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学术语)

公共事业是指负责维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事业。公共事业处在自然垄断之下,可能是由于政府的控制之下,而如果是私营的则会被行政法规所监督。一般所说公用事业包括电力、供水、废物处理、污水处理、燃气供应、交通、通讯等。

简介

从一个国家对整个社会的管理来看,包括三个层面: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是国家权力执行机关的行为,代表政府意志,具有强制性;工商管理是以企业自身利益为核心的管理,具有明确的经济目的;而公共事业应付于两者之间。公共事业应该是涉及国家长远利益的微利事业,竞争不激烈的,产品供给不足会引起社会动荡的,需社会监督的,从整体出发,有具体目标,以提高社会水平和质量为宗旨的组织或部门。

公共事业既要服务于社会,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还要关注公众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如果公共事业过于强制,就走向行政性质;过于利益最大化,那就是工商行为。因此,公共事业界定的核心在于其目的、行为准则和运行机制方面。

形式

从中国的现实和未来的改革趋势看,诸如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城市供水、环保气象、城市交通等部门以不同的所有制形式、组织形态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但是,其明显的趋势是国家垄断的减弱,营利目的淡化,社会化程度增强,管理的自律性显着。他们最本质的特征在于社会、公众整体利益,既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又与国家经济发展命脉密切相连,不可或缺,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职能。

特点

因此,不妨对公共事业陈述如下,公共事业是指以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前提,以实现公众整体利益为目的,直接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或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组织、部门和公共企业。其具有整体性、非营利性、规模性、垄断性、公益性等特点。

而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事业组织活动和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应该是以管理、经济、法律为基础,以公共事业的管理要求为框架形成完整体系。公共事业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公共事业组织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还要研究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历史时期,公共事业如何培育和健全自己的特殊职能,即准确的市场定位;如何实现公共事业和政府社会目标、企业经济目标的一致性等问题。公共事业管理研究的对象是公共企业,研究的内容是公共事业组织的运行规律、特点及方法。

生产方式

所谓公共事业产品的提供即公共事业产品的交换和消费,是公共事业产品通过交换进入社会消费的过程。

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主要有公共提供、市场提供和混和提供三种基本方式。

公共事业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组合可以有以下方式:

第一、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即由政府组织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

第二、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即由政府组织公共产品生产,并通过收费方式向市场提供。如中国的国有事业单位以及行政机关为公众提供的某些产品和服务。

第三、公共生产、市场提供。即由公共企业生产,按盈利原则定价,并向使用人收费的提供方式。通常,具有政府垄断性质的私人产品,或者接近于私人产品性质的准公共产品,如煤气、水、电、电讯、公共交通等常常采用这种方式生产和提供。

第四、非公共生产、公共提供。即由非政府组织乃至私人部门生产,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由政府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并无偿地向社会提供的公共事业产品。如公共工程的建设等。

第五、非公共生产、混合提供。即在政府相关的法规、行业政策和规划的指导和监督下,由非政府组织或私人部门投资和组织生产,并由其自行向社会提供。一般来说,涉及教育、医疗、文化等事业产品生产的非政府组织的事业产品就是以这种方式提供的。

农村地区

农村公共事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村有效供给,让更多公共服务惠及农民,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措施。针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薄弱环节,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对农村公共事业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最近几年,伴随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央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及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改善,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大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城乡二元结构衍生出的城乡分割,导致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农村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具体表现为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不小。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仍然偏低,已经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短板”,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羁绊。打破城乡二元藩篱,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迫在眉睫。

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进行了重点部署,勾勒了到2020年的战略目标和前进方向: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提高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和社会福利水平,有效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农村公共事业事关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全局,是维护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完成2020年农村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着眼长远,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按照全会作出的八个方面的具体部署,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根本措施,通盘规划城乡发展,扩大公共财政复盖农村范围,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必须进一步整合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农村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民生八大工程加速实施。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可以预见的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审视差距,展望未来,必须牢固树立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利益观,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在波澜壮阔的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推进制度创新,促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复盖,使公共服务整体水平迈入西部前列,构建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

管理专业

种类

公共事业是中国除公共行政部门和工商部门之外的一大类社会组织,据统计,中国共有公共事业135.6万个,同时还有大量的非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市场经济和体制改革的深入,使这些事业单位的管理正由非专业管理向专业管理转变,这就需要大量公共事业高级专门管理人才。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胜任在文化艺术、教育科研、宣传、环保、社区、社会保险、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公共事业部门和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及教学、科研工作的综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内容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接受管理方法、管理素质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外,还要具备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与科研机构、文化出版、新闻、民间公共事业机构相关联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这些部门和单位的管理工作。

课程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现代管理科学原理、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学、公共财务、社会学、政治学、公共政策、地方政府学、管理信息系统、组织行为学、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管理文秘、市政学、公共行政学、公共人事管理、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中介组织管理、演讲与口才、知识产权法、传播学等。

本专业的主要实践教学环节有计算机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本专业修业年限为四年,学生按照教学计划修满所规定的学分后,可被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619155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