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裹体(矿物学中使用的术语)

包裹体(inclusion),原是矿物学中使用的一个术语,指矿物中由一相或多相物质组成的并与宿主矿物具有相的界限的封闭系统。包裹体的物质来源可以是与宿主矿物无关的外来物质或是相同于宿主矿物的成岩、成矿介质。包裹体的成分多样,形状和大小各异,既有固相,也有液相和气相的,还有这三种相态的不同组合。包裹体的成分多样、形状各异,含有成岩成矿的“母液”,能较客观地反映地质历史的原貌,是研究地质作用的珍贵样品,因此进行包裹体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类

按它与主矿物形成的时间关系,可分为原生、假次生和次生包裹体;按其含有物的物理状态,可分为岩浆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后者又可按气液比分为气相包裹体(气液比>50%)和液相包裹体(气液比<50%);按相态数分为单相、两相和多相包裹体;按成分分为高盐度、低盐度、含二氧化碳、硫化氢以及含有机质包裹体等。

研究意义

通过矿物中的包裹体,除研究成岩成矿物质的相态和相变外,还可提供下列参数:温度,压力,成分,同位素(氢、氧、碳、硫、氩和锶),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气体分压(或逸度),盐度,密度、黏度以及火山岩形成的年龄。在上述参数中,只有温度(需经压力和成分校正)、成分、同位素和年龄是直接测定的,而其他则用包裹体测定的某些数据,按有关体系的相图或热力学公式进行估计或计算。

应用方向

包裹体研究主要应用于成岩成矿理论研究、找矿勘探、古气候研究、宝石鉴定和核废物处置库场地的安全评价等方面。在成岩成矿理论研究方面主要着重于:划分矿床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再造成矿过程的演化历史;查明热液来源、热液上升原因、运移方向、成矿物质的搬运形式和沉淀富集机理;判断溶液的物理状态,是冷液还是热液成矿,是气相还是液相,是否存在临界状态、溶液的不混溶性和沸腾现象;确定成矿溶液的温度、压力、成分、同位素、盐度、气体分压、pH、Eh和密度等。

此外,包裹体研究还有利于解决下列问题:在火成岩和变质岩地区,有时可了解上升剥蚀区的温压变化,辨认侵入岩、次火山岩和火山岩以及隐爆和爆发火山岩;在沉积岩中起指纹印作用,有助于鉴别岩屑颗粒的来源。在找矿勘探方面主要应用于热液矿床和油气矿床的寻找。利用包裹体分散流、次生分散晕和原生分散晕,按不同比例尺可寻找热液矿化的远景区、远景地段和盲矿体。目前所用的方法有气晕、蒸发晕和热晕。

包裹体研究有助于查明油气生成条件、油气层类型、演化程度、迁移时代以及提供油气区域评价和勘探等方面有关资料。洞穴中的包裹体可提供古气候和古温度资料。在宝石矿的勘探、宝石鉴定、确定宝石来源以及鉴别天然宝石与人工合成宝石方面包裹体均有重要意义。包裹体研究还能为确定核废物处置库场地岩盐中的流体成分、流体运移规律以及材料抗腐蚀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

包裹体研究的基本方法,除光学显微镜观察外,温度的测定用均一法、爆裂法和淬火法;盐度的测定用冷冻法;气相成分的测定主要用激光拉曼探针、气相色谱和质谱;液相成分的测定主要用离子色谱、原子吸收光谱和激光拉曼探针;固相成分的测定主要用电子探针和扫描电镜;同位素组成的测定用质谱计和离子探针。

捕虏体:在岩浆侵入作用过程中,由于侵入作用的强大力量,经常使围岩碎块落入岩浆中,称为捕虏体。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21209120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