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传播方式)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

简介

广播(Broadcasting)是多点投递的最普遍的形式,它向每一个目的站投递一个分组的拷贝。它可以通过多个单次分组的投递完成,也可以通过单独的连接传递分组的拷贝,直到每个接收方均收到一个拷贝为止。

历史

1895年,意大利马可尼和俄国波波夫同时发明无线电波。

1899年3月28日,马可尼成功地发了第一封电报(英国至法国)。

1906年12月25日,范斯顿的马萨诸塞实验电台首次广播,从广播工程技术标准上看,广播从此诞生,它最早是娱乐工具。

1920年8月31日,美国底特律8M实验台广播了密执安州长初步获胜的新闻,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广播新闻。

1920年10月27日,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正式成立,具有合法经营权的第一家电台。它的播音标志着广播事业的正式诞生。

1922年11月14日,伦敦ZLO广播站正式开始在英国广播每日节目,该站在1927年改为英国广播有限公司,即BBC。

1923年1月24日,美在华第一个电台正式开播,呼号为ECO,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呼号XNCR,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广播电台。1949年3月25日,新华广播电台迁到北平,同年12月5日,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收听方式

终端接收

通过收音机等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来收听广播,不过只能收听到有限的几个频道。

在线收听

目前很多电台都提供了互联网收听服务,很多网站都收集了这些电台的收听地址,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来在线收听广播节目。

原理

广播(broadcasting)是多点投递的最普遍的形式,它向每一个目的站投递一个分组的拷贝。它可以通过多个单次分组的投递完成,也可以通过单独的连接传递分组的拷贝,直到每个接收方均收到一个拷贝为止。 

人耳可听见的声音叫声波,声波的频率范围在 20HZ — 20000HZ 。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衰减很大,传输的距离很近。无线电波的频率远远高于人耳可听见的频率范围,传播的介质是电磁场。

人们为了使声音传的更远,就让声波信号借助无线电波信号的搭载。在专业术语中把搭载声波的叫载波。

广播节目的发送是在广播电台进行。广播节目的声波,经过电声器件转换成声频电信号,并由声频放大器放大,振荡器产生高频等幅振荡信号;调制器使高频等幅振荡信号被声频信号所调制;已调制的高频振荡信号经放大后送入发射天线,转换成无线电波辐射出去。 

无线电广播的接收是由收音机实现的。收音机的接收天线收到空中的电波;调谐电路选中所需频率的信号;检波器将高频信号还原成声频信号( 即解调) ;解调后得到的声频信号再经过放大获得足够的推动功率;最后经过电声转换还原出广播内容。 

综上所述,可以把无线电通信( 广播也属于无线电通信范畴)的发送和接收概括为互为相反的三个方面的转换过程,即:传送信息一低频信号、低频信号一高频信号、高频信号一电磁波。

分类

根据传播手段分

无线广播

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

有线广播

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

根据传播媒介分

声音广播

传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简称广播;

电视广播

传送声音、图像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

网络广播

是一种网络流媒体,它通过在Internet站点上建立广播服务器,运行特定软件再把节目传播出去,人们通过在自己的计算机上安装和运行广播接收软件连接这些站点,然后就可方便地收听广播节目,还可阅读广播信息。 

特点

广播是唯一仅靠听觉就能获得新闻信息的媒体;

广播是各种费用最经济的媒体;

广播的传播速度快捷而有效; 

现代信息技术给广播提供了全新的发展视野。

信息时代三大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在传媒的运用,使广播媒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也使广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

针对当前广播流媒体直播的时效性问题和多目标优化问题,结合多区域多目标优化算法和顺序分发算法,分析了不同算法对于直播的效果。结果表明两种不同的算法在同一时间段内随着直播任务的个数增加,基于多区域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下降幅度较小;在同一时间段内,随着直播任务的增加,两种不同算法的等待时间都有所增加。基于多区域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增长幅度较小,能够针对紧急任务进行优先处理,在性能上能够保持一定的优势。

广播劣势

选择性和保留性差。传播效果稍纵即逝,耳过不留,信息的储存性差,难以查询和记录。

线性的传播方式,即广播内容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听众受节目顺序限制,只能被动接受既定的内容,选择性差。

广播只有声音,没在文字和图像,听众对广播信息的注意力容易分散。

播控技术

调制方式

1、调幅广播

调制方式为调幅的广播。习惯上指长、中、短波的声音广播。

(1)短波广播

主要利用天波电离层反射,传播距离远,且因天波不受地形影响,可以越过高山等障碍,可以对边远地区或山区广播。其缺点是受电离层活动的影响较大,收听稳定性差。

(2)中波广播

同时利用地波和天波传送,在地面接收范围内收听稳定性能好。其缺点是发射机和发射天线的体积较大。

2、调频广播

调制方式为调频的广播。目前都使用超短波波段。调频广播的优点是音质好,抗干扰能力强,因此立体声广播、电视伴音和节目传送通常采用调频制。

 3、立体声广播

采用立体声技术进行的广播。双声道立体声广播是通过一个或两个不同频率的广播频道播送对应于听众使用具有双声道重放系统的立体声收音机接收,以辨别出声源的相对位置而产生立体声感。用普通收音机也可以接收到同一节目的内容,但没有立体声感。为了满足与单声道兼容的需要,大多采用了导频制的调频立体声广播。它只使用一个调频广播频道,用调制的基本声音频带送“左加右”信号,副载波调幅频带和导频送“左减右”信号。目前已出现了四声道立体声广播。

广播波段

为了避免各种业务电台频率之间的相互干扰,中国和世界各国都将无线电频谱划分为若干频段,其中可用于广播业务的频段统称为广播波段。在广播波段中,有一部分供广播业务专用,有一部分则供广播与其他业务共用。

按中国现行规定,广播波段可分为长波(150~285千赫)、中波(525~1605千赫)、短波(2.3~26.1兆赫)、米波(48.5~223兆赫)、分米波(470~796兆赫)等。

音响

1、噪声

无规则噪声。由于元器件中载流子骚动而产生的连续频谱的波动噪声。在播控系统中,无规则噪声基本取决于前置放大器中第一级半导体管或电子管及其线路。微音噪声。播控设备中电子管或其他元器件受到机械振动而引起的噪声。亦称颤动噪声。半导体管的播控设备出现微音噪音的可能性比电子管要小得多。 

2、频率响应

亦称频率特性,是播控系统和播控设备的重要指标。在上述系统和设备中,当各频率的输入电压或声压保持不变时,其输出端电压或声压与频率的关系称为频率响应。播控设备的频率响应以1千赫电平为参考点,在给定上、下限频率范围内以电平正、负偏离量来表示(单位分贝)。 

3、交流哼声

在电子设备的输出中出现电源频率(50赫)或其整数倍频率的噪声称为交流哼声。在电子管的播控设备噪声中,交流哼声占相当大的比例。而半导体管播控设备的交流哼声则较小。

4、串音

由于电磁感应、静电耦合或漏电等原因,使一个音频电路的信息串扰到另一个音频电路中去,这种现象叫串音。串音也是音频信号传递中较为严重的干扰,因此对多声道录音来说,应规定各声道间的串音衰减指标。 

射频干扰

如果播控中心与广播发射台或电视发射台的距离较近,而播控系统的屏蔽性能又不太好,则高频与超高频信号便可能串入音频系统。串入后的射频信号,在某个非线性环节得到解调,形成各种不规则的噪声干扰。为了克服射频干扰,应在播控设备中的适当部位安装滤除射频的装置、加强弱电平环节的屏蔽以及采用对比平衡电路等。  

节目录制

播音室

在声学上经过处理的、供播出和录制广播节目用的专用房间。播音室要求有较好的隔音条件,要有必要的防振设施,以防止固体传声。室内的天花板及墙壁应按照要求的混响时间及扩散声场的指标设置多种不同的吸音材料和扩散体。

根据不同的用途,播音室的面积可分为15~80平方米不等。语言播音室的面积一般在30平方米以下,混响时间为0.4~0.5秒。文艺播音室面积较大,按演员的人数和节目的性质设计不同的面积和不同的混响时间。在利用多声道录音后期加工工艺的演播室中,为了增加每个声道间的分隔能力和保留后期加工的余地,则要求设置强吸声、强扩散的设施。其混响时间均控制在0.5~1秒,与演员人数和节目性质等无关。

混响室

具有较长混响时间和扩散声场的录音专用房间。在录音或录音复制过程中,为了改善音响效果,需要利用混响室在声音中人为地增加混响或制造回声。混响时间要求为3~5秒或者更长。混响室声扩散性要好,并做适当隔声、隔振处理。室内可设活动吸声结构,以改变混响时间。

播出形式

传统广播

1、直播

用于重大活动的即时报道、需要及时传播的新闻报道或者便于边播出边与受众沟通;

2、录播

先将节目录制,然后播出,这种形式较多。

3、转播

将异地的广播信号通过卫星或者其他传输设备进行转接然后播出。

网络广播

1、直播(Live)

主要应用于重大活动的即时报道。它就是电台或电视台实际播出节目的网上传输形式,其优点是时效性强,生动实际,而且用户可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

2、点播(On-demand Audio/Video)

点播是将节目根据内容做成一个个片段,你可根据标题或分类选择所喜爱的片段来收听收看。这种播放形式具有节约资源的优点,而且选择性和针对性也更强。 

发展趋势

21世纪是网络的世纪。在20世纪的最后几年,互联网一经登陆中国,便以强势媒体的姿态出现,发展势头迅猛,社会影响广泛。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提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互联网成为第四媒体,从此,互联网有了与广播、电视和报纸三大传统媒体相平等的大众传媒地位。到2000年,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媒体纷纷“触网”,以至于这一年被人们称为新闻媒体的“上网年”。   

信息时代三大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在传媒的运用,使广播媒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也使广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广为传播”。   

广播要想摆脱目前弱势媒体的不利处境,求得大的发展,小打小闹、局部调整、就节目谈节目、就广播说广播显然是不行的;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卫星技术为广播进行脱胎换骨般的变革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如今,广播在采访、编辑、传输、制作、播出、收听、贮存等方面进行全面革新,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已经具备,而且,一些走在广播改革前沿的电台,已经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数字音频广播音质纯净如同激光唱盘,使广播的娱乐功能更加完美;而且数字音频广播抗干扰性很强,在移动中收听也没有杂音,符合人们在移动中收听的新需求。在广播的采访、编辑、制作和播出等方面,数字化的工具和设备不断出现。2000年3月世广卫星“亚洲之星”发射成功,亚洲之星一个波束的覆盖面积是14000万公里,可以覆盖中国全部的国土。在世广卫星服务范围内的人,只用一个小小的接收器,就能够从卫星上直接收听广播。广播的“广为传播”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网络技术为广播开创新的传输方式——网络广播,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走上互联网的广播扩大了传播范围,还弥补了广播与生俱来的缺陷:线性传播、稍纵即逝、无法保存、不能检索、看不到文字。网络广播融会了互联网与音频广播的优点,使广播节目能保存、有文字、可点播,随意检索与下载,并大大增加了信息量。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网络广播将真正突出个性化服务的特色,为特定受众提供特定服务,实现和听众的交互性、互动性播出。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2120111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