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社会学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社会学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该专业研究对象范围广泛,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经验研究、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社会活动的知识体系,寻求或改善人类幸福与社会福利为目标。

发展历程

引进

中国社会学最早由严复和章太炎分别从英国和日本引进。孔德一系的社会学是经严复从英国引进的。章太炎将日本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翻译成汉语,1902年由上海广智书局出版。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也为社会学的传入中国做出贡献。

1927—1937年间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掀起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论战、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在学院系统中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学者如李达、瞿秋白、许德珩等人的研究活动,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及对中国社会状况的分析为中国社会学重建指明了方向。李维汉、陈翰生等人的调研分析也有突出的贡献。

1922年,瞿秋白到上海大学创办社会学系,陶孟和在北京大学,许德珩在广州、上海,李达在暨南大学办系或开设课程。

1949年解放前已有22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学系,许多高校已开设社会学课程,担任社会学任务的讲师以上140人,学制、课程设置已逐步定型化,学会、杂志、教材已达一定水平。

取消

1952年,中国开展高等学校院系和专业调整,社会学专业被取消。

重建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学学科开始了恢复、重建的历程,社会学专业逐步发展。

1980年,上海大学成立了重建后的第一个社会学系。

1980年秋,南开大学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同意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支持下,举办了为期一年的社会学专修班,1982年成立社会学系,并招收研究生。之后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相继成立社会学系,华南理工大学首先突破文理分立的模式建立高校第一个社会学研究所,并创建社会学系。

1985年,北京成立了中国社会学函授大学。

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社会学专业代码由030201更改为030301* 。

截至2006年,全国共计有72所高校设置了社会学本科专业。

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中社会学专业代码由030301*更改为030301。

培养目标

社会学专业教育教学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了解、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社会责任和创新创业意识,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各高校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社会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具备国际视野和国情意识,具备联系中国社会实际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具备跨文化沟通和自我调适的能力,具备服务社会与管理社会的能力,具备较高理论素养、较强实践与创新能力,能够在党政机关,教育、科研、文化、民族、宗教、新闻传播等领城,以及社会团体、福利机构、企业等组织从事专业性工作,或者运用社会学专业知识独立创业、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专业基本学制为全日制4年本科。实行学分制的学校可以适当缩短或延长学制年限,总学分为150学分左右。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休学或保留学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学生毕业所授学位为法学学士。

各业的课程体系中专业核心类课程应不少于10门,其中专业核心基础课程不少于4门,专业核心特色课程不少于6门。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必须有计划、有方案(或项目),有督导或导师指导,是在机构、社会组织、社区、政府机关等进行的社会工作实务实习,时间不少于800小时。

素质要求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忠于职守,乐于奉献;

(2)具有团队合作意识,遵守专业伦理和职业道德;

(3)具备良好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及科学素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了解并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4)身体健康,达到国家体质测试标准;

(5)心理健康,乐观向上,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

(6)关心社会、认识社会和服务社会;

(7)具有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的知识与能力;

(8)具有对多元文化的认知、理解与沟通的知识与能力;

(9)开展社会服务,具有促进社会政策完善与社会进步的价值取向、专业知识和能力。

知识要求

(1)掌握扎实的中文,良好的外文,文献和信息检索能力;

(2)具备一定的心理学、 民族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伦理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知识;

(3)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物理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科学等知识;

(4)熟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民族、宗教等方面国情,了解世界人口、民族、文化、国家和社会状况;

(5)掌握社会学专业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学科发展,分支学科与主要研究领域的相关知识。

能力要求

(1)具有良好的中文表达能力,能够运用外语进行研究和交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2)熟练掌握社会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社会学专业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4)具备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市场研究与咨询、社会咨询与规划、政策研究与评估、行政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社会管理与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职业能力,以及运用社会学专业知识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组织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

(5)拥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创造性、反思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设计工作和研究的项目、内容与方案的能力;

(6)掌握对现实社会的了解、认知和适应,理论联系实际,良好的沟通、组织、协调、管理和团队合作,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该专业分为通识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四类课程。

理论课程

通识类课程

主要包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大学体育、心理健康、军事理论、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生命科学(或环境科学、地理科学、信息科学)等。

公共基础类课程

主要包括世界(近代)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法学概论、政治学概论、管理学概论、心理学概论、伦理学概论、逻辑学概论、民族学概论、统计学等。高校专业可选择其中部分课程。

专业基础类课程

专业必须从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文化(社会)人类学概论、女性学概论中至少选择3门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必须从社会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中至少选择1门作为专业核心基础课程。

专业类课程

专业课程可包括国外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史)、中国社会思想史、西方社会(史)、西方社会思想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研究(概论)、社会问题、社会心理学、发展社会学、知识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经济社会学、文化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消费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环境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概论、犯罪学、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质性研究方法、量化研究方法、数据分析与统计软件应用。

实践教学

社会学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类型包括公共实践类课程和环节、专业实践类课程和环节等内容。

公共实践类课程和环节: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实践、军事训练、公益劳动、志愿服务与社会服务、课外社会实践、课外社会创业实践活动、各种学科竞赛等。专业可选择其中部分课程和环节。

专业实践类课程和环节:包括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专业实习、毕业创业实习、课程论文、学年(期)论文、毕业论文(设计),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学术讲座、学术交流、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策划等。课程实验、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包括社会统计软件应用实验课、电话访问调查实验课、行为科学实验课、社会个案工作实验课、小组工作实验课、创新创业实践课等。

专业类实习:包括社会调查实习、田野调查实习、社会工作实务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师资规模

(1)专任教师队伍应按生师比不高于18: 1的标准配备;

(2)专业的专任教师(社会工作专业可包括专职实习督导)原则上不少于10名;

(3)实验室应配备专职的管理员或实验员。

师资结构

(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90%,至少50%的专任教师应当具有博士学位;

(2)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40%。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1)专业的专任教师,其专业背景为所任教专业的比例不低于40%,或专业背景为社会学专业比例不低于80%;

(2)专业教师所担任的教学课程或环节应相对稳定,并具备与所承担教学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实践知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实务经验;

(3)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的能力,以及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4)具备一定的指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

设备资源

信息资源要求

1.教材建设

专业教材建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等的教材选用应遵守国家相关政策要求,以国家规划、指定教材或相关部门认定的优秀教材为主,严把政治关、质量关,确保选用教材的科学性、前沿性和权威性。

对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任课教师均应指定必要的参考阅读文献,课外阅读时间不低于课堂教学时间的1.5倍。

专业所在院系应有教材选用和使用效果评价方面的制度,将国家政策要求、教师的教学体会以及学生的学习体会和评价作为选定教材的重要依据。

2.图书资料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综合性本科高校的生均图书量应不少于100册生均年图书进书量应不少于4册;纸质专业期刊不少于20种。学校公共图书馆和院系专业图书资料室,应有一定数量与社会学专业有关的图书、刊物、资料、数字资源和具有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

图书资料室或教务部门应保存各类教学文件、学生论文、科研成果等资料。

教学设施要求

专业必须有能满足专业培养需要的专业实验室,能够为专业教学课程、环节提供必要的实验设施和设备。

专业实验室面积的基本标准为:在校学生规模100人以下的,不小于100 平方米;学生101-200人的,不小于150平方米;学生200人以上的,不小于200平方米。

实验教学应有计划、方案、大纲和规范,实验教学应纳人教学大纲和培养方案。

专业实验室应有管理规章,有实验室使用记录,有符合技术要求的专人管理。

实践教学要求

专业应有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能满足本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能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和实习内容。

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建设专业实习基地;专业实习基地可有社区、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社会服务机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企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等多种类型。鼓励学生到创业型企业特别是大学生创业型企业单位实习,到政府或社会的创业孵化机构、社会组织的孵化机构实习。

专业所在院系应与实习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协议,共同建设。实习学生与签约的专业实习基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具法人资格的机构、组织等)的配比一.般不高于10: 1。

可聘请专业实习基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相应资质的资深工作人员做校外督导,并进行定期培训。

教学经费

常规直接教学经费应用于实验、实习、实习基地建设、图书文献与实验设备的维护更新、教师培养、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特别要确保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经费。每年常规教学经费的额度可视各自情况有所调整,但应有效保证基本教学环节的需要。

专业生均教学和科研设备的总值不低于3000元。

生均年常规直接教学经费不低于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标准,必须有充足经费保障学生实习、教师指导实习和实习基地建设。

凡新设专业,其开办经费不低于20万元(不包括固定资产),生均教学和科研设备值不低于3000元,并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保持经费持续增长。生均年常规直接教学经费不低于学生所缴学费的20%。

质量保障

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所在院系应切实以持续改进人才培养为中心,围绕本标准各项内容,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从招生到就业的闭合式质量评估指标、评估数据、评估机制和评估制度,加强教学指导委员会、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建设,自觉开展经常化的自我评估和改进工作,并接受教育部和相关评估机构的审核评估。

教学效果评估

专业所在院系应对教师开展的所有形式的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常规评估,督促教师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持续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水平。教学效果评估应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和领导听课等多种方式,评估内容、指标和程序应力求科学、全面与合理。

生源与就业质量

专业应根据自身特色,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合适的学生学习,建立评估生源质量的科学指标,对生源变化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各专业应加强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对学生毕业去向和发展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建立学生就业质量反馈和改进机制,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积极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或创业。

培养模式

课堂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以老师为中心,学生为辅;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为辅。注重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轻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等。

PBL(problembased leaming)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张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与老师的探讨中获得能力的提升。

“三动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是指通过构建教学改革平台,引导和支持本科生“动腿”“动嘴”“动笔”,借助各类实践和实习的平台机会,提供条件让学生走走向社会。“动嘴”则是在接触和深人社会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用意,与调查对象交流见闻与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与沟通能力。“动笔"是训练学生的笔头写作技能,着重养成学生的“作品意识",并通过“动笔”来结成学生的各种学习和训练的作品成果。在实践中,“动腿”“动嘴”“动笔"又可以被串联起来形成“三动结合”的完整培养环节。通过“动腿”,获得和调查对象“动嘴”的机会。再通过“动嘴”的调查过程获取丰富生动的一手资料。最后,结合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动笔”而成作品。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安徽大学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有关的教研项目建立一个基本平台,或者将教研项目与相关的课程改革进行组合形成一个平台,围绕这个项目和这门课程,组建一支教学团队,将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引入到平台中去,比如将科研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学生实践主题(选题),实现科研项目、教研项目与课程改革的一体化融合。

中国政法大学的“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学方案中的实践环节—注重社会实践和实习中的应用—注重课外科技活动的延伸—严把教学质量关。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秉承”能力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并践行于教学改革过程之中,改变传统教育的质量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着眼于课程负责人,通过进修和内部整合,积极构建专业教学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的课程结构及其体系进行优化调整, 以此为基础,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改革或更新课堂教学体系与内容,积极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探索教育管理改革;积极构建新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把学校能利用的优势资源转化为培养学生的资源,转化为提高教学质量的资源。

发展前景

考研方向

社会学专业相近考研方向主要有政治社会学、法律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社会人类学、劳动社会学、历史社会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社会人口学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在教育机构、科研机构、智库机构、党政机关、企业及事业单位、传媒机构、专业调查及数据分析机构、社会组织与社会团体等部门从事理论研究、政策设计与评估、社会/市场调查、文化传播、统计分析、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等方面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北京大学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清华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农学院

中华女子学院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理工大学

—-

上海

复旦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上海政法学院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

重庆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

河北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

—-

—-

河南

安阳师范学院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山东

山东大学

—-

—-

山西

山西师范大学

—-

—-

安徽

安徽师范大学

—-

—-

江西

赣南师范大学

—-

—-

江苏

南京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东南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

—-

湖北

武汉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民族大学

中南民族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

湖南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湘潭大学

广东

中山大学

深圳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广州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

广西

广西民族大学

—-

—-

海南

三亚学院

—-

—-

云南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大学

贵州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

四川

西南民族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延安大学

—-

青海

青海师范大学

—-

—-

宁夏

宁夏大学

—-

—-

黑龙江

黑龙江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黑龙江科技大学

—-

—-

吉林

吉林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

北华大学

辽宁

沈阳师范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

新疆

新疆大学

—-

—-

内蒙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大学

福建

福州大学

华侨大学

厦门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

—-

(资料来源:中国高校之窗;摘录时间:2020年3月30日)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109129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