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艺术等公共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一个新专业,其社会需求十分强烈,而且需求量极大,这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政府体制改革后事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形势所决定的。无论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需求,还是从毕业生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来看,其专业发展前景都十分看好。

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适应公共管理改革与发展和培养人才的需要,中国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开始了恢复与重建。

199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将原教育管理、体育管理、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环境经济与管理、人口学(部分)专业合并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自此正式设立,专业代码为110302,授予管理学、教育学、文学或医学学士学位。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原公共事业管理、公共管理、公共安全管理、国防教育与管理、应急管理、高等教育管理(部分)、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专业合并调整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代码变更为120401,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020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管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20401,属公共管理类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公共部门从事管理或服务工作的专业人才。

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需要为导向,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各高校要主动适应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自我评估,建立专业发展的动态调整机制。 

培养规格

学制与学位

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最短修业年限不得少于3年。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允许学生根据创业需求调整学业进度。鼓励学生到海外交流学习。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或学时:总学分应控制在140~160学分之间,其中理论课程学分数不高于总学分数的85%,实践课程学分数不低于总学分数的15%。对总学时各高校可根据总学分要求做适当调整。 

专业素养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国、诚信、友善、守法;具有高度的法治意识、公共精神、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够掌握该专业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知识要求

知识要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按国家规定执行。

通识类知识,包括人文学科知识、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知识。

专业类知识,包括学科基础类知识、专业基础类知识和专业知识。 

能力要求

除了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基本能力,还应具备公共管理学科的思维理解能力(政策理解与分析能力、公共事务的认知与分析能力)、计划能力(制订工作计划能力、分解公共任务能力)、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应急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调査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表达能力(语言与文字)等专业能力。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其中,理论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类课程(人文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专业类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实践课程包括实验实训、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 

理论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按国家规定执行。

通识类课程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自行确定。

专业类课程

学科基础课程:根据学科发展要求,开设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伦理等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程按教育部高教司201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所规定的核心课程来确定,并适时根据教育部要求进行调整。专业选修课程由各高校根据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来确定。 

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训练

社会实践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工作能力锻炼的重要载体,内容包括志愿服务活动、领导力训练等。

创新创业训练是实践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应经常组织与专业有关的学术活动,本科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不少于5000字的社会研究报告,也可通过参加“实地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项目直接申请社会研究与创新创业训练学分。  

实验实训

必须应有满足教学需要、符合学科特色和学生就业去向的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通过技能训练,适应社会发展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 

专业实习

各高校应根据教学安排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内容开展专业实习,实习地点安排在专业实习基地,实习时间不少于4周。 

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第四学年撰写1篇毕业论文(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可采取学术论文、项目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等多种体裁形式完成。

毕业论文(设计)选题要求:符合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方向,能有理论或实践的贡献,选题应加强实践性导向。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要求:应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与专业知识、满足专业综合训练要求。内容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相关重要文献,研究设计、数据、案例或其他实证材料,分析、讨论,对策、建议,结论、局限和未来研究等。

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过程及成果要求: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应符合专业学术规范。鼓励学生创新,尽可能根据自身兴趣,结合公共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

毕业论文(设计)指导要求:应为本科生选配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的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由该专业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担任,必要时可聘请专业实务部门有关人员共同指导。指导教师应加强选题、开题、调研、设计、撰写等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专业规范。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必须认真通读论文,写出评语和推荐意见。 

教学条件

教学规范

教学过程规范

每门课程都应有规范标准的教学大纲和教案;应优先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提倡案例教学,鼓励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创新;鼓励使用先进信息技术和教学手段;所有课程都需要有相关的制度化考核方案。 

教学行为规范

本着学术无禁区、教学有纪律的原则进行知识传授和创造力培养,引导学生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重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开放性。教师应关心学生,认真遵守教学纪律,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良好的精神风貌,注重师表,着装得体,具有学术感召力。 

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规模与结构

应当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师资队伍,有学术造诣较高的专业学科带头人。

须有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专任教师,人数不少于8人,且每位专任教师不得承担3门(含3门)以上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教学。有能够满足基本教学要求、高中低职称比例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应注重年龄、学历、专业技术职务、学缘结构的合理配备。年龄结构要求老中青结合,梯队合理。学历结构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0%。专业技术职务结构要求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技术辅助人员配备比例适宜,其中高级职称者所占比例不低于30%。学缘结构要求专任教师中最后学历非本校毕业生的比例不低于30%。 

教师背景与水平要求

专任教师应具备宽厚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凡最后学历是非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必须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或补修。青年教师和海外归国教师一般应到公共管理部门挂职锻炼,时间每次不少于6个月。教师应开阔学术视野,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各学校应创造条件,鼓励未在国外获取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访学交流,时间不少于1年。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师德高尚,治学严谨,学术端正,在职称评审、荣誉获取等事项中,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应具备过硬的教学本领,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多样、教学改革积极、教学组织过程严密、教学行为规范;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并将先进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

各高校可以根据专业教学需要,选聘部分实践经验丰富的实务部门专家到高校兼职或挂职任教,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选聘人员应当符合国家关于教师聘任规定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热爱教育事业。 

教师发展制度环境

应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健全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和教学难点重点研讨等机制。实施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青年教师任课试讲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建立健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保证青年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技能。应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设备资源

信息资源要求

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平台,提供专业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应为每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配备一定数量的相关图书和一定数量的中外专业期刊,生均专业图书量不少于100册,并要适时更新。

应提供主要的公共管理类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应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鼓励各高校创造条件建设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案例库。 

教学设施要求

根据学科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应建立专业实验室和相关实验教学平台,配备有关实验器材。应设有适应教学任务要求的实验设备,可以依据自身专业具体情况有所侧重。设计宜于学生开展的社会调研项目,激发学生学习与科研热情,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

为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与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合作,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的场所。实习基地应当能够提供与专业有关的实习内容,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为每位专任教师提供必要的办公空间,原则上不小于6平方米。 

教学经费

新设专业的专业资源建设费用(专业调研、图书资料、基础设施建设等)应不少于30万元,教学运行费用(教师学术活动、课程开发建设、实验实训、其他教务服务等)应不少于20万元,教学评估费用(教学督导、课堂教学测评、第三方评估等)应不少于10万元。

教学经费投入应能够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少于20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和物价的上涨而稳步增长。

各高校应对获得省级以上重点建设的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加大投入,保证省级以上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建设费按主管部门核拨的项目经费进行1:1配套。 

质量保障

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研讨和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的机制。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有系统完整的课堂教学质量反馈、实验实践教学检查、毕业论文(设计)监控等评估完善机制,不断促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有效联系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能够有效征求毕业生、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对毕业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评价,评价信息得到有效利用。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把握专业内涵,明确培养目标。在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时,要明确专业内涵。高校应有自己的定位,明确要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而不是笼统抽象地教学。要注重与当地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开展特色办学,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专业价值,对未来的职业发展进行规划。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物质条件和制度保障。针对当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和模糊化的问题,独立学院在制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要突破学术研究的桎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学习和实践的机会,为其毕业后找工作做好铺垫。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实现精确培养、精准就业,增强专业的对口性。

(3)加强教材和师资建设。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了解社会的发展状况,更新教材中与社会发展脱节的知识,引入最新案例,结合当地实际,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材建设上,要不断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有益成果,组织高水平人员编写高水平教材,这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4)建设精品化社会实践课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应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对教育的支持和辅助手段,着力打造具有创新性的线上课程、线下课程、线上线下融合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 

医药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自身定位,凝练专业特色,是当今医药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成功建设的基石。各医药类院校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院校优势,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2)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创新管理制度。医药类院校应当重视对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评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实现学术经验共享,充分发挥教师学术潜力和学科带头作用。二是成立专门的教学质量评估小组,定期对老师的上课情况、教学进度完成及作业批改等情况进行检查,评估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教师职称评定及薪资水平。三是每学期结束后,发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表(学生用),评价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调查结果将直接反馈给各任课老师,以便各任课老师了解任课过程中的不足,及时改善。

(3)优化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医学类课程作为医药类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开设相关医药类课程。在对课程设置调整过程中,既要做到管理学课程与医药类课程的有机结合,也要保证两者课程设置比例的平衡。

(4)加强实践教学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一方面要高度注重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让老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管理知识和医学知识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为了减轻医学类院校公管专业学生被边缘化的现象,提升专业存在感,可以结合医学院校的资源优势,定期举行素质拓展活动、医院经营管理模拟决策等针对性强的活动。 

财经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专业方向设置培养目标。具体到某一院校,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和师资力量来设定专业方向。

(2)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专业教育,而课程体系是形成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的途径和保证,因而如何培养人才应该以课程为核心。因此,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完善、系统、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关键一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既要强调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的韵根本途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措施和保证,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就业行业领域广阔,毕业生可以有充足的选择余地和空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在根据社会现实进一步拓宽培养目标,进行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引导学生面向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就业。 

考研方向

可报考公共管理、行政管理、法律(非法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硕士专业。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管理机构和其它社会中介组织从事管理工作。

开设院校

地区

院校名录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体育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

天津

天津农学院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中医药大学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工业大学

中国民航大学

天津体育学院

—-

上海

复旦大学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健康医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理工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电力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重庆

长江师范学院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工商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

西南大学

—-

—-

—-

河北

防灾科技学院

华北理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河北中医学院

邯郸学院

石家庄铁道大学

华北科技学院

河北经贸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

燕山大学

河北大学

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学院

—-

—-

河南

郑州大学

黄淮学院

新乡医学院

河南中医药大学

郑州轻工业大学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理工大学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

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

潍坊学院

济宁医学院

滨州医学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潍坊医学院

中国海洋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

济南大学

山东大学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山西

山西医科大学

山西农业大学

—-

—-

安徽

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农业大学

合肥学院

铜陵学院

黄山学院

巢湖学院

阜阳师范大学

皖南医学院

安徽中医药大学

安徽医科大学

—-

—-

江西

宜春学院

井冈山大学

赣南医学院

江西中医药大学

景德镇陶瓷大学

南昌航空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苏

徐州医科大学

西交利物浦大学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

常熟理工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盐城师范学院

淮阴工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常州大学

南通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江苏科技大学

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大学

扬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

浙江

浙江科技学院

中国计量大学

浙江农林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杭州师范大学

绍兴文理学院

温州医科大学

浙江树人学院

浙江万里学院

—-

—-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湖北科技学院

湖北医药学院

湖北中医药大学

武汉工程大学

三峡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武汉体育学院

湖南

怀化学院

湖南中医药大学

湖南农业大学

吉首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

—-

—-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岭南师范学院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

华南农业大学

中山大学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广州体育学院

广东金融学院

韶关学院

嘉应学院

广东药科大学

广州医科大学

广东医科大学

—-

—-

—-

广西

梧州学院

贺州学院

广西财经学院

桂林医学院

广西医科大学

广西大学

南宁师范大学

右江民族医学院

柳州工学院

广西外国语学院

—-

—-

云南

云南大学

西南林业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警官学院

云南中医药大学

昆明医科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楚雄师范学院

—-

贵州

贵州医科大学

安顺学院

贵州民族大学

贵州财经大学

贵州中医药大学

遵义医科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医科大学神奇民族医药学院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

—-

—-

四川

西南医科大学

四川大学

成都医学院

川北医学院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

成都中医药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音乐学院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

—-

—-

陕西

长安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安体育学院

西北政法大学

西安财经大学

西安医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中医药大学

西安邮电大学

—-

—-

青海

青海民族大学

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

—-

宁夏

宁夏师范学院

宁夏医科大学

北方民族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金融学院

黑龙江科技大学

齐齐哈尔医学院

牡丹江医学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哈尔滨医科大学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

—-

吉林

东北师范大学

长春工业大学

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体育学院

白城师范学院

吉林医药学院

吉林建筑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

吉林财经大学

长春中医药大学

长春大学

—-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医科大学

沈阳体育学院

锦州医科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东北大学

—-

—-

西藏

西藏民族大学

—-

—-

—-

新疆

新疆师范大学

新疆医科大学

新疆农业大学

石河子大学

昌吉学院

—-

—-

—-

内蒙

内蒙古财经大学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工业大学

内蒙古科技大学

内蒙古鸿德文理学院

包头师范学院

海南

海南师范大学

海南医学院

—-

—-

福建

福州大学

福建农林大学

福建江夏学院

莆田学院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医科大学

—-

甘肃

兰州大学

西北民族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甘肃政法大学

兰州财经大学

陇东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农业大学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30629156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