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虫菊酯(杀虫剂种类)

除虫菊酯是一类能防治多种害虫的广谱杀虫剂,它是从菊花萃取获得的。许多药物包含除虫菊酯,这是一种强大的杀蚊剂,广泛应用于蚊子传播疾病比较严重的地区。其作用机理是扰乱昆虫神经的正常生理,使之由兴奋、痉挛到麻痹而死亡。

除虫菊酯(杀虫剂种类)

简介

来源

白花除虫菊, 菊蒿属(Tanacetum)数种植物的统称,原产于亚洲西南部;芳香头状花序研磨成粉末,可构成杀虫剂的活性成分,称为除虫菊精或除虫菊。这类植物过去被视为单独的一属——除虫菊属(Pyrethrum)。典型种为多年生的红花除虫菊(T. coccineum),其深玫瑰红色的大型舌状花环绕着中央黄色的管状花盘,整个头状花序着生在不分枝的茎顶;叶具细缺刻。现代变种的舌状花还呈现出白、淡紫以及各种深浅的红色。

除虫菊酯是一类仿生合成的杀虫剂,是改变天然除虫菊酯的化学结构衍生的合成酯类。天然除虫菊酯是古老的植物性杀虫剂,是除虫菊花的有效成分,其化学结构到20世纪40年代才被研究确定,此后,开始了类似物质的合成研究。70年代初,合成了第一个适用于农林害虫防治的光稳定性品种氯菊酯。此后不断出现许多光稳定性品种,被称为第二代拟除虫菊酯,其中还包括了不含三元环的氰戊菊酯。80年代以来,结构改变的研究仍在深入,并有了新的进展。例如结构中引入氟原子的品种兼具杀螨效能,又如把酯键改为醚键后,可大大降低对鱼的毒性等。

品种

拟除虫菊酯分天然和合成两大类,合成的有光不稳定和光稳定的。它们的化学结构较复杂,有旋光异构体或顺反式立体异构体,生产工艺的反应步骤较多,对原料质量和操作控制要求严格,是典型的精细有机合成。自70年代以来生产迅速发展,到80年代全世界的年产量已达数千吨,1984年销售额为9亿美元,成为杀虫剂中一个重要的大类产品。中国在80年代已研制投产数个拟除虫菊酯品种,开始在农业和卫生上应用。

加工工艺

除虫菊酯的主要来源是除虫菊植物的花朵,根、茎中也含有除虫菊酯。

除虫菊酯通常采用低温萃取萃取(安阳市晶华油脂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利技术),其加工工艺如下:

干花造粒——低温萃取——溶剂回收——除虫菊酯产品。

除虫菊酯的副作用

除虫菊杀虫剂导致的中毒很常见。仅有机磷酸酯这类杀虫剂就有许多中毒报告。急性除虫菊酯中毒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和呼吸困难等。使用除虫菊的的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皮疹、荨麻疹、眼睛烧灼和瘙痒感、哮喘发作、呼吸急促和心力衰竭等。这些副作用有时还被归类为过敏反应。

除虫菊酯是一种潜在的致癌物。针对动物的实验室研究已证实接触除虫菊酯能增加癌症风险。此外,经常接触除虫菊酯的农业工人癌症发病率也明显高于正常水平。

人类接触除虫菊酯的副作用在野生生物世界更严重。除虫菊酯对蜜蜂和其它有益昆虫,鱼和水生动物毒性很大,并且可以给小型哺乳动物带来神经方面的严重负面影响。除虫菊酯可以导致实验室动物发展成贫血病。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水漱口,饮足量温水,催吐,立即就医。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131133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