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

瓷器是中国汉族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是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结晶。中国瓷器的发展,由宋代的大江南北成百上千窑口百花争艳的态势经由元代过度之后,到明代几乎变成了由景德镇各瓷窑一统天下的局面。景德镇瓷器产品占据了全国的主要市场,因此,真正代表明代瓷业时代特征的是景德镇瓷器。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主,其它各类产品如釉下彩、釉上彩、斗彩、单色釉等也都十分出色。

明代瓷器(中国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之一)

概述

以景德镇的青花为例:洪武时期青花色泽偏于黑、暗,纹饰上改变了元代层次较多,花纹繁满的风格,趋向清淡、多留空白地;永宣时期青花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颇负盛名,其所用青料为进口的苏麻离青;成化弘治、正德青花胎薄釉白,青色淡雅,其青料为国产的平等青; 嘉万时期青花蓝中泛紫,发色艳丽浓重,其青料为回青或回青与石子青混合使用;万历后期,天启至明末青花蓝中泛灰,青料为国产浙料。

发展周期

整个明代1368——1644年,先后有十七个皇帝在位执政,共经历276年{南明除外}。其瓷器的制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其中洪武,永乐和宣德为最高峰。

中期: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其中成化斗彩最著名。

晚期: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其中嘉靖、万历五彩量最大。

洪武时期(1368—1398年)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31年,而事实上江西(包括景德镇)地区于1361年后就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带真正洪武官窑纪年款的瓷器实物。但是洪武朝烧造过大量的官窑器却是毋容置疑的。

从传世和出土的许多器物分析,再与明初典型器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这类即有元代遗风又貌似永乐,介于二者之间的器物,其制作年代应定为洪武时期。

(1)烧造品种

景德镇洪武时期烧制的瓷器品种还是比较多的,元代的青白瓷和枢府瓷入明之后仍在烧制。白釉和黑釉也有发现,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柿色釉、红釉、绿釉等品种也有实物传世。从传世品来看,洪武瓷中有质量较精的细瓷和质量较粗的粗瓷两大类,细瓷中很大部分应是官窑生产,粗瓷显然是民间日用瓷。

(2)造型特征

洪武瓷的造型,多少具有元代枢府窑的古朴浑厚的遗风,尤以民窑为甚。官窑则努力创新,迅速摆脱了元瓷厚重奔粗的风格,开始孕育秀美飘逸的造型风貌,为永宣瓷器大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3)胎体特征

胎土因淘洗粗细之差,胎质表现大不相同。官窑瓷器瓷化程度较高,因而坚致细白,稍有厚重感。民窑器物则因胎土淘洗不精,烧制火力不足,致使胎体断面呈略含杂质的浅灰白色或土黄色。

(4)釉面特征

釉面呈青白色,是元明两代瓷器的共同点,只是青白程度各朝略有差异。常见的洪武民窑器,胎体因淘洗不精,胎质呈白或灰白色,在厚润的青白釉汁的映衬下,釉面显示出较明代其他各朝更加深的青灰色或灰白色。而官窑器虽然也为青灰色,却较民窑器白润肥厚,玻化程度较高,色泽清雅,柔和悦目。

(5)图案纹饰特征

明代早期纹饰,大多简练流畅,豪放生动。官窑器的纹饰精细秀美,多少流露出一些元代遗风。而民窑器则别有洞天,特别是描写自然的写实纹饰,更能体现工匠的丰富想象力,反映劳动人民浓郁的生活气息。

洪武官窑龙纹兼具元、明两代龙纹特点,其形象不及元龙凶猛;三爪龙较多。云龙纹饰中的流云云脚粗短(元代的较长),盘中心的三朵流云呈“品”字排列。这种呈品字形排列的如意状云纹,沿用到明正德年间都无大的变化。

洪武时所绘菊花呈扁椭圆形,折枝或缠枝莲叶纹大都呈螺丝状,而常见的元代缠枝莲叶纹多为葫芦形,同时,元代的叶形较大,为大花大叶,洪武时花叶明显缩小。由此可以看出元、明两代纹饰上的继承和演变关系。

瓷器上那种一面青花绘画,一面模印凸花的两面装饰手法,是明代洪武窑对元代枢府窑模印凸花技术的承袭和演变。同时成为洪武瓷器脱胎于元瓷的又一明证。

洪武民窑青花的纹饰,继承传统的书法和绘画,创造了明代早期的“一笔点划”,用笔简练、纯熟,以描写自然为主,朴实无华,大笔写意,着意渲染。青花发色比较稳定,少有晕散。但发色并不浓重,趋于清淡,能较好地衬托出纹饰画意。

(6)底足特征

洪武瓷器底足中心乳钉状突起,是元代器足的遗风。这种器足的处理,在当时处于主流地位,成为明显的时代标志。同时也兴起各种形制的器足,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圆涡形厚底足;高足;尖圈足;外壁斜削式足;外墙内敛里圆角足等等。

总之,洪武正处于元、明交替之际,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瓷器品种

明代景德镇瓷器品种按其制作工艺可分为: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五彩及单色釉,杂色釉。

釉下彩

主要指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蓝地白花等。明代景德镇青花瓷是釉下彩发展到最高阶段。青花瓷在永乐和宣德时期达到了顶峰,被称为青花时期的黄金时代。自此,青花瓷成为中国瓷业发展的主流,形成了青花瓷器异彩纷呈的局面,一直到今天。釉里红创烧于元代,在洪武时期有了很大发展,一度发展到极盛阶段。

釉上彩

可分为1,釉上单彩:有白地红彩,白地绿彩,白地黄彩,金彩,黄地红彩,黄地青花,青花红彩等。2,釉上多彩:主要是指斗彩和五彩。斗彩,又称逗彩,其意是指釉下彩和釉上彩拼逗而成的彩色画面。斗彩工艺发明于宣德时期,成化时的斗彩极富盛名。五彩,俗称“古彩”,也称“硬彩”,五彩从宋,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宣德时成就突出。至嘉靖,万历时五彩瓷器享誉中外。

单色釉和杂色釉

品种繁多,绚丽灿烂,在中国陶瓷史上大放异彩,与青花彩瓷并重。单色釉主要有:铜红釉,以铜为着色剂的一种高温油。永乐,宣德时烧制的极为成功,故被世人称为“宝石红”,“霁红”等。之后极为少见,且质量大不如前。蓝釉,以钴料为着色剂,入窑一次高温烧成。永乐蓝釉,蓝色纯正,釉面滋润。宣德蓝釉,犹如蓝宝石,故有“宝石蓝”,“霁蓝”等之称。之后,各朝代虽有烧制,但质量明显下降。甜白釉,是永乐时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一种半脱胎的白釉瓷,因其具有甜润的白糖色泽,故而得名。永乐,宣德时达到高潮。以上红,蓝,白单色釉为明代单色釉最名贵的品种。

其他

此外,还有仿哥釉,仿龙泉釉,铁红釉,也称“矾红釉”,黄釉,洒蓝釉,也称“雪花蓝釉”等。杂色釉,是指以多种色釉施于一器的瓷器。兴盛于明嘉靖时期,传世品极少。

主要特征

明代瓷器的主要特征:

造型——一般都显丰满,浑厚,器型线条柔和,圆润,给人以质朴,庄重之感。

胎体——一般都比清代的厚重,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及明末各朝接痕特别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民窑器物尤甚。多有“火石红”的现象,俗称“黄溢”。

釉面——最大特点为釉质肥厚,滋润。青花瓷器中,大多皆为青白色,俗称“亮青釉”,贯穿于整个明代的始末。

纹饰——主要有龙,凤,麒麟,山水,人物,花鸟,走兽等。画面豪放而潇洒,笔意酐畅而纯熟,构图疏简而高古。

器足——大件器物多为砂底,常有塌底,粘砂,跳刀痕。器足形状有直圈足,平削圈足,壁型圈足,高足等众多形状。

款识——明代以前,景德镇瓷器多不署款。永乐以后,开始在官窑器上书写本朝年号款,干支款,图记款等。多以青花书写,兼有暗刻,凸印等。

款识特征

明代瓷器的款识形式一般以书写为主,极少有刻印的。前人总结的明代瓷器款识规律是: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

永乐瓷器的款识为“永乐年制”。这是陶瓷史上第一次烧制的帝王年号款,“永乐年制”四字为篆书,四字双竖行,印、刻写或书写于器里心。青花器为用青花书写;白釉器、青白釉器多为印款;红釉、青釉器多为刻款。永乐年号款无论刻、印、写,“永乐年制”四篆体字的字体均较小。

永乐年号款只有四字篆书一种形式。凡见楷书四字、篆书六字或楷书六字,皆为伪托款。四字篆书款后来也有仿的,但仿品款识的字体笔道多为生硬折角,无柔和圆润之感。

民窑器上的吉祥款仍较多,有福、禄、寿、辰等,字体由洪武时的草书为主,发展到隶、草、行三种写款皆有。另外,永乐朝也有少量的图把款。

宣德的款识不似永乐只在器里心,而是任何部位都在书写。在形式上,宣德款有楷书也有篆书,其中楷书占了绝大部分。字数上,有六字也有四字,以六字为主;有六字双竖行加双圈,也有六字一行(横竖均有)、四字一行横写或双竖行。款识有用毛笔书写的,也有刻写的。

宣德民窑器仍有一些草书或隶书的福、寿字,也是多写于器心。还有写“大明宣德年造”的,而且"德"心上一横省略,十分特别。

此外,从花纹、文字上看,伪制的花纹、文字一般都有不太周到的地方,花纹线条、文字笔划或者残缺,或者粗细不一样。有的赝品图纹甚至于显得僵硬呆滞,一望而知系临摹作品。

成化官窑器年号款以青花楷体六字双竖行“大明成化年制”为主,体式比较统一,款的位置也大多数在器物底部。除六字楷书双行款外,还有少量“大明年制”四字双行楷书款。但无论官民窑产品,成化真品均无“成化年造”、“成化年制”四字款。

成化官窑器还有一种罐,款字只有一个“天”字,人称天字款罐。这种一个字的官窑器为成化独有,天字也极其有特色,字体极其肥胖 弘治官窑瓷器款识大体同于成化,仍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弘治年制”为主,写于器底。有少量篆书四字双行写款“弘治年制”,多位于器里心。还有少量红彩楷书双行“弘治年制”款及刻款。

弘治民窑器的款也较多,但较简单,有“福”、“正”、“壬子年造”等楷款。

正德官窑年号款以青花楷书六字双行“大明正德年制”和四字双行“正德年制”为主,其中以后者居多。款字的清花色泽有浓有淡,色淡者显得灰暗。另有红彩书写的楷书双行“正德年制”款,色泽深者黑红,浅者十分艳丽。此时的花盆、炉、洗等彩瓷,多为楷书四字一行刻款,位于器口沿下,也有刻于器底者。

民窑器上年号款为“正德年造”、“大明年造”及“天下太平”、“长命富贵”、“富贵佳器”等吉祥款。

嘉靖官窑年号款全为楷体,有四字双行和六字双行,以六字双行“大明嘉靖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横行、六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识位置主要位于器底,也有写于器口沿下边的,还有写于器物肩部的。除写款外,也有少量刻款。

民窑器上的赞颂款、吉祥款较前朝兴盛,且开始出现堂名款,如“滋树堂”、“松柏草堂”、“郭仁堂”等等。

万历款识以书写六字双行“大明万历年制”为主,也有六字一行或三行的,还有四字双行、四字环行、四字钱文十字排列的。款的书写位置也很不固定,多数在器底,也有在器里心凹处的、肩部的、口边的等。

万历各类民窑款大为增多,斋堂款如“玄阴堂”、“芝兰斋”等;吉祥款如“万福攸同”、“德化长春”、“福寿康宁”等;赞颂吉祥款如“玉堂佳器”、“天禄器”、“天禄佳器”、“上品佳器”等。

明末天启、崇侦年间,署本朝年号款的官窑器少,但署前朝年号款的却较多。不过,这些署前朝年号款的瓷器多为民窑粗制滥造,款识字体十分草率,排列杂乱。

鉴定

明朝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窑场数目空前增多,明朝生活陶瓷,建筑陶瓷和其它类型的陶瓷制造大大地超过了以前历代,展示了陶瓷业大发展的局面。由于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即工匠完成官方规定的任务后,可以进行自由经营,客观上对手工业工人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民窑不仅产量超过官窑,而且烧成了许多高质量的可以与官窑相媲美的瓷器。明代青花、五彩、斗彩瓷器是瓷器生产的主流。

如何鉴定明代瓷器,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造型

明代瓷器的造型,是鉴别真伪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各类器型多能确切表现本时代的生活习惯、审美标准、风俗面貌和技术成就。若能谙熟并善于识别其形状和神态,就掌握了一种比较可靠的鉴定方法。

对于造型,要从以下几点去观察:器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器里。若能经常测量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更为有利。

纹饰

瓷器上的纹饰,也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于明初永宣青花器上的晕散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在后代的仿品中都不能准确再现。在断代和鉴别真伪时,观察、比较同时期与相近朝代其他工艺品的图案画意等特征也很重要。例如,明清两代瓷器的画面,就与同时代的织绣、竹、木、漆、牙、玉、铜、银等工艺品装饰,互有影响,一脉相通;又如成化时期瓷器的海上水八怪,缠枝莲纹,也与前朝景泰掐丝珐琅器上纹饰相同。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器物,都应作大量细致的对比分析,便如永乐、宣德瓷器的缠枝莲、海水龙、成化瓷的青花底足双线特征,在决疑辨伪中,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鉴定真伪,还可根据纹饰的笔法,远近疏密的层次,笔力纤弱等等。

胎釉

就瓷器而论,胎为骨,釉为衣。细致观察胎体和釉面也是断代和鉴别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鉴定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观察,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如著名的永宜细砂底器,露胎处均可见到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都显肉红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为青白色。如以洁白细润著称于世的成化胎体,迎光透视显牙白或粉白色,具有如脂似乳的莹润光泽。

对于明代各种不同的釉面观察方法,除以眼目直观外,必要时还可借助放大镜。观察时更要注意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面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疏密的程度等特征。对各时代釉面的典型表现,要牢记心中,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明代晚期黄釉釉面所闪现的血丝状小红点。

另外釉面的新旧光泽也可说明真伪。对各时期施釉的厚薄,釉面的莹润与干涩,釉质的缜密和疏松及浓缩、积釉等状态也需掌握,这也是鉴定真伪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常见永乐白釉器口,底边角与釉薄处闪白和闪黄,釉厚处闪浅淡青色。永乐翠青积釉处的气泡密、玻璃质强,明代蓝釉釉面表现的灰黑色调,明代宣德釉面的棕眼现象等等。所以,造型、纹饰、款识、釉色、胎质等鉴定方法必须同时并用,方能收到殊途同归,全面一致的效果。

款识

明代瓷器各代款识千差万别,凭款识特点来断代和辨伪也就相当重要。体会各代款识的不同风格,首先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实物款识,相互比照,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其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也应当注意总结同一时期及早期和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纹饰

明代瓷器纹饰装饰主要以绘画为主,也有刻花、划花、印花、镂雕等方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无论人物、花鸟、飞禽走兽都极为生动豪放、富于画意,线条舒展流畅;加之釉色纯朴浑厚、丰富多彩,就更增加了画面的美感。官窑瓷器的纹饰比较工整、细致,民窑器物的纹饰笔法潇洒、自由奔放,生动地表现了对现实美好生活的愿望。

画面题材很丰富,人物、花鸟、飞禽走兽无所不有,有些画面取材于锦缎上的纹饰,或受小说木刻插图的影响,或取材于戏剧、民间故事传说等。有些内容尤其是在官窑器物上,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思想意识,有些则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明代所画的人物比较挺拔,小孩儿头比较肥大,不合比例,前额及后脑凸出,明代早期龙鳞画得草率,龙爪画得比清代简单。此时八宝纹的排列多为轮、螺、伞、盖、花、鱼、罐、肠。后仿品有时忽略此点,在鉴定时应注意观察。以文字作为装饰内容的有梵文、阿拉伯文、寿字、福字等。 

辨识明青花瓷

明代青花与元青花不同。明代青花使用了多种青花釉料。而大家都知道。青花料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钴,而在明代,多为进口。

进口青料为产于西亚的苏麻离青,是高铁低锰型青料,烧成后青花上局部有黑色结晶斑,绘制的图案线条有晕散的特点,有下沉并渗入胎骨的特点,看上去好像用工具在胎上雕刻后填色一般,用手抚摸有凹凸不平的感觉。

明代洪武青花瓷特征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洪武瓷器尽管使用苏麻离青,但青花呈色不是偏灰就是偏黑,并不漂亮,主要与烧窑温度及烧成气氛都有关。

青花瓷发展到了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已成为景德镇乃至全国瓷器制造的主流产品,是明代瓷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永乐青花使用的青料一般较厚,呈色浓艳,线条粗犷,不仅有较浓的黑色结晶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铁锈斑”,而且还有较为严重的晕散与流淌现象,往往渗入胎骨,表现出的一种天然成趣的青花特征。宣德朝青花成色与永乐青花特征一致,且器形图案也有很大的相似性,即俗称的永宣不分。

但二者在某些方面也略有不同。永乐青花的呈色较深,而且流淌大,黑色结晶斑过重,线条晕散比较严重,纹饰也不太清晰,青料凹入胎骨的现象也是最为明显的。尽管宣德青花也有上述特征,但要轻微得多。因线条稳定,除花卉、装饰外,人物纹样也逐渐增多。纹饰风格上,同样的青花图案,永乐的纹样略显柔弱,宣德更显粗犷。

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接近三十年,由于战争不断、灾荒连年,景德镇瓷业也受到了干扰,这三朝有绝对年款的瓷器极少,各种论著也少有提及,所以被人们称作明代瓷器历史上的“混沌时期”或“空白期”。从有限的出土实物看,多为民窑瓷器。应该说正统时期的风格比较接近宣德晚期,青花色料比前朝要精细一些,以国产青料为主,偶见掺用苏麻离青。景泰一朝历时七年,是“空白期”中最低谷的时期,青花瓷器生产基本延续正统朝的风格。而天顺时期则与成化弘治的风格接近,多使用国产青料,个别使用进口料,青花呈色浓艳清新,有晕散的现象,青花浓聚处也有下凹不平的褐黑色斑点;还有一种呈色比较淡的灰青色。

成化制瓷是明代瓷器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烧制的青花瓷可以说独树一帜,极富时代特征。成化初期继承了宣德青花的进口料,但后期则大量使用国产青料,有时两者混合使用。成化时所用国产青料为平等青,没有铁黑斑点;所绘纹饰线条具有不晕散的特点,但青花呈色比较灰淡,并有轻微泛紫的色调。淡雅是成化青花一朝总的特点。

弘治青花传世不多,使用的也是平等青。其胎釉、青花呈色与成化青花大体相同,青花大多发色浅淡,有一种朦胧的感觉,虽没有成化青花淡雅,但也不乏本朝含蓄的一面。另外也有少数呈色深沉的灰蓝色调,与正德青花相差不多,只是呈色有些不纯,原因是正德后期平等青已接近用完,改用了江西的石子青,青花发色青中偏灰。正德一朝处在明代中、晚期的转折、交替时期。

此时期的瓷器,一般施釉都比较厚,烧成温度又低,不利于青花的呈色,釉下青花仿佛罩上了云雾一样,青花往往呈现带灰的色调。正德早期用的是平等青,呈色稳定,颜色清淡闪灰;中期则是典型的正德朝青花瓷器,采用石子青,大部分呈色浅淡灰蓝;晚期使用回青料,发色浓翠而泛紫红,但不如嘉靖朝的浓艳,有的甚至发灰黑色。

嘉靖、隆庆、万历三朝长达百年,属于明代后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开始走向衰落,景德镇瓷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嘉靖青花使用回青,高锰低铁,的色泽呈现出的是一种蓝中泛紫红的鲜艳色调,多是以回青和石子青配合使用,青花呈色浓重,蓝色鲜艳。隆庆一朝只有六年,传世品较少,隆庆青花使用的是回青料,由于选料精细,烧制技术纯熟,回青料已经被运用得炉火纯青,青花颜色浓艳泛紫,非常漂亮。可以说隆庆时的青花瓷,色泽鲜艳,制作精细,可居三朝之首。

明万历朝历四十八年,烧制的瓷器数量多,流传下来的也多。万历初期主要继承嘉靖时期,混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青花的呈色与嘉靖青花也较接近。到了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以后,因回青料的枯竭,采用浙料绘制。这种钴料也需要提炼,有级别之分。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清朝后期。万历青花的呈色没有嘉靖青花那样浓艳,有一种蓝中微微泛灰的色调,而青花晕染也是万历青花的普遍现象。

天启一朝仅有八年,官窑瓷器很少,其特点也不太突出,但造型规整。此时期青料以石子青为主,少量回青。耿宝昌先生把天启一朝青料呈色分为四类:一是青花色泽不稳定,有深浅不一和晕散现象,纹饰的线条往往与釉面混淆不清,与万历民窑的青花器基本相同,所见这类青花器多属佛前供器;二是青花色泽清淡,呈色稳定,青中闪浅灰,构图严谨、线条细腻;三是青花色调浓重,泛黑蓝或黑灰的一类,常见于厚重青花器;四是青花色调浅蓝,鲜艳,稳定。崇祯一朝社会动荡、朝廷腐败、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政府已无力支持瓷器的烧造,传世的官窑较少,多是民窑及一些外销瓷。此时期还有一种青花呈色,显得比较沉闷灰青,略有一些晕散,纹饰线条大多数会溢出轮廓线,纹饰显得模糊不清。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61915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