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吴承恩创作小说)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吴承恩大约在50岁(1550年前后)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因故中断许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完成《西游记》的全部创作。

创作背景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清代人陈文述在《西泠仙咏自序》:“邱祖《西游记》只二卷,载在《道藏》……世传《西游记》,则邱祖门下尹真人弟子所为,所言多与《性命圭旨》相合,或即作《圭旨》之尹真人弟子从而演其说也。”由此可以看出,当时认为《西游记》和《性命圭旨》就是同一作者,作者为邱祖(邱处机)门下尹真人一脉的弟子所撰写,作为邱处机弟子的“龙门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性命圭旨》、《西游记》的作者是尹志平一脉弟子而非他本人。

《西游记》虽是证道书但并不等于说《西游记》宣扬全真教北宗。作者是全真北宗之人,还是全真南宗之人,虽尚未有定论,但《西游记》与道教内丹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西游记》作者是全真道之人这一事实则已明确无疑。

《西游记》主题的表现将全真道的教义内涵被发挥的淋漓尽致,许多术语和诗词均来自道教内丹学经典。近代愈来愈多的学者认为,作者是一位精通儒、释、道三教以及金丹学、易经八卦、阴阳五行、中医经络等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他所表达的一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尤其是在明代中叶思想活跃、宗派林立的大氛围中,作者高屋建瓴地提出一套完整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来表现自己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并不是难以理解的。”

《西游记》小说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几乎多数是从道教全真道经典着作《性命圭旨》等书中脱胎的。《性命圭旨》是邱处机的再传弟子所撰写,《西游记》的真正作者可能就是这位《性命圭旨》的作者。“道教全真道经典之作的托名龙门派第二代掌教尹志平的弟子所撰、出现在明代中叶的《性命双修万神圭旨》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故虚云大师说“西游记”为道士做的一部小说。

以文学作品的形式影响于社会是明代道教的一大趋势,这反映了明代以来道教观念已和人们的世俗生活融为一体。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称道教神魔小说是“明代小说两大主潮之一”。清代小说承袭了这一趋势。我们翻开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与道教内丹修炼有关的记载随处可见。比如着有《封神演义》的陆西星本人就是明代著名内丹学家,此书为道教创立了一套神仙体系,倡导三教合一思想,直接影响了道教的神仙信仰。

《水浒传》中的道家思想底蕴。比如《红楼梦》中也不乏道家思想。《金瓶梅》中有关于房中修炼等。关于《西游记》一书,历史上一开始就认为他是一部道教小说,它以内丹思想为纲,寓道教修炼之意,是道教信仰与小说形式的结合,也是道教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特别在清代,这一看法更为流行,如清代陈士斌撰《西游真诠》,认为《西游记》作者为邱处机,内容是假借取经故事而宣扬金丹大道。

当时文学家尤侗为其作序,称赞他从《西游记》中钩稽出《参同契》的奥秘,泄露了《悟真篇》的天机,在佛教取经故事的外衣下,实质是宣扬三教合一的性命之学。这代表了当时文人对《西游记》的看法。另外清代刘一明撰《西游原旨》,也称《西游记》的作者是邱处机,主旨是“历圣口口相传,心心相印”的全真道丹功,《西游记》本身就是一部丹经。这代表了当时道教界的看法。这些都说明《西游记》是全真弟子托邱处机之名所做的一本丹书。

作品鉴赏

文学特色

《西游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最杰出的充满奇思异想的神魔小说。作者吴承恩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翱翔着无比丰富的想象的翅膀,描绘了一个色彩缤纷、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创造了一系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态人情和世俗情怀,表现了鲜活的人间智慧,具有丰满的现实血肉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西游记》以它独特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把读者带进了美丽的艺术殿堂,感受其艺术魅力。

《西游记》的艺术特色,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说通过大胆丰富的艺术想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创造出一个神奇绚丽的神话世界。《西游记》的艺术想象奇特,丰富、大胆,在古今小说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孙悟空活动的世界近于童话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这个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丰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于现实生活,在奇幻的描写中折射出世态人情。

《西游记》的人物,情节,场面,乃至所用的法宝,武器,都极尽幻化之能事,但却都是凝聚着现实生活的体验而来,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气息,折射出世态人情,让读者能够理解,乐于接受。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除了它的奇异想象,就要数它的趣味了。在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可以说是趣味性和娱乐性最强的一部作品。虽然取经路上尽是险山恶水,妖精魔怪层出不穷,充满刀光剑影,孙悟空的胜利也来之不易,但读者的阅读感受总是轻松的,充满愉悦而一点没有紧张感和沉重感。

《西游记》的奇趣,跟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辉映。孙悟空豪爽、乐观的喜剧性格;滑稽谐趣却憨厚朴实的猪八戒形象。他们幽默诙谐,机趣横生的对话使文章增色不少。人物的性格常常通过富于揩趣的对话得到生动的表现,这也是《西游记》充满奇趣的又一大特点。在人物描写上将神性、人性和自然性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也是造成《西游记》奇趣的重要原因。所谓神性,就是指形象的幻想性;所谓人性,就是指形象的社会性;所谓自然性,就是指所具有的动物属性。《西游记》展现了一个神化了的动物世界,同时又熔铸进社会生活的内容。

《西游记》张开了幻想的翅膀,驰骋翱翔在美妙的奇思遐想之中,其幻想的思维模式,有着超现实的超前的意识。《西游记》的幻想艺术确是一份宝贵的思维财富和丰富的艺术财富。《西游记》不仅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瑰宝。

美学批判

神话思维和权力意识

从文本的基本性质和艺术总体上判断,《西游记》是一部宗教与神话、迷信与魔幻等要素混合的汉族民间文学文本,是一个经历漫长历史时间的集体创作和最后的个体加工的文本形式。它折射出先秦轴心文化式微后华夏哲思的递减式没落和价值大厦坍塌后生活世界的混沌画面和世俗化的享乐图景。对于儒道释三种价值体系的喜剧化的嘲笑和反讽,凸显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晚期,随着商品经济萌芽和渐次,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和精神信仰的溃灭。

《西游记》建构的神话世界,宗教隐喻着对于精神和心理的极权统治,被演绎成为皇权的象征。于是皇权意识和神话思维在宗教化的艺术文本里合乎逻辑地结盟,诞生出一种宗教政治和政治化的宗教模式。

《西游记》呈现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双重极权——皇权和神权,生存主体无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都被牢牢地桎梏,屈服于政权和宗教的二重宰制,在心理结构上集体无意识匍匐于皇帝和佛祖的脚下。显然,《西游记》的文本散发着与生俱来的国民奴性气味。即使是作为反叛偶像的“英雄”最终也不得不拜倒在象征最高统治形式的佛的“法力”之下。

自我异化和游戏主体

黑格尔在《美学》中表达他一贯的美学主张:理想的艺术应该以人为中心。他又强调说:“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显然,《西游记》是神魔妖怪为感性符号而建构的人类形象。然而,由于宗教和迷信意识对于创作主体的宰制,文本所书写的形象呈现主体沉沦和自我异化的审美状态。换言之,《西游记》尽管不乏生动传神的各类形象或意象,然而,显露着一个无法掩饰的艺术事实:人物形象的主体性丧失,人性由于被宗教的压抑而处于沉沦的境域。

在总体上,孙悟空是一个“伪英雄”。既是一个充满游戏精神的可爱英雄,又是一个最终在宗教法力之下表现为怯弱的英雄,成为宗教意识的牺牲品和工具。显然,在被如来佛的魔法镇压之后,孙悟空显明为一个不彻底的英雄和投降的英雄,身体和精神双重地向“佛法”投降。

从具体细节考察,孙悟空是一个神话的虚幻英雄,而且是一个不断求援的英雄,是必须借助法术和宝物的英雄,在大闹天宫之后,他的英雄形象不断地褪色。和司马迁《刺客列传》中的英雄相比,后者则是充满历史理性的英雄,呈现悲剧色彩的英雄,也是道德和伦理意义的英雄,洋溢实践理性的斑斓光辉,因而是真实的和可敬的英雄。比较之下,孙悟空只能是可爱而不可敬的虚假英雄。

混合的母题结构和循环的叙事策略

作为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包含的母题丰富而宽泛,诸如反抗母题、取经母题、游历母题、冒险母题、受难母题、性禁忌母题、修成正果的母题等。新批评的代表人物韦勒克、沃伦认为:“从文学理论看,神话中的重要母题可能是社会的或自然的(或非自然的,或非理性的)意象或画面、原型的或关于宇宙的叙述或故事、对我们永恒的理想中某一时期的事件的一种再现,这种再现是纲领性的,或者是带着末世情调的,或是神秘的。”

《西游记》的母题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政治、神话、宗教多种领域和对象,它展现一幅生动多姿的历史风俗画,一定程度上呈现人类的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理性倾向。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理想主义和道德主义是不完整、不纯粹和不彻底的,甚至是破碎的和含混的,有时表现出内在的困惑和矛盾,严重地削弱了小说文本的哲学意义和思想魅力。

名人点评

《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味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思,他至多不过有一点爱骂人的玩世主义。这点玩世主义也是很明白的;他并不隐藏,我们也不用深求。”——胡适

然作者虽儒生,此书实出于游戏,亦非语道,故全书仅偶见五行生克之常谈,尤未学佛,故末回至有荒唐无稽之经目,特缘混同之教,流行来久,故其着作,乃亦释迦与老君同流,真性与原神杂出,使三教之徒,皆得随宜附会而已。”——鲁迅

《西游记》是一部以拯救堕落的人心与人精神为鹄的作品;《西游记》也是一都描写反贪题材的作品。——刘戈

《西游》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心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伏,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谢肇

社会评论

很多道教人士认为“西游记”不仅是一部文学名着,同时还是一部阐述“金丹大道”(即内丹术)的“丹经”。澳大利亚柳存仁先生作《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发现《西游记》中所引用的很多韵文和语汇皆出自道教内丹派作品,如:马钰的《渐悟集》、王重阳的《全真集》、张伯端的《悟真篇》、彭致中编的《鸣鹤余音》等。《西游记》是借故事中的一些角色或物品来指代内丹术语。如“孙悟空”这个角色主要是指代“人心”的,如书中第7回提示:“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

部分研究人士认为,“西游记”其实带有“吴承恩”本人在实际遭遇上的不平抒发与寄托,表面上是个以取经为主轴的小说,中间穿插孙悟空与猪八戒间的逗趣幽默,但实质上是对当时明朝的政治环境的感叹与影射、暗喻。所谓的暗喻、影射,小说中的主角“孙悟空”被设定为猴,而非人,意味着:虽有近似人的形体,但却不是人,依然被视为被异类来看待,这表示在明朝为官者,良官虽有官职官位,但却被其他贪官群所排挤、另待。

此一戏码的真正背后含意是:明朝各地方多有欺压百性的小官或土豪劣绅,这些小官或土豪劣绅的恶行一旦被获知并即将定罪问斩时,就会有皇亲或朝廷高官前来求情,事实上这些敢在地方为恶者,本就与这些皇亲或朝廷高官有着紧密关系,所以才有恃无恐地为恶。小说中不断在强调这种难以正法、难以将恶根绝的无奈。

版本流传

明代刊本

《西游记平话》:明初的此部平话已有:如来欲传经东土,观音大唐寻取经人,唐僧身世,孙吾空孙行者,齐天大圣闹天宫,和二郎神争斗,被压山下,唐僧救出,沙和尚,朱八戒,车迟国,狮陀国,黑熊精,黄风怪,红孩儿,白鼠精,蜘蛛精,蜈蚣精,狮子怪,火炎山,女人国等故事。

此本是现存诸版本中最重要者,也是最早者。因其中有“金陵唐氏世德堂校梓”字样,故学界简称其为“世本”。此本间题“金陵荣寿堂梓行”、“书林熊云滨重锲”,故此本实是由两种或三种版本混合而成。

新镌全像西游记传:因其书题“清白堂杨闽斋梓行”,故学界简称其为“清白堂本”或“杨闽斋本”。

唐僧西游记:学界简称为“唐僧本”。此本今存两本:其一有“全像书林蔡敬吾刻”的木记,简称“蔡敬吾本”。其二有“书林朱继源梓行”字样,简称“朱继源本”。

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学界简称其为“李评本”。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因其中有“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书林莲台刘求茂绣梓”字样,故学界简称为“朱本”或“刘莲台本”。

西游记传:此本有明刊单行本和《西游记》本。因其中有“齐云杨致和(阳至和)编”等字样,学界称其为“杨本”或“阳本”。

清代刊抄本

西游记证道书:可简称为“证道本”。

西游真诠:可简称为“真诠本”。

新说西游记:可简称为“新说本”。

西游原旨:可简称为“原旨本”。

通易西游正旨:可简称为“正旨本”。

西游记评注:因其中有“含晶子评注”等字样,故简称“含评本”。

西游记记:因其中有“怀明手订”等字样,故简称“怀明评本”。

成就与影响

文学成就

中国古典小说中,《西游记》的内容最为庞杂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内容,既让佛、道两教的仙人们同时登场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里注入了现实社会的人情世态,有时还插进几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显得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该书赢得了各种文化层次的读者的爱好。《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所以说《西游记》是古代长篇浪漫主义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社会影响

自《西游记》之后,明代出现了写作神魔小说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邓志谟的《铁树记》、《飞剑记》、《咒枣记》、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等。《西游记》对戏曲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清代宫廷大剧《升平宝筏》是西游戏,十本,240出。《西游记》不但有续作、仿作,对后世的小说、戏曲、宝卷、民俗都产生影响,清朝子弟书里都有《西游记》的鼓词,可见影响之大。

《西游记》也备受西方人士的关注,译介较为及时。19世纪中叶,法国汉学家泰奥多·帕维把《西游记》中的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和第10回(“游地府太宗还魂,进瓜果刘全续配”)译成法文。第九回译文题名为《三藏和尚江中得救》,第十回译文标题为《龙王的传说:佛教的故事》。译文皆刊于巴黎出版的《亚洲杂志》(亦称《亚洲学报》,由亚细亚学会主办)。

1912年法国学者莫朗编译的《中国文学选》一书出版,收录了《西游记》第10、11、12三回的译文。12年后,即1924年,莫朗译成《西游记》百回选译本,取名《猴与猪:神魔历险记》,当年在巴黎出版。这是出现最早的较为系统的《西游记》法文译本。

相关信息

美国AMC电视台日前宣布,将把中国的《西游记》改编成一部功夫题材的新剧《荒原》。故事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战士和一个小男孩寻找极乐世界的冒险旅程。首季共6集,每集一小时,将于2015年年末或2016年年初开播。

意义影响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成功地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

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游记》的主旨是描写反映人的一生,人在年轻时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敢于蔑视任何权威,“粪土当年万户侯”;一旦碰了钉子,栽了一个大跟头后,就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艰难险阻和人生中的诱惑(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才会达成“正果”。

《西游记》中的许多形象,例如孙悟空、猪八戒等对于中国人来说几乎家喻户晓。《西游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释、道、儒三教合流的思想体系,将道教的天上、地狱和海洋的神仙体系与佛教的西天揉合到一起,并在同时执行“世上没有不忠不孝的神仙”的儒教思想。《西游记》提出“皇帝轮流作,明年到我家”的大胆言论。同时这本书中神仙体系的描绘正是作者当时生活的明朝政治社会的缩影。

起源争议

2014年8月,一名从事神话研究的韩国学者声称,“多年来韩国学者的研究证明,《西游记》起源于韩国,中国的政府和学术界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西游记》起源于中国。在我看来,这真是大言不惭,简直太可笑了。他们的做法是对历史不负责任”。

为了增加自己的说服力,这位学者还提供了所谓“《西游记》起源于韩国”的证据。他说:“韩国顺道寺完好地保存着三藏法师取经带回来的经书。同时,如今韩国的智异山被称为‘花果山’,民间还流传着智异山上住着神猴的传说,这些都与《西游记》的情节一致。”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405144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