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新型的集成式管理)

现代物流(moderntimesLo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

现代物流(新型的集成式管理)

简介

迄今为止,物流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物流的概念内涵进行表述,概括起来,主要有八种:

(1)中国物资流通协会会长陆江认为:“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现代物流是将供应、采购、生产制造、批发零售,直到消费之前各环节集成一个系统,强调系统的协调性和环节间的配套服务。”

(2)理论界形成的共识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和最终产品及其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3)中国北方工业公司高级工程师王佐博士认为:“现代物流就是客户服务。”

(4)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副院长何明珂教授认为:“物流首先是一个系统,光搞储存或光搞运输,都不叫物流。真正的物流必须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把仓储、运输及相关的各个环节集成起来。”

(5)梁柏刚则认为:“现代物流正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制造、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朝着规模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6)高艺林认为,现代物流“它包括了物资的保管、运输、装卸、包装、加工、信息处理等环节的基本活动,以物流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高效率为主要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物流分散经营、低效率等不足。”

(7)周正、刘平认为:“物流是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终极产品以及相关信息从生产产地到消费流动和存储进行规划、实施和控制的全过程,从而使材料和产品的流动和存储达到最高的效率和最低的成本。”

(8)美国物流管理协会定义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从起始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和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物流一般包括六个部分内容:运输、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管理。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现代物流专业,是从2004开始开设的。

基本特点

在新的形势下,物流产业的发展表现出许多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一些学者从物流系统、物流管理、物流发展趋势等方面对物流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张志坚认为,现代物流系统有四个特点:

(1)大跨度性。现代物流是一个大跨度系统。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域跨度大,二是时间跨度大。系统管理难度大,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高。

(2)动态性强。物流系统稳定性差而动态性强。物流系统连接多个生产企业或用户,随着需求、供应、渠道、价格的变化,系统内的要素及系统的运行经常发生变化,难于长期稳定。

(3)可分性。现代物流系统属于中间层次范畴,本身具有可分性,可以分解成若干个子系统。

(4)复杂性。物流系统的要素十分复杂,它的运行对象(物)遍及全部社会物资资源,将全部国民经济的复杂性最后集于一身,带来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李会太、张文杰认为,物流管理有五个新特点:

(1)决策系统化——追求企业物流活动的整体优化。

(2)符合市场营销观念——从企业营销战略和目标市场需要出发。规划、评价企业物流系统。

(3)强调经营效益——把物流视为市场经营行为,而不是工程作业。降低成本是物流决策的重点。物流成本约占全部营销成本的50%。

(4)以顾客服务为主要经营内容之一。物流营销实质上是一种服务营销。为顾客服务的水平越高,预期的销售量水平也就越高。

(5)物流管理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当代物流管理的显著特点是走向系统化、计算机化的信息管理。

张震从物流产业发展趋势角度分析现代物流的新特征:

(1)物流企业的并购特征。全球物流企业并购风起云涌,并购行为使企业规模增大,运营成本降低,业务经营范围广泛,更能适应客户需求多样化的趋势。

(2)第三方物流占主导的特征。第三方物流(合同物流或配送社会化)在国际物流产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第三万物流不但节省了运营成本,减少了交通拥挤,节约能源,保护了环境,还必将成为国际物流业的主导。

(3)物流业“无库存”经营特征。未来的物流业发展将依托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持,使物流企业工作流程程序化、连续化,使物流企业能迅速地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并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物流服务呈现“及时”趋向,物流业“无库存”经营倾向非常明显。

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

据《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第三产业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2012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4.6%,预计2015年将提升至47%,服务业未来三年的复合增长率约12%。

从产业细分的角度来看,基础物流服务(仓储和运输)增速将仅能达到7%左右的水平。过去十年,以简单仓储和普通运输为代表的基础物流业务年均增速约为10%左右,显示出较低的进入壁垒、技术含量和议价能力。考虑到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步深入,并参考发达国家经验,中国整体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将出现下滑趋势。“十二五”期间,传统仓储和普通运输服务等基础物流业态年均增长将略低于GDP增长水平,维持在不足7%的水平。

主要特征和物流观念

根据国外物流发展情况,将现代物流的主要特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反应快速化

物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间隔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物流功能集成化

现代物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节进行集成,包括∶物流渠道与商流渠道的集成、物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物流服务系列化

现代物流强调物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现代物流服务在外延上向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订单处理,向下延伸至配送、物流咨询、物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则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物流作业规范化

现代物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动作的标准化与程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动作。

物流目标系统化

现代物流从系统的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活动,处理好物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活动与物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物流手段现代化

现代物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语音识别技术等得到普遍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物流系统运用了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卫星通讯、射频识别装置(RF)、机器人,实现了自动化、机械化、无纸化和智能化,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国防部(DOD)为在前南地区执行维和行动的多国部队提供的军事物流后勤系统就采用了这些技术,其技术之复杂与精坚堪称世界之最。

物流经营市场化

现代物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企业承担物流任务,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总目标,谁能提供最佳的“服务-成本”组合,就找谁服务。国际上既有大量自办物流相当出色的“大而全”、“小而全”的例子,也有大量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例子,比较而言,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已经占到主流,即使是非社会化、非专业化的物流组织也都实行严格的经济核算。

物流信息电子化

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现代物流过程的可见性(Visibility)明显增加,物流过程中库存积压、延期交货、送货不及时、库存与运输不可控等风险大大降低,从而可以加强供应商、物流商、批发商、零售商在组织物流过程中的协调和配合以及对物流过程的控制。

现代物流的三点认识

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现代物流".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随之而大大提高。降低物流费用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作用增大,因此,生产者大力谋求降低物流费用,使现代物流成为普遍关心的产业。同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也发展到足以支持物流全过程的优化和整合的程度。需要与可能相结合,促成了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经过了长期不断的整合,已使物流渐渐地形成了独立的产业——现代物流产业。

因此,现代物流产业与传统物流产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全过程是经过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也是无缝衔接。这就大大地降低了物流费用,缩短了物流时间。这也就是当代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这里还要澄清一个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流企业都用信息技术装备了起来,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并不能因此而称之为现代物流企业。例如,传统的仓储企业用上了计算机,不能仅仅因此称之为现代物流企业,而要看这个仓储企业的运作模式与和上下游的联合是不是可能成为经过整合后的物流链中的一环。

其次,要理解什么是中心。中心是相对于腹地而言的,是腹地某项活动(如政治、经济、体育等等)集中开展的场合。因此,随着腹地大小的不同、腹地该项活动发展的水平的不同,中心的层次也不一样。表现为中心的大小不同,活动项目多少的不同。因此,物流中心就是物流服务活动集中进行的场所,物流中心的规模取决于腹地的大小及其对物流服务的需求。

最后,还要认识到,物流活动是商品生产与消费派生的活动,是随着商品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如果商品生产的数量一定,对物流活动的需求也是一定的。只有在因物流费用减少,商品的价格降低,刺激需求的增长,扩大了商品的生产时,对物流活动的需求才会增加。传统物流是分散进行,而现代物流则是经过整合后连续进行的。

经济效益

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从整体上改变经济运行的方式,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对增强国际竞争力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国务院研究室工交司副司长陈文玲认为:

(1)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会大大降低高昂的物流费用。在中国目前工业企业生产中,直接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不到10%,而物流费用占商品总成本的比重,从账面反映约为40%,全社会物流费用支出约占GDP的20%。在商品的整个生产销售中,用于加工和制造的时间仅为10%左右,用于物流过程所占的时间几乎为90%。“十五”期间,如果中国物流费用降低到占GDP的15%,每年将为社会直接节约2400亿元的物流成本。

(2)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从根本上解决中国产成品大量变成库存沉淀的顽疾,极大地减少库存占压资金。截至1996年底,全国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累计总值达13276亿元,加上国有商业、乡镇及合资企业库存,总值已超过了3万亿元,而且新生的库存商品仍在增加。如果实现了订单经济,实现零库存,这些沉淀的资金就会流动起来。

(3)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加快资本周转,使有形货币在流通中产生更多的无形货币。海尔物流使企业的资本周转提高到一年15次,建立了现代物流体系的日本制造业(包括批发、零售)流动资金年平均周转15—18次,一些跨国连锁企业如沃尔玛、麦德龙、家乐福等公司,流动资本年周转速度都达到20—30次。如果中国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本周转速度达到海尔的水平,3万亿元流动资本一年内转15圈,就相当于45万亿元的资本量。

(4)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减少由于低水平、条块分割的物流方式造成的巨大物耗。在传统的物流框架下,一件商品从生产出来到最终的消费环节,至少要被搬倒、装运十几次。实行社会化的多式联运、一单到底,物流过程中的物耗至少可以减少几倍。中国汽车空驶率达37%左右,意味着全国每年有150多万辆载重汽车无活可干,这种潜在浪费至少也在数千亿元。按现代物流要求,合理的流程设计可使空驶率降低到5%以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博士王微认为:

(1)现代物流的发展能促进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2)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通过比较优势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形成各地区的产业结构特点,使地区经济结构雷同的问题得到逐步地化解,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和共同发展。

(3)促进流通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物流的产生和发展是流通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途径。

(4)促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合理化。使企业按市场的要求更加经济合理地组织物流活动的开展。使企业能够合理地利用资源、高效率地组织物流服务,以满足市场的要求。

编辑本段现代物流管理十大趋势

过去物流管理着重在企业内部作业与组织的整合,对下游顾客的对应,是以服务与品质为主要重心。因此,现代物流评价物流的管理业绩和效果的准则,多半是以处理订单周期时间的速度,供货率及完成质量来量度。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上增添新的内容,物流业出现了新的十大趋势。

一)物流管理从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加值方案设计、解决和管理上。可以为客户提供度身订造式的,并带有个性化的服务,企业逐渐转向强调跨企业界限的整合,使得顾客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由对立转向联合。传统商业通道中,企业间多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因此往往造成企业间对立的局面。然而在追求更大竞争力的驱动下,许多企业开始在各个商业流通机能上整合,通过联合规划与作业,形成高度整合的供应链通道关系,使通道整体成绩和效果大幅提升。

三)由预测转向终测。传统的流通模式通过预测下游通道的资源来进行各项物流作业活动,不幸的是预测很少会准确的,因而浪费了许多自然及商业资源。新兴的物流管理趋势是强调通道成员的联合机制,成员间愿意互换营运及策略的信息,尤其是内部需求及生产的资料,使得上游的企业无需去预测,流通模式是逐渐由预测基础转向终测基础发展。

四)由经验积累转向变迁策略。一直以来经验曲线是企业用来分析市场竞争趋势及发展对应策略的方法,并以企业长年积累的经验作为主要竞争武器,然而科技的突飞进步,企业固守既有经验反而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因此在调度变化的环境下,经验及现存通道基础结构反变为最难克服的障碍,成功的企业要建立对策略方向的嗅觉和持续变迁管理体系才能生存。

五)由绝对价值转向相对价值。传统财务评价只看一些绝对数值,新的评估方法将着重在相对价值的创造,亦即在通道中提供加值服务,顾客所增加的价值中企业可占多少比例。

六)由功能整合转向程序整合。在竞争渠道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企业必须更快响应上、下游顾客的需要,因而必须有效整合各部门的营运,并以程序式的操作系统来动作,物流作业与活动多半具有跨功能,跨企业的特性,故程序式整合是物流管理成功的重点。

七)由垂直整合转向虚拟整合。在传统渠道中,一些大企业进行通道的垂直整合,以期对通过掌握有更大的力量,事实证明这并不成功,反而分散了企业的资源,并将主业削弱。今日企业经营的趋势是专注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专业管理公司去做,形成虚拟企业整合体系,使主体企业提供更好的产品及服务。

八)由信息保留转向信息分享。在供应链管理结构下,供应链内相关企业必须将供应链整合所需的信息与其他企业分享,否则,无法形成有效的供应链体系。

九)由训练转向知识学习。在可预见的未来,任何物流程序均以人力来完成。然而,物流作业多半需要在各个物流据点和运输网络中进行,大约有90%的时间,物流主管无法亲自加以监控。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增加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度。物流主管必须将以个别人员技能训练的方式,转向知识基础的学习发展。

十)由管理会计转向价值管理。未来许多企业愿意投入许多资源建立基本会计系统,着重在提供增值创造,跨企业的管理信息,以期能确认可创造价值的作业,而非仅在于收益增加,成本升降上。

现状问题

物流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当前,中国物流产业已进入发展阶段,形成了一种热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博士王微认为:

(1)从微观层面,企业物流管理和物流企业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是许多实行连锁经营的零售企业建立了自己的配送中心,为企业内部的连锁网点提供物流配送服务,一些连锁企业配送商品比例已经超过企业经营品种的50%。二是部分制造业企业也在探索和尝试物流管理方面的改革。三是出现一批定位于全方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

(2)从地方政府层面,目前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的地方政府,如深圳、北京、上海等对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3)宏观层面的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国家内贸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中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目前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较快,但还存在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各建各的物流中心或基地,部门分割、行业垄断、相互之间毫无关联,造成资源配置的极大浪费等问题。一些学者指出:

(1)物流观念落后,管理体制滞后。观念落后导致中国不论是国民经济或企业管理均不重视物流,缺乏规划,投资严重不足,现有的储运被当做是物流的全部内容。在体制上,中国物流产业仍然是分散的或者称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国内贸易局、外经贸局、能源部、农业部等专业部和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综合部门。由于体制不顺,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

(2)物流设施陈旧,利用率不高。陈旧的设施功能单一,无法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由于使用效率低下,使原本陈旧的物流设施更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需要,中国仓库利用率只有50%。

(3)物流业发展不平衡。沿海及开放城市发展较好,深圳、上海、北京发展得既快又早,其他地区也在积极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4)物流与电子商务脱节,重电子商务轻物流。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将使传统的物流与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重新整合,但中国却呈现出重商流、轻物流,重硬件、轻软件,重电子、轻商务的倾向。运作的相对独立性导致传统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效率较低,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满足现代物流要求。

(5)物流管理方面的人才短缺。教学和科研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截至2000年上半年,中国只有十所院校或专业方向学习或研究物流,而美国设物流专业的院校著名的就有十多家。目前中国基本没有现代化的实验室和高层次的研究机构。

(6)物流专业化程度低,技术单一。许多企业继续搞“大而全”、“小而全”,产供销一体化,仓储、运输一条龙,有的工厂有自己的大型车队,甚至远洋船队,物流专业化程度低。现有的物流企业是过去仓储、运输的简单转行,物流技术单一,专业化的物流企业尚未建立。由于物流专业化程度低,很难为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企业的产品在中国提供综合性物流服务,也很难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一体化。

(7)物流业经营管理低效、缺乏规模效应。中国企业物流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低,横向联合薄弱,物流管理手段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和整体协同效应。在工业生产中物流所占用时间几乎为整个生产过程的90%。全国铁路货运列车的平均技术速度仅为45公里/小时;因散装、集装箱运输技术尚未普及,装卸效率低,铁路货车中转停留时间约5小时。公路运输营运货车平均车日行程仅200公里左右,车辆工作率约60%。在一些大城市,平均车速已下降到每小时15公里,严重影响了城市物流效率。

(8)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革。现代物流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主要是指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市场准入或退出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的改革,目前还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企业在提高自身物流效率时,必然要涉及到各种物流资源在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市场之间的重新配置。而由于上述制度改革尚未到位,企业根据经济合理的原则对物流资源的再配置就会受到阻碍。

(9)电子商务发展滞后。电子商务发展的滞后使中国物流企业在经营技术上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明显,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尽管中国的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电子商务方面的差距就更大了。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使技术进步缓慢;另一方面则在经营理念上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大多数物流企业不愿意在发展电子商务上投入资金;而且即使已经建立了一定档次的电子商务系统,也未能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区别传统物流

传统物流一般指产品出厂后的包装、运输、装卸、仓储,而现代物流提出了物流系统化或叫总体物流、综合物流管理的概念,并付诸实施。具体地说,就是使物流向两头延伸并加入新的内涵,使社会物流与企业物流有机结合在一起,从采购物流开始,经过生产物流,再进入销售物流,与此同时,要经过包装、运输、仓储、装卸、加工配送到达用户(消费者)手中,最后还有回收物流。可以这样讲,现代物流包含了产品从“生”到“死”的整个物理性的流通全过程。

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物流只提供简单的位移,现代物流则提供增值服务;

2.传统物流是被动服务,现代物流是主动服务;

3.传统物流实行人工控制,现代物流实施信息管理;

4.传统物流无统一服务标准,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

5.传统物流侧重点到点或线到线服务,现代物流构建全球服务网络;

6.传统物流是单一环节的管理,现代物流是整体系统优化。

发展趋势

1.第三方物流日益成为物流服务的主导方式。从欧美看,生产加工企业不再拥有自己的仓库,而由另外的配送中心为自己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1998年美国某机构对制造业500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将物流业务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货主占69%(包括部分委托)。同时研究表明,美国33%和欧洲24%的非第三方物流服务用户正积极考虑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

2.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广泛用于物流领域,物流与电子商务日益融合。上世纪7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曾简化了物流过程中繁琐、耗时的订单处理过程,使得供需双方的物流信息得以即时沟通,物流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得以精确衔接,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而互联网的出现则促使物流行业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互联网的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满足了物流系统高度集约化管理的信息需求,保证了物流网络各点和总部之间以及各网点之间信息的充分共享。

3.物流全球化。物流全球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整体,大型公司特别是跨国公司日益从全球的角度来构建生产和营销网络,原材料、零部件的采购和产品销售的全球化相应地带来了物流活动的全球化。另一层含义是指,现代物流业正在全球范围内加速集中,并通过国际兼并与联盟,形成愈来愈多的物流巨无霸。1998年,欧洲天地邮政(TNT)以3.6亿美元兼并法国第一大国内快递服务公司JefService。1999年,英国邮政以5亿美元兼并德国第三大私人运输公司GermanParcel。这些兼并活动不仅拓宽了企业的物流服务领域,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冷思考

估计贡献

大力发展物流业,对全国国民经济整体而言,可以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但不一定能提高全国的GDP.因为,物流活动是商品生产的派生物,而发展物流业,是为了降低商品的流通费用,并不能刺激物流过程中作业的增加。所以在全国的产品数量一定时,对物流活动,即流通过程中增值服务的需求总量也是一定的。对一个城市来说,情况可能就不一样。发展物流服务,可以吸引那些经过或以这个城市为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商品在这里进行物流服务,也可以用物流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商品经过这个城市,从而使物流产业成为城市经济新的增长点,有助于城市GDP的提高。这也就是目前许多城市都要建设物流中心的原因。

转型立足

企业的转型就是从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化为现代物流企业,这本来应该是研究的重点问题,但却不知道为什么被忽视了。因为,没有企业的转型,发展现代物流只是一句空话。

在研究这个问题以前,首先要介绍现代物流企业的分类。现代物流企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没有掌握任何物流服务资源,专门从事物流路线策划(含优化)以及对物流链进行整合以保证物流无缝衔接的企业。第二类是既具有物流路线策划(含优化)以及对物流链进行整合的功能,也掌握某些物流服务资源的企业。这类企业具有双重优势,他们可以利用策划和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而且由于掌握了一定的资源,整合的操作也比较方便。第三类是那些仅仅拥有物流服务资源的企业。目前,中国的物流企业几乎都还是第三类企业,而许多没有掌握物流资源的代理企业所从事的物流服务,实际上从事的仍是多式联运的代理服务。

传统的物流企业转化为现代物流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确定转化为哪一种类型。但要转化为一、二类,都需要大量的信息、覆盖全球的销售与联系网络和大量的专门人才,以及长期的国际实践。应该承认,中国具有如此雄厚实力的企业不多。因此,绝大多数都应该首先仍然向第三类转化,即由传统的第三类向第三类现代物流企业转化,然后,再创造条件,转化为第二类。为此应该从软硬件两个方面强化竞争力。而更重要的是采用联合战略,包括横向联合与纵向联合。横向联合是与同类企业联合,化敌为友,降低经营风险。纵向联合是向上下游延伸,采用联合战略,巩固市场,扩大竞争力。联合当然可以利用各种纽带,但是,比较可靠的纽带还是资本,即联合以收购、兼并、合并等方式为宜。可以说,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物流业的重组。

人才估计

有的媒体提出,目前人才市场上,仅上海一地就需要几十万个物流人才。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导,如果真的照此办理,人才市场将出现严重的混乱。我们前面讲过,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根本的不同就在于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全过程的优化以及全过程的无缝衔接。至于具体环节的作业,两者间的差别并不大,不必专门培养。亿博物流培训指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迫切需要的是掌握了优化技术的物流全程策划、物流信息管理和全程组织等的高层人才,其需要量是有限的。至于运输、仓储等环节的管理与操作人员,由于他们不需要掌握全面,原有的知识结构基本可以应对。当然,他们也需要掌握许多新知识,但这是时代的要求,而不仅仅是物流的要求。就是说,现有的物流各环节的管理和作业人员不必另外培养。

六大对策

中国物流专家表示,二00九年尽管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但规模基数大。“保八”的目标如能实现,社会物流总额将达一百万亿元左右,此为推动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动力。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会长何黎明今天在此间举行的“二00九中国物流发展报告会暨第十七次中国物流专家论坛”上说,二00九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社会物流总费用和物流业增加值将分别不能低于百分之十三、百分之十和百分之九的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有所下降。物流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关键环节和薄弱领域的物流服务得到加强。

为此,他提出发展中国物流业业六点对策:

——减轻物流企业的税赋,全面推开物流企业税收试点,解决试点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综合考虑物流各环节均衡税负,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相统一,调低为百分之三。按照工业用地征收物流企业的土地使用税,减少地方自由裁量权,鼓励新型仓储设施建设和原有设施升级改造。

——解决物流企业遇到的交通限行问题。确定城市配送车辆专用车型的标准或规范,为配送车辆进城通行停靠和卸货提供方便,参照国际标准,重新制定轿车运输车国家标准,解决轿运车超限限行,随意罚款的问题。

——综合解决物流企业融资问题。

——建立开放式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体系,实现信息共享、一体化服务,消除“信息孤岛”。

——解决物流通关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统一的快速反应物流管理信息平台。

——组织实施示范工程,引导制造企业分离外包物流业务,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促进运行效率提高和发展方式转变。

据悉,二00八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八十八点八二万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八点一;物流业增加值约一点九四万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四点六;社会物流总费用约为五点二一万亿元,同比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七。

战略评估

1.以人为本的原则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规划。要实施战略,人是根本,一切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由人去掌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各项职能、管理目标的实现都要通过人的活动来落实,离开了人,管理活动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前面讲到,战略绩效评估本身是一种控制手段,它是为战略管理服务的。因此,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评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否则就会导致为了评估而评估,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科学性原则

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的评估一定要坚持科学性原则,科学、公正、合理、有效是设计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评估系统的基本原则。而科学的系统设计则必须准确、及时和可接受。所谓准确性,是指一个有效的评价控制系统,其各项指标都应当准确明了,充分考虑可能影响绩效的各种因素,使有关绩效的信息真实准确;及时性是指要及时计量与反映有关绩效方面的信`息,这是使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评估有效的关键;可接受性是指战略评估系统必须尽可能按使用者的需求设计,要使物流企业员工都能接受,这样才能保证现代物发展战略评估系统的可行性。

3.成本效益权衡原则

成本效益的权衡是在战略绩效评估中必须考虑的限制因素之一,即战略绩效评估所产生的效益应超过(至少等于)在评估过程中所花费的成本,否则,绩效评估是不经济的。物流企业进行现代物流发展战略评估的目的是及早发现战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正确评价管理人员的业绩,但评估和控制系统也会带来相应的成本,因此,效益和成本的评估实际上是一个判断过程,有些指标项目固然重要,但如果为了获取该项指标预计花费很大的成本,一般应放弃该项指标,转而使用其他替代指标。

4.坚持“三维价值”协调发展原则

物流企业价值观是制定物流公司战略和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思想保证。我国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不遵守行业道德的行为,原因就是企业没有坚持“三维价值”协调发展的原则。

所谓“三维价值”协调发展,就是企业要坚持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物流企业要想可持续发展,要想真正实现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就应当将战略绩效考核价值观立足于可持续发展企业所倡导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物流企业归根结底也还是个企业,它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因此,物流企业理所当然地应当坚持“经济价值”,坚持“以本求利”;现代物流发展战略在物流企业中施行的时候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如果建设得当,企业文化将是企业战略顺利施行的最有利因素,反之,企业文化则有可能成为最大的阻力;物流企业要想长期生存发展,就必须考虑到自身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就要求企业实现社会价值,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否则,物流企业与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对立则可能危及企业自身的生存。因此,现代物流企业的战略立足点应当坚持“三维价值”的合作,相应来讲,现代物流发展战略的评估也应当坚持“三维价值”协调发展的原则。

发展重点

发展战略重点,是战略中的关键部位,一般是指在内外部环节分析的基础上,对战略目标的实现有重大影响而又薄弱的环节主攻方向。战略重点是战略的重要内容,是构成一套完整战略的基本要素之一,只有抓住了战略重点才能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战略重点是从战略目标的角度来考虑的,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核心。

战略重点是战略中的关键部位,是复杂事物中的主要矛盾。战略重点是客观存在的,要从整体结构去发现,也就是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从眼前与长远利益的结合部位上去发现。确定战略重点的方法有两种:1对市场需求的细分化,确定具有战略重要性的目标市场,根据这种关键的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市场作为战略重点;2对各个行业的关键功能环节和因素进行比较,找出本企业所在行业的关键功能环节和因素,即对本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具有决定作用的功能环节和因素。战略重点是一般是薄弱环节,很多项目虽然很重要,但并不薄弱,可以不作为战略重点。

战略重点是企业资金、劳动力和技术投入的重点,这是整个战略得以实现的物质保证,同时还是决策管理者实现战略指导的重点,从而构成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组织保证。

战略重点决定战略规则,包括战略阶段的划分和各种资源的配置。重点不明确,整个战略部署就失去了依据,重点一错,全局就陷入了混乱。因此,战略指导者应当充分关注战略重点,相对地集中力量,有限地保证战略重点的需要,万万不可丢掉重点而忙于其他无关紧要的枝节问题,但也不应该把重点孤立起来。

国外物流业发展情况及特点

发展情况

随着物流内涵的不断扩展,物流管理手段、技术均在不断的改善和提高,缩短物流时间、节省物流费用、提高物流效率、促进物流组织合理化是经济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共同特征。为了实现物流对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的目标,物流业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在政府或社会力量的推动下,以现代化物流基础设施规模、质量的提高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为中心,使物流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球物流市场规模已达3.43万亿美元,欧美发达国家物流业规模已超过高技术产业而成为新的经济拉动因素。2001年美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10.2%下降至9.5%,日本为14%,英国为10.6%,法国为11.1%,意大利和荷兰均为11.3%,德国为13%,西班牙为11.5%,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发展特点

1、政府普遍重视物流的发展。各国特别是我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均把发展物流作为提高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来规划。日本内阁会议2001年通过《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除了继续建设高效的物流基础设施(重点是降低港口费用)以提高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外,还提出要解决环保问题和建立循环型社会等与物流有关的新课题。在建设物流园区过程中,政府对参与物流园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并积极为物流园区进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统一规划物流园区内的交通、道路、绿化、教育、娱乐设施等项目,形成齐全的服务功能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韩国起草的物流发展五年规划要求到2006年,企业的物流开支占企业收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2.5%下降到9%,使韩国成为东北亚转运枢纽。澳大利亚政府2002年推出《货物运输行业行动纲要》,目的是搭建一个长期的、参与性强的计划和财务框架,对全国陆地交通网络进行整体开发。

2、搭建信息平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应用的广泛普及,大大降低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物流的运营成本,使国际物流得以长足发展。目前,国际物流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其发展趋势是建立智能化运输系统,将运输仓储电子化管理过程与网络财务支持系统、电子商务融为一体。目前对于现代物流业发展来说,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3、完善配送中心,提高整体物流效率。在欧洲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配送中心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作用包括减少仓库建设和人工成本,增加存货透明度,加强物流的流程控制。在目前的物流配送中心中,既有加工配送型,也有单纯储存配送型;既有专业产品如汽车配件、食品配送等,也有综合物流中心;既有物流与展览展销的结合,也有跨区域的综合集成空运、海运、铁路、公路的全球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中心一般都广泛采用各种高科技手段,如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监控系统、现代化立体仓库、条形码扫描等,同时还包括整套的供应链方案设计、港口电子网络化管理、仓库进出货自动化管理、卫星定位系统等。

4、推进物流系统的标准化。现货物流业对运输仓储资源进行高度的整合,所以标准化程度要求很高。如果没有各国统一的标准,国际物流水平很难提高。目前,美国、欧洲基本实现了物流工具和设施的统一标准,如托盘采用1000MM×1200MM标准、集装箱的几种统一规格及条码技术等,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转难度。在物流信息交换技术方面,欧洲各国不仅实现企业内部的标准化,而且也实现了企业之间及欧洲统一市场的标准化,这就使各国之间的系统交流更简单、更具效率。

5、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是具备一支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如美国已形成了较为合理的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建立了多层次的物流专业教育,许多著名的高等院校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在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的组织倡导下,全面开展物流在职教育,并建立了美国物流业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如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经过考试获得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发展趋势

1、物流服务的内涵将继续拓展,由最初只解决运输问题,逐步将装卸、搬运、仓储、保管乃至报关、通关、保险、商检、卫检、动植检、中转、保税等业务统一进来,近年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比较成本优势的驱动,产品异地加工、装配、包装、标志、分拨、配送、销售、转让等增值服务,也逐渐涵盖进来。

2、物流服务过程继续延伸。物流服务过程经历了“港口-港口”、“门—门”和“货架—货架”等阶段后,由于生产企业“即时供货”和“零库存”的需要,物流业将生产以前的计划、供应也包括在自己的服务范围之内,使服务过程向前延伸,以及消费后的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从而使物流服务过程向消费后延伸。

3、专业化物流服务不断壮大。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展“第三方物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但能够提供物流作业服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顾客提供全面解决方案。据对《财富》500强企业的一份调查表明,69%的企业已经使用了第三方物流,75%的企业打算更多地使用第三方物流。

4、供应链管理开始盛行。欧美许多企业通过直接控制供应链,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由于国际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正朝着全球采购、本地制造、全球分销的新型跨国公司方向发展,与此相对应,与国际跨国公司结成战略同盟关系的国际物流企业也正寻求开展“一票到底”的服务,以满足跨国公司全球化、优质化的物流需求。

5、物流规模不断扩大。一是在港口、机场、车站等物流枢纽结点上建设规模巨大、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二是物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来扩大规模。1999年美国物流运输企业之间的并购达23件,涉及金额6亿多美元;德国邮政公司最近两年并购欧洲地区物流企业11家,现已发展成为年销售额290亿美元的欧洲巨型物流企业。

6、不断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形成以系统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运输技术、配送技术、自动化仓储技术、库存控制技术、包装技术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物流技术格局,今后的发展方向将包括无线互联网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智能运输系统及集成化技术等。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517152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