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难就业年(史上最难就业年份)

2013年是“最难就业年”。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认为,供需两方面都造成了去年的就业难。

最难就业年(史上最难就业年份)

解读概念

2013年在网络上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n 因为一边是创下历史新高的毕业生规模——来自教育部新近公布的数字称: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刷新纪录;一边是计划招聘岗位数的下降——据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今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北京毕业生签约率总体不足三成,上海不足三成,广东不足五成;一边是观望者多,与毕业生的期望值有一定差距,导致他们观望心态浓厚;除此之外,还与经济增长率的降低有关。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以至于有人称今年可能是“最难就业年”。/n 据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跟踪调查,2013届毕业生求职难度增加。该机构从2012年12月12日开始到2013年1月11日结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8%,低于上届同期8个百分点。

面对一降再降的就业率,大学生就业究竟路在何方?

就业岗位

2013年,北京市人社局、北京市教委加大与高校的合作,确保北京本地生源就业率不低于95%,有就业意愿的北京家庭经济困难生源将全部实现就业。

据了解,自2013届毕业生招聘工作启动以来,北京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已举办83场毕业生双选会,参会用人单位6799家,共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18.4万余个;北京地区各高校共召开大型校园招聘会398场,提供32万多个岗位。同时建立了高校毕业生生源信息发布机制,结合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数量增长的实际,还增加了研究生就业双选会场次。

北京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北京将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尤其开发更多传统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智力密集型岗位,并完善小微企业吸收毕业生的金融、税收、社保补贴、档案管理等政策;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就业;鼓励文化创意产业、资源节约型产业吸纳相关专业人才。

正全力推进大学生就业,在举行大型招聘会的同时,当前北京市,将举办更多小型化、专业化的招聘会,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让毕业生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马林表示,将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京外就业,到中小企业就业,用创业带动就业,设立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和“绿色通道”。对于有就业愿望而没有落实就业去向的毕业生要进行重点帮扶。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当前北京、上海等统计的就业签约率仅为三成,2013年大学生就业形势被认为比往年更加严峻,甚至被称为“史上就业最难年”。毕业生供给总量增加、经济增速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被认为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三重压力。

然而,就在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困境时,诸如社区、民营企业等很多处于基层的单位对大学生的吸收能力和欢迎程度却依然有增无减。以医学专业毕业生为例,眼下,上海很多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对医学院的本科毕业生,是非常需要的;服务于上海市民家庭的“全科医生”的需求量,更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还有为数众多的民企和新兴产业对学有专长的大学毕业生也是张开了欢迎的怀抱。还有,上海的幼儿园等学龄前教育机构也面临师资短缺的困难,很需要输入数以千计的师范类院校毕业生成为幼儿教师的新生力量。

面对所谓的“史上最难就业年”,我们的大学毕业生不必一味的抱怨自己运气不佳,也无须一个劲儿地非要捧上个“体制内”的铁饭碗不可。须知,从大处而言,自己追求理想和事业的航程才刚刚起航,未来的发展空间实在是很大很宽广的;第一次择业也只是“小试牛刀”或体验职场的酸甜苦辣而已;从谋求个人的上升空间、谋求个人的生活幸福指数逐年提高而言,谁能说,基层的岗位就干不出个名堂来,就缺少让人生“出彩”和“闪光”的机会?大量的事例很有说服力地证明,即便职业的第一站是最基层的岗位,只要有决心,有恒心,有毅力,肯吃苦,肯钻研,可以断定,假以时日,在基层岗位上工作的大学生,也完全能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精彩”来。

当然,政府相关部门也要为乐意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当好“保驾护航”的角色。比如,要推出有效的制度保障,让基层单位或民企的劳动合同签订不再有随意性,在基层单位或民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各项社会保障得以落地和有效执行。

这些年来,对于下基层、到民企就业,大学毕业生们都有些感叹:想说爱你不容易!因此,当下,在希望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理应正视大学生的实际难处,为他们面向基层或民企就业扫清障碍、理顺通道。 除了拓展基层的就业空间外,更重要的,还是要逐步完善“体制内”的选人用人制度,打通选人用人的通道,各类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快完善。只有这样,大学生下基层才能没有后顾之忧,并且对自己的未来信心满满。

调查问卷

针对“最难就业季”,新京报向北京、浙江等地高校本、硕、博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收回307份有效答卷

近三成受访者未参加过就业实习

在这个“最难就业年”,毕业生求职不顺的原因是什么?就业难该怪谁?

日前,新京报向来自北京、浙江、内蒙古、天津、湖北等地高校的本、硕、博应届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307份有效答卷。受访应届生所在的高校,既有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也有北京城市学院、内蒙古科技大学等普通院校。

问卷调查显示,近半应届生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求职不顺的主因,将自己求职不顺“归咎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受访者比例占近三成。在探讨整个“就业难”的现实环境时,也有五成多的受访学生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就业准备:

求职花销超千元应届生比例为24.76%

随着高校毕业生的日益增多,就业逐渐演变成竞争激烈的战场,毕业生们是否会及早准备?

有近三成受访应届生没有参加过与就业相关的实习,且大部分学生的实习时间限于半年以内。

在求职过程中,西服、打印简历,乃至坐火车、飞机去面试,都成了应届生不得不付出的成本。但调查数据显示,求职花销超过1000元的应届生比例为24.76%,也就是说,大部分受访应届生的求职开销少于1000元,其中占比最大的还是花销仅为100元之内的应届生。

择业地域:

七成受访应届生不青睐“北上广”

在调查问卷中,详列了几个应届生选择offer时看重的标准,即薪酬、地域、户口、单位性质、升职空间、学习机会和个人兴趣。

结果显示,在上述标准中,地域、个人兴趣和单位性质最受青睐,分别有22.8%、22.48%和14.66%的受访者在排序时,将他们列为首要位置。其中,有七成受访应届生认为自己不会削尖脑袋,非去“北上广”不可。只有约5%的受访者会在考虑offer时,把户口因素排在首位。

人情手段:

两成受访者称“被别人挤掉”

调查数据显示,有两成考生在求职过程中动用过身边的“关系”,认为自己曾因“关系”被别人“挤掉”的应届生比例也基本一致,约为21.5%。

在回答自己为何求职不顺时,有约5%的应届生慨叹自己是因为没有“关系”。

官方分析

为什么人们要把2013年难就业年”。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认为,供需两方面都造成了2013年的就业难。

张丽宾:因为我们2013年整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没有那么高,导致了一些企业的需求受到影响,企业招人也没有往年那么多,所以从需求角度来讲,2013年的就业形势相对紧张一些。2013年也是高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一年。从供求两个方面来,2013年的就业形势确实相对要紧张一些。

张丽宾认为,这会消除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障碍。

张丽宾:市场化就业,政府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维护公平。让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通过市场公平竞争来获得就业机会,而不是说 “拼爹”啊,或者是其它不公平的就业因素等。这条措施可以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我觉得对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稳定就业作用也非常大。

张丽宾表示,抓政策的落实是一个核心内容,可以挖掘就业潜力。

张丽宾:党中央和政府长期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一个核心就是要抓好政策的落实。通过这个更好地落实政策,可以挖掘一部分就业的潜力。

张丽宾还对2013年的高校毕业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就业建议。

张丽宾:他们要对就业形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对自己也有一个正确的判断。特别是基层一些二三线城市、企业,他们是特别需要高校毕业生去那里工作。第二个我觉得要勇于创业,不但让自己就业还带动更多的人就业。第三点还是要转变观念,不挑不拣,事实上这个就业形势由主观的因素造成的。在政府的帮助下,劳动者自己的努力下,学校的共同作用下,是能够化解所谓的严峻就业形势的。

官方重视

国办通知

2013年即将迎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季”。有人称2013年是“最难就业年”。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针对有的国有单位招聘过程没有做到完全公开透明,《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大力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职业中介机构从事职业中介活动,不得对求职者设置性别、民族等条件,招聘高校毕业生,不得以毕业院校、年龄、户籍等作为限制性要求。要求任何高校不得将毕业证书发放与毕业生签约挂钩。

国家在围绕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创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部分政策还没有落实到位。对此,《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抓紧对政策落实情况组织一次集中检查,逐项督促落实。

《通知》还对推动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帮扶离校未就业、就业困难毕业生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和措施。

教育部回应

通知

教育部5月21日下发通知,要求教育系统全力做好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针对“最难就业季”,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当前尚无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具体数据,预计签约率将在2013年6月份迎来高峰,签约率数据将会大幅上升,2013年将努力不降低高校毕业生最终就业率。

通知要求,全面实施好中央和地方各类基层就业项目,引导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和担任科研助理;切实做好就业服务,持续开展招聘活动,努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岗位信息。

重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毕业生等群体的援助和帮扶。同时,引导毕业生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需要,主动到城乡基层、中小企业、中西部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2013年全国将有699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比2012年增加19万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此前,北京市教委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5月1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为33.6%,比4月19日统计的数据28.24%上升了五个百分点。

续梅表示,目前有的高校毕业生手握几份工作邀约还在选择,用人单位也还未到招聘最终确定的时刻。教育部及各地教育部门将举办更多专场招聘会、提供网络招聘平台等,帮助高校毕业生就业,“各方面都在努力,希望今年高校毕业生最终的就业率不会降低。”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扬南表示,往年的中职就业率在95%以上,2012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89%左右,但在就业质量方面还有提高的空间。

措施

本周起,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将启动下半年全市单位用人需求调查,以掌握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状况,准确判断就业形势。据悉,此次调查将抽取7000个样本单位进行。

此次调查将从即日起至6月14日进行,范围涵盖北京市辖区内各类用人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7000家样本单位包括医保、失业保险参保人数200以上的所有企业,共计约4000家。对于参保人数少于200人的企业,将采取分层等距抽样的形式抽取,约2000家;另外还有随机抽取的约1000家机关事业单位。

市人力社保局同时还启动了专门针对来京务工人员的就业状况调查。在全市16个区县及亦庄经济开发区,将抽取100个社区或村,对至少1万名来京务工人员作调查。调查内容为来京务工人员的工作状况、工薪报酬、劳动关系、社会保险、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参与率情况。

市人力社保局表示,这项调查结果有助于全面掌握务工人员在京数量和在京就业的总体情况,将为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方面的决策提供基础资料。

如何破解

终结各种有违公平公正公开的暗箱操作和“拼爹游戏”,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和社会环境,才能化解大学生的就业焦虑。而这种情形有可能在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一直持续增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到2020年将提高到40%。因此,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民生工程。

事实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被提到越来越高的位置。十八大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到了所有就业群体的首位,明确要求“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支持青年创业”、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一方面说明就业形势具有长期性、严峻性,另一方面也表明,解决好青年就业问题,不仅是民生保障和改善的重点,更关涉社会的长远发展。

回顾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客观说,2009年的“压力山大”要远胜今日。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600万人大关,比2008年增加52万人,是2013年增加人数的两倍多。那一年,国务院出台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7项措施,政策给力,群策群力,缓解了当年就业紧张局势,也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在86%以上。和2009年前相比,2013年的就业形势固然严峻,但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应对措施,我们更得力也更富经验,有理由再闯难关,缓解压力。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就业群体,调整和完善就业政策,出台新的就业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高校的改革必须提速。资料显示,大约1/3的毕业生在从事与其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不到30%。“市场需要的是蛋糕,学校送出的却是包子。”革除这种教育弊端,为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才能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一片新天地。

更需看到,就业压力之下,“公平”二字尤其重要。只有摒弃学校、性别、户籍、年龄等就业歧视,才能缓解大学生就业之困,化解他们的就业焦虑,让他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最缺岗位

离开校园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仍有一些应届生在职场大门外徘徊,但现实是,并非完全没工作机会,而是一些职能岗位并不受待见。

据无忧指数显示,3月,前程无忧面向应届生的职位数超过97000个,占所有职位总数的3.9%。面向应届生发布需求职位的前三个行业分别为房地产开发、互联网/电子商务、计算机软件,而最缺应届生的5类职能岗位是:销售人员、网络营销人员、行政/后勤人员、客服与技术支持人员、对外汉语教师人员、储备干部/培训生/实习生人员,而这些岗位却并不青睐。

冯丽娟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专业不对口”和薪资待遇缺乏竞争力。在曹东老师看来,当前相对比较好就业的专业是市场营销和计算机,比较难的依然是文科,如公共管理专业和编辑出版等。

“相对理工科,文科学生就业更难。往年比较热门的法学专业,今年遇冷,反而是教育、历史、生物这些往年比较冷门的专业,今年就业相对更顺利。”

原创文章,作者:来自网友投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adyww.cn/article/20221230127497.html