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庄园(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中篇小说)

《动物庄园》(AnimalFarm)亦译作《动物农场》、《动物农庄》,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一个重要作品,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政治寓言。和《一九八四》并称为乔治・奥威尔最重要的代表作,本故事描述了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蜕变,它们建立起一个自己管理自已的家园。以隐喻的形式写革命的发生以及革命的被背叛,自然还有革命的残酷。1945年首次岀版英文版。此书不属于人们所熟悉的那种蕴含教训的传统寓言,而是对现代政治神话的一种寓言式解构。

内容简介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1903—1950)于1944年初完成《动物农场》。其是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故事描述了一场“动物主义”革命的酝酿、兴起和最终蜕变。一个农庄(ManorFarm)的动物不堪人类主人的压迫,在猪的带领下起来反抗,赶走了农庄主(Mr.Jones),牲畜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农场更名为“动物庄园”,奉行“所有动物一律平等”。

之后,两只处于领导地位的猪为了权力而互相倾轧,胜利者一方宣布另一方是叛徒、内奸。此后,获取了领导权的猪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成为新的特权阶级;动物们稍有不满,便会招致血腥的清洗:农庄的理想被修正为“有的动物较之其他动物更为平等”,动物们又回复到从前的悲惨状况。

农场里的一头猪老少校(OldMajor)在提出了“人类剥削牲畜,牲畜须革命”的理论之后死去,若干天后(准确时间是三个月后的6月24日),农场里掀起了一场由猪领导的革命,原来的剥削者——农场主斯密斯被赶走,牲畜们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尝到了革命果实的甘美,农场更名为“动物庄园”并且制定了庄园的宪法──七诫。

但不久领导革命的猪们发生了分裂,一头猪雪球被宣布为革命的敌人,此后,获取了领导权的猪拿破仑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和越来越多的特别待遇,逐渐脱离了其他动物,最终蜕变成为和人类完全一样的牲畜剥削者,动物庄园的名字也被放弃。

作品背景

创作背景

奥威尔写作《动物农场》以及后来的《一九八四》并非偶然,1937年,他从西班牙内战战场归来,让他的写作有了新目标。(“西班牙内战和1936年至1937年间所发生的事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1936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者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奥威尔1936年底去西班牙参战,本来是为了保卫共和政府所代表的民主政体,却目睹了左派内部的生死斗争。

奥威尔死里逃生从西班牙回来,对苏联所控制的西班牙共和派表面上代表进步、民主,却进行政治及人身迫害、思想控制的种种做法感到愤慨,后来也写了不少文章来揭露。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当西方许多左翼知识分子对苏联抱以希望时,奥威尔通过自身经历以及对苏联的大清洗等一系列事件的了解,对斯大林治下的苏联之本质有了自己的判断。以童话形式写成的《动物农场》便是这种思想推动下的产物。

故事背景

《动物庄园》的故事发生在曼纳庄园。从前,被人豢养的禽畜行尸走肉地生活着。一天夜里,动物们在谷仓中听了雄猪老麦哲所讲的梦,仿佛听了一堂福音传道成启蒙教育课,任人宰割的动物从此认清了受人剥削、被人奴役的处境。不久他们群起暴动,赶走主人琼斯,自己当家作主,推行“动物主义”。

动物庄园建立伊始,全体动物享有平等权利,开始崭新的生活。然而,正当庄园笼罩在大家庭式的温暖之中的时候,正当动物们任劳任怨,忍受委屈,迁就现实的时候,当权者却开始用新制度为自己捞取特权。猪群占据了领导地位,他们的两大领袖拿破仑与斯诺鲍展开殊死搏斗。多次较量后,前者终于获胜。

人物介绍

动物

老少校(OldMajor)——老猪,提出了动物主义的思想,影射马克思和列宁

雪球(Snowball)——猪,动物庄园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后被驱逐并宣布为革命的敌人,影射托洛茨基

拿破仑(Napoleon)——猪,动物庄园革命的领导者之一,后来成为庄园的领袖,影射斯大林

声响器(Squealer)——猪,拿破仑的忠实支持者,擅于言辞。影射莫洛托夫。

拳师(Boxer)——马,智商不高,但是是动物主义理念的忠实追随者,积极响应革命领袖的号召,后被拿破仑卖给宰马商,象征着相信“革命理论”的广大基层人民

苜蓿(Clover)——马,动物主义的追随者。与拳击手一样勤劳,而且十分关心别人。同样象征无产阶级。

本杰明(Benjamin)——驴,对拿破仑的所作所为始终抱有怀疑但明哲自保,象征有独立思想对极权主义有所怀疑但明哲保身的知识分子(乔治·奥威尔宣称本杰明是影射自己)。

摩西(Moses)——乌鸦,被农场主人琼斯驯服。一开始与琼斯一同逃离农庄,后来回到农庄。经常大谈蜜糖山的美梦。代表东正教会。

莫丽(Mollie)——马,愚蠢、贪慕虚荣、物质主义者。对于革命没有兴趣,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后来逃离了动物农庄。代表俄国的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中较为反动的部分。

很多无名的狗(EMINEM)——拿破仑在动物庄园实施暴力统治的工具,象征极权主义国家的各种暴力机构(如内务人民委员部)。

母鸡——它们为了不让拿破仑卖自己的蛋,跳上了屋顶并把鸡蛋扔下,象征那些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大规模反抗的农民(小生产者)。

羊群——盲目追随拿破仑,高唱“四条腿好两条腿坏”阻止反对拿破仑的声音。代表愚昧大众。

猫——不合群的生物,可在“清洗”中也没有摆脱被杀的命运。象征俄国历来就有的无政府主义者。

人物

琼斯先生(Mr.Jones)庄园农场的旧主人,影射沙皇尼古拉二世。

皮尔金顿先生(Mr.Pilkington)狐苑农场的主人,影射西方国家(尤指英国)。

弗雷德里克先生【这个名字通常被翻译为“弗里德里希”或“腓特烈”】(Mr.Frederick)撬棍地农场的主人,曾经与动物庄园达成买卖协议,后来毁约并入侵动物庄园。影射纳粹德国。

温珀先生(Mr.Whymper)律师,动物庄园与外界的联系人,影射西方的左翼人士、“苏联之友”(如萧伯纳)和到苏联发财的大资本家(比如哈默)。

其他

风车:影射苏联的工业化。是斯诺鲍首先提出了建设风车的理论(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联合反对派首先提出了“超工业化计划”),当时拿破仑反对(当时作为党内中右派的斯大林半调侃地叙述“第聂伯河上的大坝对农民有什么好处”),但斯诺鲍被赶走之后拿破仑则提出是他想出了风车这个主意(斯大林体制,此时作为左派的斯大林则又开始大批特批以前的战友,党内右派领导人布哈林)。

第一次风车的毁灭来自于围墙太薄(即斯大林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指标中的“左”倾冒进),第二次毁灭则是弗雷德里克干的好事(卫国战争)。

英格兰兽:指《国际歌》

作品赏析

作品主题

《动物庄园》作为一部寓言小说,作者所真切感受到的是,所谓的平等、自由实在是有限的、相对的、短暂的,世上没有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时代。一群动物带着对理想的憧憬,力图打破旧秩序,本应冲出牢笼,但又跳入了另一个陷阱,他们依然被欺骗,被奴役,被统治,不平等是不变的结局。

唯一的区别在于人类农场是人类管理动物,动物农场是动物管理动物,仅此而已。《动物庄园》里最令人恐惧的还是那句话,那被篡改的只剩下一条的戒律:所有动物一例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当“平等”也有高低贵贱之分时,所谓的平等不过是一句自欺的谎言,所谓的自由也就成为了彻头彻后的笑话,微贱的平民唯有在困境中沉默挣扎。

小说中关于动物们性格中的贪婪、自私、懦弱、虚荣和愚蠢的描写,明显可以解释为人性中的黑暗面,然而,民众中的主体还是驯服的和不知反抗的,沉默隐忍似乎成为了他们唯一的生存之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拳击手和本杰明。

奥威尔用一个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革命后的政权,如果没有民主监督,没有法治,必定异化,必定走向他的反面。革命总是以反专制开始,就像老少校启蒙动物们时所说的:“万恶之源完全在于人类的专制统治”,但专制并不会出革命被打破,甚至相反,革命往往会建立起更强的专制。

《动物农场》这个故事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揭示了动物农场革命的悲剧,被压迫各奋起革命后,由于缺乏对民主和法制的深刻认识,又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权力制约制度,最终迎来了个人独裁,生活又倒退回了革命前甚至更差。

寓言也是一种叙述方式,一种绝对普遍的表达方式和观察世界的模式。寓言不受时间和地域条件的限制,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的读者在面对寓言作品时都极易产生共鸣。文学作品的意义从来就不是单一固化的,优秀的小说应有更深远普遍的意义。

奥威尔借助寓言的叙述方式,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体现人类的普遍理解力。《动物农场》出版于二战刚刚结束的1945年,两极格局初露端倪因而它反映了奥威尔对两大阵营的相同不满。小说的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影射斯大林时期的政治极权,而应将其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背景中来理解。因而小说有更为复杂深远的喻指——反对一切形式的极权主义,追求民主与公正。

艺术特色

小说的情节看上去像童书一样简单,但却包孕着“一部压缩版的‘联共布党史’,老少校的梦是动物造反的起因。造反之梦即共产主义之梦,《英格兰生灵》即《国际歌》,动物造反是指1917的十月革命。牛棚战役是讲动物农场打败人类的武装干涉,大致相当于苏联的内战时期。农场中的两支力量一一雪球和拿破仑间的斗争暗讽苏共党内的激烈争论。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掀起反托派的运动,开始迫害、驱逐托洛茨基及托派分子。

雪球被逐之后,拿破仑继续造风车,尖嗓篡改“七戒”,即苏联推行国家工业化和集体化的时期。第七章讲动物农场的刑讯逼供、血腥屠杀暗指苏联的大清洗时期。小说中的“风车之役”喻指苏联卫国战争,虽然最终战胜德国,但象征着工业化的宏伟“风车”却轰然倒塌。在此期间,动物农场的主人们和人类农场主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勾心斗角,这一段故事大致影射了二战期间,英法、德国、苏联之间相互倾轧,都想靠移祸他国保全自己的政治现实。

小说的最后一章写的是拿破仑与皮尔京顿的和解。全书的最后一幕:猪穿着人的衣服,像人一样站立起来。拿破仑为首的“猪”与皮尔京顿为首的“人”欢聚在一处,他们举起酒杯,觥筹交错间达成全面和解。皮尔京顿和拿破仑的影子重合在一起,原来猪和人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同,他们的目标完全一致,都是为了对付下等动物。

窗外的其他动物目瞪口呆再也分不清谁是动物谁是人。这里猪“异化”为人,暗讽二战之后苏联走上极权之路,与英、美一同瓜分世界。

世界依旧没有发生改变,与小说开头老少校的时代一样,极权统治仍在继续甚至愈演愈烈。奥威尔安排这样的结局,正是照应了当时的政治现实。

对于这种极权统治,奥威尔并没试图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宣扬任何政治性的主张而是单纯地用文学的形式将这种极权的怪圈展现给读者,将文学的艺术性与政治性揉于一处。小说中没有丝毫的政治宣传,却比宣传更加有力,使读者易于接受并对此加以抵制。这也是他的政治寓言小说在文学之外的重大贡献。

作品影响

《动物庄园》的故事脉络被评论家分析为与苏联的历史乃至整个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惊人的相似,在很多共产党正在或者曾经执政的国家都能看到动物庄园的类似影子。

作者在书中借由对动物庄园的发展变化,对共产主义运动未来命运的预言也被1991年的苏联、东欧剧变和后来的历史所印证。但《动物庄园》的意义远远不止于对历史的预言,这部寓言体小说以文学的语言指出了:由于掌握分配权的集团的根本利益在于维系自身的统治地位,无论形式上有着什么样的诉求,其最终结果都会与其维护社会公平的基本诉求背道而驰。

作品评价

夏志清教授认为:“西方文学自伊索寓言以来,历代都有以动物为主的童话和寓言,但对20世纪后期的读者来说,此类作品中没有一种比《动物庄园》更中肯地道出当今人类的处境了。”《动物庄园》自出版以后引起很大反响,被翻译成多国文字,还被改编,以其他艺术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2002年11月话剧《动物庄园》在中戏小剧场上演。

相关版本

《动物农场》中文译本:

1977年,《动物农庄》,孔繁云译,志文出版社

1989年,《动物农场》,方元伟译,上海翻译出版

2000年,《动物庄园》,张毅、高孝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商周出版社(2006)

2000年,《动物庄园》,黄友华译,希代书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1年,《动物农庄》,胡庆生译,崇文馆出版社

2001年,《动物农庄》,李启纯译,正中书局

2002年,《动物农庄》(英汉对照注释本),刘子刚、许卉艳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3年,《动物农庄》,李立玮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中文版

2003年,《动物农场》,荣如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年,《动物农场》,傅惟慈译,漓江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5)

2008年,《动物农场》,孙仲旭译,译林出版社

2009年,《动物庄园》,隗静秋译,上海三联书店

2010年,《动物农庄》,陈枻樵译,麦田出版社

2011年,《动物庄园/1984》,呼天琪译,哈尔滨出版社

2012年,《动物庄园》,郝海龙译,字节社

2012年,《动物农场》,王林之译,中国致公出版社

2012年,《动物农庄》,李美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GeorgeOrwell),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ArthurBlair)。1903年生于印度,当时,他的父亲在当地的殖民地政府供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家属于"中产阶级的下层,或没有钱财的中产家庭"。

1904年,由母亲带他先回到了英国。他自幼天资聪颖,11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诗作《醒来吧,英格兰的小伙子们》。14岁又考入著名的伊顿(Eton)公学,并获取了奖学金。但早在小学时期,他就饱尝了被富家子弟歧视的苦涩,从他后来的回顾中可以看出,凭他那天生就很敏感的心灵,这时已经对不平等有了初步的体验。

1921年,布莱尔从伊顿毕业后考取了公职,到缅甸当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无时不在刺激着他的良知。看着他们在饥寒交迫中、在任人宰割的被奴役中挣扎,他深深感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虐"。身为一名帝国警察,他为此在良心上备受煎熬,遂于1927年辞了职,并在后来写下了《绞刑》,这些纪实性作品,对帝国主义的罪恶作了无情的揭露。

但是,这一段生活经历仍使布莱尔内疚不已。为了用行动来表示忏悔,也为了自我教育,他从1928年1月回国时起,就深入到社会最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尽管他自幼就体弱多病,但在巴黎、伦敦两地,他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并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

次年,布莱尔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布莱尔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某种程度上说,"奥威尔"的出现,开始了布莱尔的新生活。

这时的奥威尔已经把自己深切的情感系于无产阶级的命运上,在思想上也开始倾向社会主义。他不能容忍劳苦大众在英国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他曾这样深情地写道:"他们才是真正的英国人。"赶巧,在1936年,有一位进步出版商聘请一位属于"不是受害者自己,而是见证人"的作家,去北部工业区(兰开郡,约克郡)对工人的穷困状况作实地调查。

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的奥威尔欣然应聘,历时数月,通过自己的亲眼所见,并参考了包括恩格斯《通往威根码头之路》其中记述了大量的事实,深切地反映出工业区人民生活的悲惨和世道的黑暗。奥威尔不但据此愤怒地谴责资本主义工业化对人性的摧残,还主张用社会主义来拯治社会的弊端。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的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光荣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经受过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个权威性文献。

但是,这场正义的战争,由于左翼共和政府内部分裂,最后竟失败了。没有死于法西斯枪弹下的奥威尔,竟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奥威尔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两部名作《动物庄园》和《1984》)创作。

他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作品,仅以《动物庄园》和《1984》而言,他的影响已经不可估量。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贯穿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享年46岁。

历史事件的影射

第一章

老麦泽向动物传道: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共产主义学说,并在各国宣传,在其影响下形成了最早的一批共产主义者。

"四条腿好,两条腿坏"、"所有动物都是同志":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共产主义、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

"英格兰兽"及其反响:1848年,失败的欧洲工人革命/19世纪末沙俄各派社会主义者的行动。

第二章

拿破仑、斯诺鲍发展动物主义: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将其现实化/苏共的发展。

琼斯先生的困境:沙俄卷入一战无法自拔。

动物造反:无政府主义式的二月革命。

七诫的书写:十月革命/苏共(布)的建立。

第三章

收割牧草: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各个委员会的成立:"苏维埃"的成立。

第四章

动物庄园声名的传播:十月革命后到20世纪20年代初西方各国对苏俄的恐惧以及西欧各国出现的工人运动。

"牛棚大战":肃清白俄,反对西方(包括波兰)干涉。

第五章

斯诺鲍的理想和风车计划:托洛茨基的世界革命论和超工业化论。

九只狗的培养:素清反革命及怠工分子委员会(契卡)/国家政治保安总局/内务人民委员会/克格勃的建立。

驱逐斯诺鲍:斯大林上台后对托洛茨基和其反对派的打击。

第六章

风车建设:经济建设中的重工业化。(注:风车象征着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果。)

温普尔的到来:苏联通过萧伯纳、哈默等"苏联之友"传达信息与西方一定程度的和解。

猪的享乐化:官僚的腐化和特权阶层的建立。

风车被毁: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遭遇的经济危机。

第七章

饥荒: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对农业的损害。尤指30年代初在苏联全国掀起的大饥荒。

鸡的造反/被逼出售鸡蛋:集体化时期对农民的严重压迫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

批判斯诺鲍:详见莫斯科三次公开审判。

大屠杀: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

"英格兰兽"的被禁:苏联随着"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而篡改社会主义学说。

第八章

篡改"七诫":篡改社会主义学说。

梅尼缪斯的诗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煽动对斯诺鲍/人类的恐惧心理:各国常用政治手腕,通过对敌人的恐惧(xenophobia)来转移舆论注意力。方法诸如给托洛茨基分子扣上的各种莫须有的罪名。

出卖木料:(英法)《慕尼黑协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出卖木料被骗: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与其它庄园的关系:20世纪三十年代后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对弗雷德里克的战斗:二战中苏联的卫国战争。

猪的饮酒:苏联高层的更加腐化。

第九章

乌鸦"摩西"的归来:苏联对宗教管制的放松。

鲍克斯的受伤/被杀:战后苏联人民生活的困难。

猪狗数量的增长:苏联高层人员数目的膨胀。

第十章

猪篡改"动物主义"理论/猪变成人:(预言)苏联将放下"社会主义"的表皮,使剥削合法化。

猪和人类的和解/人与猪宴会:英美和苏联的战时合作/德黑兰会议

名言

"四条腿好两条腿坏"

"所有动物都是同志"

"所有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504150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