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孟海(书法家、篆刻家)

沙孟海(1900年-1992年),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鄞县沙村人。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曾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美术学院教授、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等。是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

沙孟海(书法家、篆刻家)

简介

沙孟海,原名沙文若,又名沙文翰,字孟海(以字行),别号石荒、沙村、兰沙、决明等,别署劳劳亭长,浙江省鄞县塘溪镇沙村人。出生于一个中医家庭,1919年毕业于浙江第四师范。早年从冯君木学古典文学,从吴昌硕学书法篆刻。历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浙江美术学院终身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名誉理事、顾问,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西泠印社社长,西泠书画院院长等职。多才多艺、学识渊博、成绩斐然的大家。中国当代著名书坛巨擘,现代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之一。中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印学家、篆刻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

其书法远宗汉魏,近取宋明,形成自己“雄强”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沙氏学问渊博,识见高明,于语言文字、文史、考古、书法、篆刻等均深有研究。主要着作有《印学史》、《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真行草书集》、《兰沙馆印式》、《中国书法史图录》、《沙孟海论书文集》等。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

人物年表

1900年沙孟海出生于沙村,自幼爱好书法、篆刻。

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先后任宁波屠姓、蔡姓的家庭教师,又一度执教鄞县(现鄞州区)梅墟求精小学,以所入养家,资助众弟求学。

1925年赴沪进修能学社教书,后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字学,从吴昌硕、马一浮等学书法篆刻,获益良多,书艺大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其金石文字,名声渐着。1928年至1929年上半年任职浙江省政府。

1929年夏应聘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

1931年春起历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交通部秘书。

1941年6月在重庆经陈布雷推荐,在蒋介石侍从室二处任职,从事应酬笔墨文字,业余仍坚持书学研究。1946年至1948年应蒋介石请,参与编纂《武岭蒋氏宗谱》。

1949年春躲开蒋介石等纠缠,拒去台湾。新中国成立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1952年任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兼调查组组长。

1954年兼任省博物馆历史部主任,擘划“浙江历史文物陈列”。

196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科教授。

1979年任西泠印社社长。尚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会长、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省文联委员等职。

1992年6月,鄞州区人民政府于东钱湖畔建沙孟海书学院,10月10日逝于杭州。

生平

民主革命时期,幼承庭训,早习篆法,在父亲指授下“日临数纸,从不中辍”。书法由篆隶入手,下逮汉魏碑版,恣意摹习,领略其体势。又得吴昌硕指授,复博涉陈秋堂、赵之谦、吴让之的治印风格,深得其理。

后刻苦自学,并拜冯君木、陈屺怀为师,至上海又转益多师。

大革命时期,在上海鬻文卖字。此时,逐渐形成自己“雄强”书风。兼擅篆、隶、行、草、楷诸书,所作榜书大字,雄浑刚健,气势磅礴,堪称旷世罕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9年任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

抗日战争时期,经同乡陈布雷介绍,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兼中央统计局(简称“中统”)局长、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手下任秘书,书法多作真行草书。

解放战争时期,1949年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常务委员。

1963年任浙江美院书法篆刻科专业教授。

1979年起为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导师。历任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西泠印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顾问等职。知识渊博,学贯古今,对书学、文字学、篆刻学、文献学、金石考古学均有高深造诣,并有专着。书法由篆隶入手,下逮汉魏碑版,恣意摹习,领略其体势。尤以行草书最佳,尤其善作孽窠大字。

1992年10月10日,92岁高龄的沙孟海因病在杭州逝世。

成就

但求平正

30岁以前,沙孟海先生临写的碑帖有《集王圣教序》、《郑文公碑》、《张猛龙》等。这一阶段,可称为但求平正阶段。综观沙先生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在为数不多的作品中,楷书作为先生书作的主要书体占据着首要地位。而其精工小楷尤甚多。这可能与先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化环境有着重要关系。

务追险绝

进入中年以后,随着学养的日渐丰厚和阅历的渐次拓展。沙孟海先生多用功地关注字的

“体势”和章法的“气势’当然,原有精耕细作的楷书不是全然放弃,偶作楷书。譬如48岁所作《修能图书馆记》和50岁所作《叶君墓志铭》即是中年时期楷书的优秀作品,也是沙先生的得意之作。但以楷书为主的创作转向以行草为主的创作是沙孟海先生“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的艺术观念的转换之始,从以往的以“尚韵”为主的追求到对北碑一派“尚势”为主的追慕,沙先生将自己的艺术观念融于帖学与碑派的熔炉里,燃烧着,冶炼着,企冀艺术个性化的涅盘与再生。沙先生也深知,帖学与碑派是书法艺术不同类型的两种风格,尽管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姻缘关系和千丝万缕的艺术内在的相同规律,然而毕竟尚韵崇势,各领风骚,既非互相对立,也不能相互替代。要在帖学与碑派中融化自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实非容易之事。但撷取意态挥洒的帖学和雄浑朴拙的碑派之长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古代崇碑尚帖的书法艺术家都从此中领悟到艺术的无限玄机,使自己的艺术个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这一时期沙先生的作品可谓是“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时期,横跨时近四十年。概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大人相

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新时期”文艺事业的复苏,沙孟海先生迎来了他书法艺术蓬勃向

上的春天。沙先生精神勃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书法艺术创作之中。先生说:“自从林彪、‘四人帮’被粉碎以来,全国形势大好,文艺得到了春天。我虽80之年,还是壮心未已,正想与中年人一道来继续上进,昌硕先生讲‘谓我何求颡有眦,八十翁犹求不已’。”这一时期,沙先生的创作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既能险绝,复归平正。”陈振濂先生在《沙孟海书法篆刻论》文中分析沙先生80年代书风特征时说:“有意为之强调气势和刻意求全的强调技巧,逐渐地为炉火纯青地信手拈来所代替。一切犹豫、彷徨和偶有小获的喜悦,被一种更为大气的风度所淹没。”

先生这个时期的作品,行草书和擘窠大字占据了先生鼎盛时期的主导地位。也正是行草书和擘窠大字使人们看到了有希望的当代书坛。

这一时期的作品,是先生千折百磨后的峰回路转,归于平正,一派玄机。先生的书法风格由秀逸儒雅到浑厚华滋最终归于古拙朴茂,一如草木之由春之绚丽多姿到夏之煊赫灿烂而人于深秋的豪迈深远最终归于冬之空旷无际。先生结字的斜画紧结,不主故常;用笔的侧锋取势,迅捷爽利,锋棱跃然;线条的浑厚朴拙,于纵横之间任其自然,令人羡叹不已。董其昌云:“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利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此语可为沙孟海先生独特书法艺术风格写照。

人物评价

沙孟海积七十年之书法功力,被人们尊为当代书法泰斗。他一生亲历自民国以来现代书法的发展。50岁以前,他的书法广涉篆、隶、真、行、草各体,晚年尤精行书、草书。他的书法气势磅礴,雄浑厚重,刚健有力,自成一体。可以说,他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知识广博,阅历宏富、治学严谨,对书法学、古文字学、篆刻学、金石学、考古学都有精深研究。沙孟海先生在书法艺术创作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与其他艺术大师的成功既有相同之处,亦有不同之处。相同处如同是注重学问修养、讲究传统法度、从师从友交游、请业问教等。先生的幼秉庭训、少年得志以及转益多师等方面则是有些同辈或先辈大师所不具备的。

主要作品

主要着作

著有《近三百年的书学》、《印学概述》、《浙江新石器时代文物图录》、《兰沙馆印式》、《印学史》、《沙孟海论书丛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写书谱》、《中国书法史图集》,并主编《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卷》等。

诗词作品

万宽

春缕如丝织锦华,龙游居子一梦暇。

同书宝殿枝头月,自卷珠帘影底花。

心味不缘虚竹苦,情肠应是老槐嗟。

谁家墨池清光在,耐得风吹西子沙。

书法作品

作品

书院

沙孟海书院坐落在景色宜人、风光旖旎的宁波东钱湖畔,一座青砖碧瓦、具有民族特色的三层楼房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散发着阵阵醉人的翰墨香味,近300平方米的展览厅和可容纳200余人的多功能厅,位于主楼之后,为前来书学院进行学术研讨和作品交流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翰墨香凝干秋绩,柳荫育成万杆绿。”这就是沙孟海书院真实写照。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21128116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