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统故事

很多时候因为地方以及由来的不同,一个事物可能会有多个名字,节日也是一样,地方的差异也会导致习俗的不同,那你们知道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吗?元宵节吃元宵是全国共同的风俗,在这个时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吃上元宵,那么你们有去了解过元宵节的来历和传统故事吗?没有的话来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的别称有元夕、上元节、灯夕、灯节以及小正月。

元宵节是在农历正月十五日,古代把这一天叫“上元节”,“宵”是夜晚的意思,于是就有了“元宵节”。元宵节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惯。民间俗语说:“三十儿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闹元宵”因此,元宵节又叫“灯节”。

元宵节又称为什么节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统故事

自古至今,每到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就纷纷走上街头赏灯、猜灯谜、放焰火、放鞭炮,尽情欢乐。街上的彩灯多极了,有宫灯、走马灯、花卉灯、飞禽走兽灯、历史人物灯、神话故事灯……彩灯群集,争奇斗艳,非常好看,近年来东北等寒冷地区出现了一种冰灯,每逢元宵节都要举行冰制作比赛。

元宵节,中国很多地方有耍龙灯的习俗。龙灯又叫龙舞,是中辚传统的民间舞蹈。玩耍时,许多人手举一条纸龙或布龙,在锣鼓乐曲中集体起舞。在这欢乐的夜晚,民间还常常有耍狮子、踩高跷、跑早船、扭秧歌等娱乐活动。

元宵节,家家户户要吃“元宵”。元宵是一种外面是米粉,里面夹有糖馅儿或肉馅儿的圆形食物,可以用水煮,也可以用油炸。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台湾民歌《卖汤圆》唱道:“一碗汤圆满又满,吃了汤圆好团圆。”汤圆是在元宵吃,所以以后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了。现在,“元宵”这个词有两个意思,它既是一个节目名称,又是一种食物的名称。

元宵节的习俗有哪些?

踩高跷

踩高跷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技艺性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到了元宵节,很多地方更是盛行这种踩高跷的民间活动。高跷一般都是木质的,在刨好的木棒中做一个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用绳索绑在腿上。表演者踩着高跷,不但可以行走自如,还能做劈叉、跳凳、扭秧歌、舞刀弄枪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

赏花灯

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源于汉明帝时期。永平年间,汉明帝大力提倡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中“燃灯供佛”。后来元宵放灯的习俗就又宫廷中流传到民间,每逢元宵节,无论士族还是平民,家家户户都会挂起彩灯,大街小巷都会灯火辉煌。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来增加的一项活动。元宵节里张灯结彩,猜灯谜给喜庆的日子增添了不少雅趣。有人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以灯悬谜,所以叫“灯谜”。

【元宵节的来历和传统故事】

元宵节由来已久,现在一般认为是起源于汉朝。汉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点灯观舍利子祈福的习惯,换地推崇佛教,就命令从宫廷到民间在这一日都点灯。这就逐渐形成了元宵节的雏形。后来汉武帝将祭祀“太一”的活动也定在了这一天,有了祭祀神灵的活动加持,元宵节开始被人们重视。

元宵节作为一个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成长扩展。形成于汉代,在唐代时因为国力强盛,不论京城还是城镇都流行挂灯,满城火树银花是唐朝人最喜欢的繁花盛景。元宵节作为灯节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宋朝的元宵节已经发展成最热闹的狂欢节,彩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元宵节作为新年的延续,是过年庆祝活动的最后一个高潮,观灯、吃元宵、放烟花、舞狮子等,大家庆祝大地回春,也是预先庆祝一年风调雨顺。

元宵节的传统故事

相传汉武帝时期有个名叫东方朔的人,他心地善良,为人聪明,常常为百姓解危救难,很受百姓的爱戴。

一年的腊月,御花园里的梅花正怒放,清香四溢,东方朔来了闲情雅致,到御花园赏梅。他刚踏进御花园,便见东南角有一宫女要投井自尽,他慌忙上前劝阻询问到:“姑娘,你何故要来此寻短见啊?”

宫女回头见是东方朔,就跪下哭诉道:“东方大人,奴婢名叫元宵,是后宫的宫女,进宫多年,但从未与亲人团聚过。眼看着新年又要过完了,还是见不到亲人,想着以后也是不能见到了,还不如了此残生。”

东方朔听后,心中不免生出怜悯之情,后宫之宫女有成百上千,都常年不能与家人团聚,谁无父母之情?于是他安慰了元宵一番,打消了她自尽之意,并答应会想办法帮助他同家人团聚。

东方朔回了自己的住处,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连日启程赶往宫女元宵的家中,对着他的父母仔细安排了一番。

东方朔回到京城,就在长安街摆摊卖卦,人们都知道东方朔学问很大,纷纷前来问卜求签。但是每个人拿的挂签上都写着同样的7个字–“正月十五火焚身”。大家看后面面相觑,也都有点害怕,便忙问东方朔是怎么回事?有没有破解的办法?东方说沉思了一会儿,对大家说:“正月十三傍晚时分,火神将派一名红衣仙姑下凡探访,城中父老若能一起去跪求,也许正月十五的灾祸能够避开。”

人们赶紧回去准备,到了正月十三傍晚时分,果然来了一个骑驴的“红衣仙姑”,说是玉皇大帝要在天上观火,她是被派来放火的。长安城中的父老听了,都一起跪下向“红衣仙姑”哀求,仙姑见大家态度虔诚,就扔下了一张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六灭火,焰红宵夜”的纸条走了。

消息传到了汉武帝这里,汉武帝大惊失色,赶忙请东方朔前来商议。东方朔说:“火神爱吃汤圆,可命人做些上等汤圆,正月十五供奉火神,以求宽恕。再命长安城内各家客户在正月十五的晚上挂上灯笼,燃放烟花,以骗过玉皇大帝的眼目。”

汉武帝听罢,急命宫中做汤圆的能手元宵,赶快做些汤圆。又传谕京城官宦百姓扎制彩灯。

正月十五晚上,城中一切准备就绪。汉武帝命宫女元宵提灯开道、东方朔手捧汤圆敬奉火神。元宵的父母在东方朔之前的安排下,已经来到长安城,急忙跑上前去叫“元宵”,元宵一家人终于在东方朔的妙计下团聚了。

后来,汉武帝自以为是元宵巧手做的汤圆及挂灯、焰火消除了灾难,为表彰元宵,就下旨将汤圆改名叫“元宵”,此后年年正月十五张灯结彩吃元宵放烟火。

元宵节来历传说

纪念平吕

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火把节

元宵赏灯始于上古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三元说”

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4030516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