三后四,其实就是来源于古代清明有七天假期的缘故。有些人离家太远,所以便规定了“前三后四”都可以为亲人祭祀。

也有人说,清明那天祭祖的人多,害怕黄泉路上拥挤,送去的祭品先人们收不到,所以错开时间再去。

其实关于清明“前三后四”的解释很多,有说因为清明寒食是一起的,所以清明不能够祭祖,所以就在清明的前三天,后四天这几天去祭祖。这种说法,以小年看来,是不对的。因为寒食节是在清明之前,和清明并不是在同一天,也就不存在清明不能用火的说法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前三”指新坟要在前三天祭拜,老坟则是在后四天祭拜。所谓新老坟,就是以三年为期限,前三年为新坟,三年后为老坟。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前三后四”说法不一的原因就在于此。

清明节还有那些习俗?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踏青习俗由来已久。清明期间正是春风得意、春意盎然的时节,万物萌动之时,迎春郊游于野外早就已成为风俗。据《晋书》记载:每年春天,人们都要结伴到郊外游春赏景。踏青风俗至唐宋尤盛。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1228164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