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气的特点和吃食 清明节气的故事

清明节是祭祀故人缅怀祖先的节日,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与它相关的传说很多,来看看有哪些清明节气的故事吧,在许多故事中最出名的要数春秋时期晋文公的故事,据说踏青时节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谣说就是来源于此,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明节气的特点和吃食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

【清明节气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宠妾骊姬心怀歹意,企图谋害太子申生、公子重耳,扶持小公子莫齐继位。

介子推等忠臣知道后,便保护着重耳离开晋国避难。有一天,他们到了卫国的深山老林里迷了路,又累又饿实在走不动了,就在重耳断粮待毙之时,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清明节气的特点和吃食   清明节气的故事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非常感动,流着泪说:永远忘不了‘割股奉君’的大恩,并许诺将来继位之后,定不忘情。介子推回答说:我不求你日后报答,只求你关心百姓,做个清明的国君。

介子推与众大臣忠心耿耿随重耳流亡十九年后,在国人内应和秦国帮助下,重耳回国即位。当车子快进国都时,重耳把陪伴自己流亡用过的破席子扔了。介子推拾起破席,悄悄回了夏县裴介村老家孝敬老母。

终当国君

重耳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当了国君,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在封赏大臣时,跟随他的有功之臣均得到高官厚禄,却忘了介子推。

经有的大臣提醒,晋文公省悟过来,十分悔恨,觉得对不起子推大臣,他命令全国上下都寻找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再当官,便携母一起到风景秀丽的绵山岩洞中隐居,草衣寒食。此事不久便被晋文公知道,立即亲自率众大臣到绵山访求。

晋文公一行到了绵山下,派人上山百般呼唤,只有山谷回声,不见介子推出林相见。这时,晋文公要急于见到介子推,想到他是孝子,如果火焚绵山,介子推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会背母出山。

结果大火烧了多日,还不见介子推的踪迹。晋文公又率人进山寻找,未能找到介子推母子遗骸及物品,后有人从半山岩的岩洞中找到了半张破席子。晋文公接过席子细看,只见上面写到:割肉奉君尽忠心,但愿主公赏清明;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照复清明。

看后,晋文公感到很内疚,悲痛万分,追悔莫及。下今改绵山为介山,将一山岗定为他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他还下令让随从人员把焚烧林的残木拾上几块,给自己做了一双木鞋。

后来影响

他每天上朝时都要穿上木鞋在宫厅行走,呱嗒呱嗒地声音提醒自己看着足下,就好像看到了介子推,后来人们将最忠诚的最尊敬的朋友称作足下。

晋文公焚绵山之日,正值清明节。晋文公十分感伤,令全国上下不得举火炊烟,并把清明节这天也称为寒食节。后人为怀念敬仰介子推,每逢清明都不举火,冷食一月,以后逐渐减至三日。寒食节从此便流传下来。

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清明节气的特点和吃食】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4月5日迎来“清明”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五个节气,清明时节气温转暖,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色。

暖空气活动逐渐频繁

清明时节,暖空气活动逐渐频繁,除了东北和西北以外,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高于12摄氏度,人们会明显感到气温上升。而此时仍常有冷空气南下,冷暖气团多在江南地区相遇,使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华南沿海地区则多发强降雨等天气,开始进入前汛期。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

清明时节,麦长三节

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已经盛花,东北和西北地区小麦也进入拔节期,应抓紧搞好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工作。北方旱作、江南早、中稻进入大批播种的适宜季节,要抓紧时机抢晴早播。

“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要注意搞好人工辅助授粉,提高座果率。华南早稻栽插扫尾,耘田施肥应及时进行。各地的玉米、高梁、棉花也将要播种。

“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要注意防治病虫;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应严格科学采制,确保产量和品质。这时北方冷空气仍有一定势力,天气冷暖多变,应注意防御低温和晚霜冻天气对小麦、水稻秧苗和开花果树以及其他春播作物造成危害。

江南雨纷纷

“清明时节雨纷纷”指的是江南的气候特色,这时常常时阴时晴,充沛的水分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令人烦恼和不能忽视的倒是雨水过多导致的湿渍和寡照的危害。

而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旺盛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此时的雨水显得十分宝贵,这些地区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时,适时搞好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胁。

我国北方,气温回升很快,降水稀少,干燥多风,是一年中沙尘天气多的时段。

华南因地理位置偏南,临近海洋,当受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的锋面影响时,开始出现较大的降水,称为华南前汛期。

清明节气饮食习惯

1、青团

清明时节是有吃青团子的习俗,其实所谓的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这种吃食在江南一带可能会比较流行,是属于他们的民间食俗。

清明还会吃青团子,为了纪念先人,团圆的意思,青团是用艾草捣碎了后挤压出绿色的汁液,跟糯米粉混合后揉面,再包上各种馅料,做成青团。

2、艾粄

有一句俗语叫做“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是客家人在清明节必备的传统食物。

3、馓子

在清明节的时候,南方和北方都有吃馓子的习俗,馓子是一种油炸食品,虽然南方和北方都会吃馓子,但是南方和北方的做法却有所不同。

4、暖菇包

泰宁一带的人在清明节的时候有食用暖菇包的饮食习俗。

5、子推馍

在清明节的时候有吃子推馍的饮食习俗,是用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品质。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40315166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